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6
“质疑常识”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有些现象人们不觉得有问题,认为是正常的,这个时候,质疑常识,就是质疑“这个现象明明有问题,你们居然没意识到”。二是,有些现象人们虽然知道有问题,但也不会深究以往人们对这个问题所做的分析,这个时候,“质疑常识”就是质疑人们以往的判断和分析,从而对这个问题做出新解释。 比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父母,人们普遍认为,一方面父母希望子女多回家看看自己,另一方面,常回家看看不仅是父母的希望,更是子女孝顺的体现。但是在《“常回家看看”是必须的吗?——基于生活满意度视角的实证检验》这篇论文中,作者公开质疑:“常回家看看”是必须的吗?之后,作者由此出发,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回归分析论证“子女看望次数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常回家看看并不能显著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这一结论。也即“常回家看看并不是必须的”。一般来说,大家对于社会现实问题都只是进行感叹,而不去深究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并进行验证,实现创新的目的。(摘自《论文选题创新的三个技巧》,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2月14日)
2024-02-25
斯普拉德利指出了三种主要的问题类型:描述的、结构的和对比的。描述问题通常相当宽泛,研究者可以了解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日常活动、他们生活中的事物和人”的看法。结构问题揭示了一些基本方式,研究对象通过这些方式将他们的文化知识组织成对他们来说(而不是对研究者来说)重要的范畴。而最有创造力的结构问题是“有严格内涵的、解释说明式的、目的-手段的问题”。有严格内涵的问题在意义的那些重要范畴周围划定了边界;解释说明式的问题聚焦于研究对象对特定事件或环境的理性说明;目的-手段问题关注的是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看,什么导致了什么。最后,对比式的问题让民族志学者了解到不同术语的意义,这些术语是以有些东西像什么不像什么这种方式来进行详细阐述的。(摘自《设计质性研究:有效研究计划的全程指导》,作者:凯瑟琳•马歇尔,格雷琴•B.罗斯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2024-02-24
论文写作中,组词成句,合句成段,编辑段落形成篇章,较为考验论文作者的逻辑组织能力。而如何以夯实、明确的结构以及紧凑、精致的辞令来形成精炼的论文结构?则需要以下三种方法。第一,建构逻辑清晰的行文结构,以中心策划的谋略作为其开端。第二,以段落为工作单位,即以主题句开始,以论证的呈现和解读为主体,以概括或结论来结束。第三,练习精炼文字的技艺。可以通过改变语序、删除副词形容词等技巧来去芜存菁,让读者抓住表述主旨。以上三种方法可以帮助作者在架构行文时秩序井然,也能使期刊编辑泛读论文内容时可以驾轻就熟。(摘自《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指南》,作者:迈克尔·E.查普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2024-02-23
好的研究问题必须满足的三个标准。首先,研究问题中涉及的变量应该表明了某种关系。这个标准包含在问题的定义中。其次,研究问题应该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表述。问题表述应该以“什么样的作用……”“在何种下……”“这个作用怎样……”或者一些类似的方式开头。有时只阐述研究目的不一定能表达清楚研究问题。最后,也是最常用来区分可研究问题与不可研究问题的标准,它是指:“陈述的问题应该有接受实证检验的可能性。”许多有趣且重要的问题都不能满足这个标准,因此不能接受实证检验。(摘自《研究方法、设计与分析》,作者:伯克·约翰逊,商务印书馆,2018年1月第11版)
2024-02-22
我们需把研究问题放进它所属的关系体系中去判断有没有价值。比如有人想研究学生中的“表现不好”问题,指出有些学生是音乐天才,而有些学生却是音痴,老跟不上调;或者有些学生的阅读能力或算术能力很强,而有些学生则比较“迟钝”……此时如果研究哪些手段或者开设哪些特殊治疗班,可以提升这些学生的表现。这一研究问题有价值吗?将其置于社会重要性中看,假如世界需要用音乐来维系,那么“音痴”则是很严重的问题,值得去研究;而现实中“音乐”可能只是有趣的文化装饰,相对则并不“重要”。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这里的“关系体系”是怎么选择的呢?除了“社会重要性”,有时候还可以是特定的专业人士的判断。此外,政治和权力也会影响关系体系,比如政策文件、计划规划等。(摘自《社会学家的窍门:当你做研究时你应该想些什么?》,作者:霍华德·S.贝克尔,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