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7
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研究发现、观察或判断进行整理总结。在这一阶段不要引入新的材料或文献。这部分要通过提出具体的行动来提供方法。对策建议并不是所有学生任务中的固定一部分,主要在具有实际应用的项目中出现,例如与工作或客户相关的项目。建议应该与研究摘要相关并且适于执行。读者能够显而易见地判断出来建议是基于论据产生的,并非凭空捏造出来的良好意愿。需按逻辑顺序列出建议并加以标号,把每一条建议与报告中相关的部分或页数相互对照,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建议与研究发现有什么样的关系。(摘自《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写作技巧渐进式指南》,作者:斯特拉·科特雷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2024-02-06
写作需要专注,专注比时间更重要。越有能力排除杂念专注于写作,就越能在一定时间内写出更多的东西。但是生活中总有很多干扰因素妨碍了作者们的写作进程,以致于似乎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任何写作。究竟如何做才能专注于写作,从而提高写作效率?可采取三种策略。首先,在论文写作时要进行深度工作,可以有僧侣方法、双模式方法、有节奏的方法和记者方法这四种方法供作者们灵活选择。其次,在开始写作之前保持各项任务的条理化,能够提高写作生产力。第三,建立习惯和仪式。在何时何地工作、如何开始、工作多长时间以及如何停止四个方面建立属于自己的写作仪式。写作没有一个最好的时间安排方法,而最有效的方法可能会随着你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关键是认识到某些事情何时有效,何时无效,并在必要时做出改变。(摘自《学术写作如何讲好故事:成功驾驭写作和发表的技巧》,作者:蒂莫西·G.波洛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3年2月第1版)
2024-02-05
在整个民族志研究中,各种潜在的伦理准则贯穿并作用于民族志研究的各个环节。而在田野调查中,这些准则变得更为突出,它们覆盖的范围包括从知情同意到进行严密精确研究的整个过程。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许可,民族志学者必须正式地或非正式地寻求同意来进行他们的工作。二是诚实,在民族志研究中,欺骗的技巧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合适的,民族志学者对待他们的工作必须诚实,要解释他们计划研究什么、怎样进行研究。三是信任,民族志学者需要得到跟他一起工作的人们的信任来完成他们的任务,一个建立了信任契约的民族志学者,将会明白研究中的任何一个群体或项目的多层含义。四是化名,化名的使用是隐瞒个人身份,保护受访者免受潜在伤害的一个简单办法。(摘自《民族志:步步深入》,作者:大卫·费特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2024-02-04
结论部分是对归纳思维的训练,通过把本研究结果与已有文献相结合的方式,推断出一定的结论。好的结论部分通常包括以下要素:(1)对重要研究发现的概述。(2)依据现有研究对本研究发现的思考。(3)本研究对当前理论的意义。(4)对未能支持或只是部分支持假设的那些发现进行深度剖析。(5)可能影响结果有效性或概括性的各种局限。(6)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7)本研究对专业实践或应用的意义(这条可有可无)。也就是说,在结论部分仅仅重述自己的研究发现是不够的,而是需要逐个审视每一条假设和研究问题的状态。所有推理要尽量建立在数据资料的基础之上,并看看能否沿多种路线找到同一结论的证据;最后,考虑已有文献中其他解释的优点和缺点,注意比较本研究数据资料和结论与他人贡献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摘自《顺利完成硕博论文:关于内容和过程的贴心指导,作者:克叶尔·埃瑞克·鲁德斯坦,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第3版》
2024-02-03
有的作者注意到了过渡段的重要性,在写作中也有意识地呈现过渡性内容,且篇幅上也较为得当,然而实际写作内容却较为宽泛,仍是介绍一些研究主题的基本情况,没有写出最应当提供的引出下文的依据,导致过渡段内容可有可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比如,研究“后疫情时期医学院校智慧教育实践困境”的这篇论文,在介绍“现实困境”时,过渡段只写了“后疫情时代我国医学院校智慧教育实践尚面临挑战”,当然,这样写是表明了这部分要写“挑战”“困境”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了指引,但是“面临的具体挑战”是什么却未介绍,也没有为下文要写的4条困境提供解释,没有写清楚这些困境的来源,这些困境是否有理论依据,是否只是主观论说,并未明确,由此容易留下逻辑漏洞。(摘自《论文“过渡段”写作的常见问题与实用指南》,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