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为了了解文化,研究者会访谈某一群体的成员,询问什么是社会赞同的行为,学习和探讨对于该群体或环境特定的一些词汇,考察人们从经验中所学到的并传递给下一代的东西。在文化访谈的设计中,访谈者通常没有事先设定好的议题,而允许日常谈话中存在灵活性。由于文化知识是为大众所共有的,就不存在寻找拥有特定知识的被访者的问题。在对有着共同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人们访谈时,曾经在上一访谈中出现过的问题、观点和主题,可以在随后的访谈中进行更细致的探讨。由于没有预定的议程,访谈可以更轻松,访谈者也可以在进入情感性或者困难主题之前与研究者建立信任关系。(摘自《质性访谈的两种形式》,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3月14日)
2025-03-16
研究结果写作时,应当采用逻辑和条理分明的方式来阐述研究结果,结构清晰,观点鲜明,这有助于读者了解研究人员想要传达的信息。论点以数据分析为基础,是观点的铺陈、一系列的推理过程或环环相扣的解释。所有的文章都要为读者提供一个核心论点或核心信息。 一篇好的质性研究文章中,论点要清晰且条理分明,并采用数据来支持论点。在研究结果写作时,可能会涉及不同类型的论点。渐进性论点可用于解释社会现象或社会过程如何发展,例如女性劳动力迁移的过程或女性如何被贩卖;机制性论点能解释社会现象如何运作,例如,小额贷款如何帮助女性自立;比较性论点通过核心对比来阐明观点,例如,为什么城市穷人的健康状况比农村穷人更差,或为什么感染艾滋病的女性因此遭受的羞辱比同样受到感染的男性更多;因果性论点说明了为什么社会现象会发生于特定的背景下或环境中,例如,为什么结婚过早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或为什么艾滋病的感染率很高避孕套的使用率却很低。(摘自《质性研究结果的呈现方法》,作者:白玉盼,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06日)
2025-03-15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将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表达意义。在论文标题结论表述中运用隐喻,能够通过简练的几个字,来帮助读者或者审稿编辑通过已知的概念,来理解抽象或者不熟悉的概念,简化和解释复杂性,从而增强读者的理解,传达结果的深刻性。同时,也可以建立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从而引导作者走进正文一探究竟。 例如《“狮兔赛跑”?动物品牌标识类型的消费者偏好研究——来自眼动和实验的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23年第6期)。这一标题中的结论则以“狮兔赛跑”的隐喻来呈现。论文研究的是动物品牌标识的消费者偏好,而“狮兔”恰好代表了不同类型的动物,前者是能力型动物,而后者则是温暖型动物。因此,作者在研究结论的表述中,用“狮子”隐喻的是独立型自我的消费者以及个体主义国家;用“兔子”隐喻的是互依型自我的消费者以及集体主义国家。“狮兔赛跑”的隐喻,既精炼地表达了观点,也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日常隐喻来阐述深刻观点。(摘自《论文标题拟制的五个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13日)
2025-03-14
一个完整的学术论文选题包含研究主题、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三个要素。而在选题三要素之间,创新有一个从前到后的位移过程。也就是说,如果在选题第一个要素——研究主题环节实现了创新,那么就可以不用考虑后面两个环节;如果在第一个环节没有实现创新,而在第二个要素——研究问题环节实现了创新,那就可以不考虑后面第三个环节。如果前面两个环节都没有实现创新,那么就要想办法在第三个环节——研究方法上实现创新。 而在这其中,研究方法层面的创新,相对来说是更容易一些的。这是因为研究主题通常是某一学科或跨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大方向,且已经有很多研究者在探索,因此要在宏观层面上找到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是非常困难的。研究问题则是对特定现象或理论的具体质疑或探索点,但提出真正新颖且有价值的问题仍然需要深入的理论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而在研究方法层面,研究者可以通过采用新的数据分析技术、改进实验设计或者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获得新的发现,这种方法上的创新通常比发现一个全新领域或者提出一个完全新颖的问题要容易一些。(摘自《方法创新的四个策略:基于C刊同题论文的分析》,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21日)
2025-03-13
在文献引用的过程中,过度依赖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导致其被频繁地引用,使得该引用文献几乎贯穿了论文的各个部分,从引言、正文到结论等部分均有所提及。当一篇论文中多次重复引用同一篇文献时,作者的个人观点将在大量引用该文献的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会让读者或审稿人产生质疑,认为作者缺乏独立的学术见解,甚至引发学术不端的嫌疑,因为过度引用可能会让他人质疑你的作品是非原创性的派生作品。比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北京青年研究》2024年第5期),这篇论文中共有五条引用,而其中四条都出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这本书。从整篇论文的具体内容来看,每一部分,甚至部分段落的核心观点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从不见作者的个人观点,这就不得不让人生疑:这是学术论文吗?还是在介绍大家都所熟知的领导人思想?(摘自《文献引用的七种常见错误》,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