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1
效度意味着真实性,即一个构想,或研究者用定义概念化某个观念的方法与测量之间的匹配。它也指一个有关现实的概念与真的现实之间的“合适”程度。如果研究者用来描述、理论化或分析社会世界的构想与真实发生的社会世界之间不匹配,那就没有效度。简而言之,效度处理的问题是看通过研究测量到的社会现实,与研究者用来理解它的构想之间匹配得是否很好。效度指的是真实性,或一个构想和数据一致的程度。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可以运用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建构效度,进行效度的测量。(摘自《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作者:劳伦斯·纽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024-01-20
制定初始目录(即使仅仅是个设想),后期再进行及时更新。根据章节创建文件,将标题打在首页,以标题命名文件名并保存文件,这样会创建一种成果意识。写出我们所使用的任何相关细节,撰写终稿的参考文献和参考书目时,始终按照学院所要求的格式和样式。撰写一个早期的研究大纲很有必要。比如对于长期任务,每隔几周回顾大纲进行参考。注意要边阅读边写作,阅读时选好材料,在文献综述部分,最好及早决定所用资料的数量及使用方式。这样我们会对文献使用情况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这时便是最理想的撰写时机,至少是撰写初稿,我们可以把将使用的资料记录下来。另外,尽可能简洁地概括原始资料。对于大多数的资料,我们可能只在一个句子中顺便提及。因此要培养自己用一句话总结材料的相关性的能力。当梳理出一个复杂的概念时,有条理地记好笔记也十分重要。当思路清晰时,立刻以草稿的形式详细记录下来。抓住思维最活跃最有兴致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候撰写每一章节、部分或段落会感觉更轻松。(摘自《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写作技巧渐进式指南》,作者:斯特拉·科特雷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2024-01-19
在论文写作中,保持观点论证的前后语句之间的逻辑连贯,是较为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一项要求。因此,掌握前后语句衔接的实用方法是较为必要的。首先,在写作中可以多多使用不同类型的关联词来强化语句连接。其次,可以巧用指示代词,以保障语意贯通。再次,可通过重复核心关键词的形式,使得论证过程形成一条节奏连贯的脉络。最后,还可以有区别地做复述,从而有效推动论证“前进”。论文作者们需在平时有意识地将四个策略运用到自己的论文写作中,以便提升论文写作的逻辑性。(摘自《提升论文写作逻辑性的四个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月8日)
2024-01-18
民族志研究中没有单一的形式或阶段,具体来讲,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点。一是严谨的思考。分析田野资料是对民族志学者思考能力的一个检验,民族志学者面对众多复杂的信息,需要研究者具备严谨的思考能力。二是多方检验信息来源。它是民族志研究正确性的关键所在——检验一种信息的来源,去除一种可供选择的解释,证明一个假说。三是关键事件的选择。关键事件发生在每一个社会群体中,它就像快照和录像带一样,准确地传达了丰富的信息,田野作业者可以用其分析整体文化的事件。四是研究的结晶化。结晶化就是将与研究相关的,或是把研究资料中重要的相同处汇集起来的结果,这种结晶化可能会带来一个平俗的结论或新颖的见解,甚至是一个极其重大的顿悟。(摘自《民族志:步步深入》,作者:大卫·费特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2024-01-17
很多作者在写论文时,常常盯着摊开的纸张或电脑屏幕,心里一片茫然,不知道从何处下笔。即使是必须完成的紧急写作任务,可能发现自己一个词儿也写不出来。面对这种情况,有不少心理学家建议在写作前放弃完美主义、放弃对别人评议的担心等,但这也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把写作看作是一项每天必做的事,这本身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一切问题。 克叶尔·埃瑞克·鲁德斯坦和雷·R牛顿提出的列清单法,或许可以帮助解决论文写作拖延症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先把打算在论文中写的重要想法列成个单子,按照重要性来排列内容项目的优先顺序,这样就可以提醒自己哪些内容需要包括在论文里面;之后,我们还可以整理写作清单,哪些在前,哪些在后,中间谈什么……以这样的方式组织起来的观点清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写作结构,使自己能行动起来,有效摆脱论文拖延。(摘自《顺利完成硕博论文:关于内容和过程的贴心指导》,作者:克叶尔·埃瑞克·鲁德斯坦、雷·R牛顿,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