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2
这一条比较好理解,就是对课题主题进行缩小或放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论文的研究问题,完成论文选题。当然,本条说的“缩小/放大”,可以只缩小,也可以只放大,还可以既缩小又放大。 比如,围绕课题“我国高新企业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管控研究”,课题组发表了一篇论文,叫《全球供应链外部中断风险缓释机制分析——数字贸易的视角》(《经济纵横》2022年第7期)。从名称上看,课题名称里写的是“我国高新企业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论文名称里写的却是“全球供应链外部中断风险”,后者比前者范围更大,论文选题使用了“放大”策略。再如,有个课题叫“子女教育与社会阶层再生产研究”,课题组发表的论文中,有一篇叫《家庭资本对大学生成长型思维水平的影响》(《重庆高教研究》2022年第3期)。论文名称里的“家庭资本”和“大学生成长性思维”,显然是对课题名称的“社会阶层”和“子女教育”的进一步缩小,而且是在两个地方进行了缩小。(摘自《从课题中提炼论文选题的十种方式》,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月17日)
2024-02-01
整体而言,进行跨学科文献检索比学科文献检索更难,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确有更多领域要覆盖关于“要覆盖的领域”,跨学科研究者研究的问题比单门学科学者研究的问题更复杂,也往往更宽泛。因此,确实会有更多文献要检索。第二,跨学科研究者会有受到学科专家所言误导的风险。第三,跨学科研究者必须将每门相关学科的见解和理论置于其独特视野的背景中。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认识每门学科的基本要素,而且要根据这些要素更全面地阅读每门学科的见解和理论。第四,图书馆和数据库的编目方法对跨学科研究者不利。因为它们是按照学科界限编排,而不是根据现象、概念、理论类型和方法等综合性名目。这种分类系统使得按照现象名称进行的检索困难重重,因为不同学科用不同术语描述同一现象,而跨学科研究者必须识别每门感兴趣的学科所使用的相关术语。(摘自《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作者:艾伦·雷普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
2024-01-31
提升文字精练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技巧着手。第一,将相邻并且大概具有相同意思的句子合并成长难句。就像以代词,尤其是以“这”开头的句子,基本都能被合并成复杂句。还可以在长难句中置入分号或者成对的破折号,不过要量力而为。第二,尝试改变语序。以分词或者动名词短语开头的句子通常会节省单词用量,但是,像分号和破折号的使用一样,不要过度使用此技巧。第三,删除90%的副词和形容词。实际上,像“非常”这种经常被滥用的单词也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第四,避免陈述众所周知的内容。比如不要写“美利坚合众国”,直接写“美国”就好了。抓住每个去掉冗词的机会,例如,可以写“在那段时间”,“在那个阶段”,但千万不要写“在那个时间阶段”,不然会显得过度重复。尽量用单词替代短语,比如用“before”(从前)代替“ prior to”(在此之前),用“now”(当今)代替“at the present time”(在现阶段)。(摘自《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指南》,作者:迈克尔·E.查普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2024-01-30
信度是指可信赖程度,也即测量中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信度的测量指标包括稳定性、代表性和等值性。稳定性指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代表性指的是普遍适用于各个子群体;等值性指的是普遍适用于各个指标。完美的信度是很罕见的。增强论文信度的四种方法分别是:(1)清楚地概念化所有的构想,也即研究者应当努力发展没有任何模糊不清之处的理论定义。(2)增加测量层次,也即选择多个精确的类别进行测量;(3)使用多重指标来测量一个变量,也即使用两个(或多个)指标,会比只用一个好;(4)使用前测、测试研究和复制,这一方法尚包括复制其他研究者使用过的测量工具。(摘自《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作者:劳伦斯·纽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024-01-29
精心设计一些开放式问题,可以产生大量丰富的材料。避免那些只能回答“是/否”或几个字答案的问题。使用提示和非言语暗示:流露出我们的兴趣,身体前倾并问一些后续问题来鼓励受访者敞开心扉畅谈。可以请受访者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参加了这个事件你高兴吗?”“你有没有后悔参加了这件事?有没有不利的方面?”避免引导性问题/提示(这会引导受访者给出一个特定答案):“参与这件事一定是很棒的吧?”“你喜欢它吗?”“我猜你对结果很满意吧?”“那肯定是令人讨厌的吧?”另外,还要注意适当给出提示,使访谈不偏离中心,让受访者返回到采访要点上:“关于……,你早前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这真的很有帮助,谢谢你,我还想问问你……”(摘自《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写作技巧渐进式指南》,作者:斯特拉·科特雷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