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7
一、阅读以找出难题。假如你在思考研究问题时碰到困难,那么就借着阅读来找出研究问题。寻找那些让你感到困惑、似乎不正确或过于简化的观点,寻找其他人忽略或没有继续追查的数据。你甚至可以借用他们的提问方式。二、阅读以提出论证研究需重视原创性。你不一定要做到十分完美的原创,但你所做的是值得被肯定的。然而,研究报告的逻辑很难有原创性可言。因此,使用原始资料的方式并非借用其具体的内容,而是借用其论证的逻辑。三、阅读以寻找证据最常见的査阅原始资料的理由是,找到可作为证据的资料来支持一个观点。当找到证据时,尽可能地将其完整而正确地记录下来,并详述这一原始资料。这不仅是为了取得读者的信任,也是帮助读者找到你所使用的原始资料,让他们自己能够检核此数据。(摘自《学术研究中原始资料的三种用途》,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22日)
2025-02-26
“争议特殊性+方法适用性+研究意义”说的是,本身存在一个理论层面的争议问题,但是已有研究的关注点存在偏差,没有从该争议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出发进行思考,所以需要用新的方法进行解决,而且这样操作具有明显的研究意义。 《“体育是什么”:一个概念史的考察》(《体育与科学》2015年第4期)一文,作者基于“争议”推导研究问题时,就采用了上述写法。只是实际表述时,作者打乱了上述要素的先后顺序。他首先说的是“方法适用性”,比如“概念是探究新知识的起点”“对‘概念’演进的历史进行谱系性的考察方式,为学界所认可”。之后说的是“争议特殊性”,即“事实上,通常我们使用某个概念,是因为这个概念能够浓缩我们需要表达的意思,一般也不会顾及这个概念的社会起源及其历史演变过程”“体育概念则不然,体育一词,作为概念是解释和说明体育现实现象和特征的,也是这些现象和特征的概括”,指出“体育是什么”需要在历史语境中寻找。再往后,写的是研究意义(当然,里面也包含文献批评),“观照当下,体育学界热衷于体育经济与教育问题的研究,少有对体育本源问题的追问与探索,但作为一门学科,对本体论问题的探究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从而推导出研究问题。(摘自《文献综述发现已有“争议”的九个策略》,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25日)
2025-02-25
事实论点指的是关于人物、地点或事件的陈述,是为了陈述一个事实而存在的。事实论点在文献综述中经常使用。在进行文献综述时,对人物、事件的陈述会更多一些。针对某位学术大家的主要观点的陈述,例如“康有为认为,老子是战国时期人”;针对一些现实情况的陈述,例如“世界已经整体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这些事实论点并非孤零零地呈现出来就能说明这就是“事实”,必须在下文紧接着提供有针对性、充足且有信服力的论据才可。(摘自《文献综述的五种论点类型及其逻辑》,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1日)
2025-02-24
“理论-实践”是论文写作常用的问题密码之一。不过,借助“理论-实践”这一知识沟提出研究问题后,还应进一步确定对应的研究框架。“背景+风险生成和演化+风险治理”这一研究框架是论文正文实现“理论-实践”的一种典型写作框架。 这一写法首先介绍背景,指出存在的具体风险,之后论述上述风险的生成和演化机制,最后谈风险如何治理。“风险”集中体现着“理论-实践”关系。人们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往往是因为,现实中存在一些影响前者统一的“风险”。“理论”是一种观念,“实践”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象性活动。“风险”是指人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与实际出现的结果之间产生的距离。显然,“期望的目标”就是一种观念(对应着“理论”),“实际出现的结果”就是人的一种对象性活动(对应着“实践”)。(摘自《思辨论文“理论-实践”相统一的六种推荐写作框架》,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7日)
2025-02-23
构建故事线可以采用“层层递进”模式,这一模式可以归纳成一个固定的写作模板,即“研究背景与核心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核心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阐述研究背景是如何影响核心范畴的,以及核心范畴如何反过来影响当时的时代发展。随后进一步深入论述核心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展开叙述主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数字化背景下红色文献阅读推广策略研究——基于扎根理论》为例,通过题目可知,这一篇论文的研究背景为“数字化背景”,研究问题为“红色文献阅读推广策略”。作者首先叙述了“数字媒介”与“读者阅读”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即“数字媒介促使读者的阅读特征与阅读行为方式发生嬗变,而读者在红色文献阅读中所呈现的阅读特征与行为也会深刻影响数字媒介的发展,推动数字媒介自身的变革,以更好地满足读者和数字时代的需要”。之后,便开始叙述核心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读者的阅读特征与阅读行为会呈现出相互影响的关系”,最后,开始详细阐述主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即“读者阅读目的、时间与能力的差异使其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具体表现在阅读渠道及形式方面,而这些阅读行为也反映了当前读者红色文献阅读的普遍特征”,进而得出了“数字化背景下读者红色文献阅读特征与行为理论模型”。(摘自《扎根理论方法“故事线”构建的四个策略》,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0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