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3
构建故事线可以采用“层层递进”模式,这一模式可以归纳成一个固定的写作模板,即“研究背景与核心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核心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阐述研究背景是如何影响核心范畴的,以及核心范畴如何反过来影响当时的时代发展。随后进一步深入论述核心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展开叙述主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文献阅读推广策略研究——基于扎根理论》为例,通过题目可知,这一篇论文的研究背景为“数字化背景”,研究问题为“红色文献阅读推广策略”。作者首先叙述了“数字媒介”与“读者阅读”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即“数字媒介促使读者的阅读特征与阅读行为方式发生嬗变,而读者在红色文献阅读中所呈现的阅读特征与行为也会深刻影响数字媒介的发展,推动数字媒介自身的变革,以更好地满足读者和数字时代的需要”。之后,便开始叙述核心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读者的阅读特征与阅读行为会呈现出相互影响的关系”,最后,开始详细阐述主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读者阅读目的、时间与能力的差异使其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具体表现在阅读渠道及形式方面,而这些阅读行为也反映了当前读者红色文献阅读的普遍特征”,进而得出了“数字化背景下读者红色文献阅读特征与行为理论模型”。(摘自《扎根理论方法“故事线”构建的四个策略》,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02月09日)
2025-02-22
基于研究内容的不同,论文选择的研究方法也是大相径庭。例如,究竟是研究行为,还是研究看法?究竟是研究人,还是研究事?不同的研究内容需要审慎选择对应的研究方法。比如民族志与参与式观察方法就常用来研究行为或者某一特殊事件,研究者通过跟踪观察来探究结论。 以《满洲里口岸多元饮食文化的民族志研究》(《民族研究》2023年第5期)一文为例,作者想要探究满洲里口岸多元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而饮食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宏观和庞大的课题,如果不深入当地人的生活中去,很难获得真实可靠的研究资料。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恰恰强调在“自然情境”和“文化视角”下,通过长时间田野调查对个案进行“深描”和全貌性的描述,因而契合了这一文的研究。作者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和参与式观察,在日常生活中体察和认识各民族饮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状。通过三次集中性的田野调查,作者最终总结出该区域多元饮食文化交融与互鉴的特征,并展示出由多元饮食文化汇聚、交融、互鉴而成的一种地域性共同文化形态。(摘自《选择“研究方法”的五个依据》,作者:张雯雯,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5日)
2025-02-21
论文标题可以运用对比来凸显差异。在论文研究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两个对比鲜明的信息,且在最后的结论中可能会出现非A即B,或者A和B在不同的情境下发挥不同作用的情况。在此类情况下,便可以酌情在论文的标题中,呈现这种对比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快速把握论文观点的核心,另一方面通过塑造观点之间的张力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专业口碑还是群众口碑更好?口碑类型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23年第4期)。这一论文主要是探索究竟是质量来源型口碑(专业口碑)还是数量来源型口碑(群众口碑)对顾客购买意愿产生影响。通过使用“专业口碑好还是群众口碑好”的疑问表述,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基于已有知识来产生批判性思考:究竟是专业口碑发挥作用,还是群众口碑?或者二者都发挥作用,只是涉及到不同的情境?带着疑问阅读正文内容来为自己答疑解惑,获得全新的知识。(摘自《论文标题拟制的五个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02月13日)
2025-02-20
“生成机制+现实挑战+建构路径”是思辨论文“理论-实践”相统一的典型写法,即先从理论层面介绍实践的生成机制,之后介绍实践中遇到的挑战,最后介绍如何克服现实挑战并建构相关路径,从而达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生态财富化:实践生成、现实挑战与建构路径》(《青海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一文的写作框架,就采用了这一写法。 具体来说,“生态财富化”是“把生态环境变成一笔财富”,“财富化”虽然代表着“生态”这一事物的动态转化,带有一定的实践色彩,但是“生态”变成“财富”也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其“实践生成机制”,这是理论层面。明确了理论层面的生成机制后,需要借助这一理论认识,审视现实中的“生态财富化”,就会发现它现在面临很多挑战,这些“挑战”就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因此借助“实践生成机制”,回应和分析这些现实挑战,找出阻碍实践机制生成的环节或因素,从而构建出相应的实践路径。(摘自《思辨论文“理论-实践”相统一的六种推荐写作框架》,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7日)
2025-02-19
拆解专业理论,使其与论文论证过程匹配,是理论有效嵌入论文内容的重点。很多作者没能有效将理论嵌入论文内容,常常是因为论文中仅泛泛提到理论的名称,如“在xx理论基础上……”,之后便开始写自己的内容,造成理论与论文研究内容“两张皮”现象。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拆解理论。将理论的各个构件,分别嵌入论文论证过程中的不同模块,从而让论文“充满”理论。拆解理论,主要是拆分理论所涉及的主体、思想,分别与论文研究的对象、论点、论据匹配,主要包含以下两步。第一,阐述清楚理论所涉及主体与论文研究对象的匹配性。第二,呈现理论思想与论文论点、论据的匹配性。(摘自《理论与内容“脱节”问题的三个解决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0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