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6
由传统逻辑来看,真实的定义并不是刻板地判断某些事物的意义,而是概括事物的“基本特性”或实体的“基本属性”。然而,对严格的科学研究而言,所谓“基本特性”实在是过于模糊,以致根本无法使用。相反,在科学研究中,对概念的详述依赖于名义定义和操作定义。名义定义是指某个术语被赋予的意义,它无需指示真实,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交流时。关于同情心的定义都是无用的。绝大多数的名义定义都代表了有关如何使用某一特定术语的某种共识,或者惯例。而操作定义更接近于名义而非真实定义,但在某一特定的研究背景下,它使得被研究的概念尽可能地清晰。尽管某个术语的真正含义常常是模糊的甚至是有争议的,出于研究的目的,我们还是可以指定一个工作定义。譬如,为了研究社会经济地位的状况,我们可以简单地把“社会经济地位”定义为“收入”和“教育程度”的状况。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找到了“社会经济地位”的其他方面:如职业状况、银行存款、不动产、家族血统、生活方式等等。(摘自《社会研究方法》,作者: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2024-02-15
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是每一位学术研究者的最终期盼,但这绝非一日之功,背后必然要付出较多的努力。在这份努力当中,日常规范性的写作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可以通过以下六种方式来进行日常的自我写作训练。第一,进行自由写作练习。写作时不被各种规则要求所束缚,仅需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真正的想法、问题以及由此所构建的观点上。第二,建立好的写作标准。可从自身学科的核心期刊上找到优秀范文,将这些范文“翻译成”一份写作标准。第三,进行“迷你”批判。使用前述写作标准对自己之前写过的甚至是已发表的论文进行批判。第四,可以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作品来探索修辞、论断、类型以及语法。第五,在写作中反思。可以通过记训练日志的方式来进行反思提升。第六,撰写系列论文。可以模仿学术出版的过程来设计一个论文系列出版物。运用以上六种方式,便可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摘自《学术写作手册——一种新方法》,作者:罗伊娜·默里 萨拉·穆尔,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2024-02-14
出于对研究主题、研究问题认识上的不足,不少作者因盲目创新而走向了“空白研究”的误区。其实,作为选题三要素之一的研究方法,亦可作为实现选题创新的方式之一。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两种思路。一是方法应用研究的创新路向,即用某一方法研究某一问题。这一思路是针对研究问题而存在,只是对同一研究问题使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研究观点,由此便实现了创新的目的。二是方法本体研究的创新路向,即对研究方法本身的研究,方法即是论文的研究主题或是研究问题。这是因为从实证研究发展的现实角度来说,当前我国所使用的实证方法都是舶来品,不可避免地对其在认识和使用上存在一些缺陷。除此之外,部分研究方法本身也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摘自《研究方法创新的两种思路与C刊选题示例》,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25日)
2024-02-13
在论文写作和修改初期,不建议作者过多考虑参考文献数量的多少,而应把“多引用”放在第一位。一方面,在论文写作和修改过程中,过多关注参考文献是否冗余,会造成作者“畏手畏脚”,花费了较多时间和精力在“斟酌某一观点是否需要引用”上,从而影响论文写作和修改的思路。另一方面,论文修改过程,也是文章内容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随着论文的不断完善,参考文献的数量也会随之动态变化。在论文修改后期及投稿过程,应结合自己目标期刊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参考文献。比如有期刊要求“参考文献数量不要超过论文篇幅的三分之一”、“文献综述型论文至少要引用30篇以上参考文献,其中必须有外文文献”等等,那么就需要按照期刊的要求补充或删减参考文献。(摘自《文献引用的七个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月27日)
2024-02-12
从方法学品质出发,需要为高质量研究设定标准。要点是应该只综述那些满足设定的(以及合理的)标准的研究。实际上,这意味着检索范围将大为收窄。方法学品质指的是,为了达成目标,一项研究被设计和执行的优良或科学程度。越是高质量研究越符合严格的研究标准。只有方法健全的研究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重点关注好的研究是确保综述准确性的唯一方法。正因为如此,了解研究方法是文献综述时需关注的一个基本内容。 为了挑选出具备高质量方法学品质的研究文献,文献综述人应该提出下列问题:(1)研究设计是否具有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2)研究的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有效?(3)分析方法是否适用于研究数据的特性和质量?(4)研究结论是否具有实际或统计学意义?如果不能对上述问题全部或者部分给出满意回答,就将降低研究质量,综述时应当尽量避免此类文献。(摘自《如何做好文献综述》,作者:阿琳·芬克,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