2024-01-05
现有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是政府、国际机构或私人。有为数众多、各种类型的资料存在。如果我们计划进行现有统计资料研究,先与信息专业人员讨论我们感兴趣的主题会是个明智之举。比方说,对我们所需要资料的可能来源,图书馆员就可以为我们指点一个方向。 许多现有文献是免费的——也就是说,都是公开陈列在图书馆里的——但是花在找寻某个特定信息上所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却相当可观。进行现有统计资料分析的研究者很多时间花在图书馆里。在找到信息后,立即将之记录在卡片、图表或记录表上,以便日后进行分析。而且,目前已经常常能找到现有电脑可以读取的档案资料。例如,研究者大可以使用储存于密歇根大学全国社会科学资料档案中的资料,而不必从书本中记录投票资料。(摘自《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作者:劳伦斯·纽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024-01-04
引用在论文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在前言文献综述中呈现引用,以便呈现研究现状之外,其它情况的引用也需要加以总结。无论是为了观点的学理性而提供理论依据、为了观点的“接地气”而辅以例证、为了观点具有说服力而添加数据资料,还是为关键性概念提供权威解释、呈现对立观点以示辩驳,都需要在适当之处,添加必要的关键引用。论文作者需做有心人,可在平时多多总结引用的多种情况并研究如何嵌入自己的论文中,而避免机械生硬。后者则需要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多加琢磨。(摘自《论文写作“关键文献”引用的三种类型》,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23日)
2024-01-03
访谈是民族志研究最重要的资料收集技巧,在这其中主要涉及三种访谈问题类型。一是普泛的或面面俱到的问题,它是用来引出参与者或是本地人世界的全景,设定该文化的边界。二是专门问题。在普泛的问题对田野调查者和当地人都揭示了某种分类的重要性之后,对于这种分类的专门问题就变得很有用了。普泛问题和专门或细节型问题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情境的不同,当普泛问题提供了一个成形的整体理解时,专门问题便提炼并推广这样的理解。三是开放式和封闭式问题。开放式的问题允许参与者本人来解析它,而这些解析的信息是封闭式的问题所无法引导出的。不过,封闭式的问题在尝试去量化行为模式时是很有用的。民族志学者一般都会在研究的发现阶段提比较多的开放式问题,而在确认阶段则多提封闭式问题。(摘自《民族志:步步深入》,作者:大卫·费特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2024-01-02
在围绕研究问题提出研究问题时,需要针对研究主题进行提问,边阅读边提问,特别是怎样和为什么的问题。可以从下面这些方面的问题,尝试思考:(1)问问如何将主题嵌入更宏大一些的语境里(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理的,或者经济学的等)。(2)问问作为独立的实体,事物的本质是怎样的。(3)问问“如果……,会怎样?”,如果你的研究主题根本就没存在过,或者已经消失了,或者被置于一个新的背景中,会有何不同?(4)提出对某文献的不认同。如果某文献的研究主张,在你看来站不住脚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那么便可以将这种想法作为研究问题提出来。(5)建立在共识上的提问。如果某文献的主张在你看来是有说服力的,那么你可以提出问题来拓展它。(摘自《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作者:凯特·L·杜拉宾,新华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2024-01-01
文献检索中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确定文章取舍的标准,也即文献的筛选。文献筛选有两种方式:第一种筛选方式主要是从实用角度出发的。这种方式被用来大范围收集相关文献,这些文献涉及的主题是相关的,所使用的语言是能够读懂的,发表在我们所尊崇的杂志上,并能及时获取的。第二种筛选是从方法学品质的角度出发,方法学品质指的是,为了达成目标,一项研究被设计和执行的优良或科学程度。越是高质量研究越符合严格的研究标准。用这种方法可以缩小文献检索的范围,挑选出高质量文献。当然,最有效率的检索是两种筛选方式结合。(摘自《如何做好文献综述》,作者:阿琳·芬克,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