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6
“文献综述”的写作质量对论文整体有着重要的影响,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可以清晰勾勒出关于某一研究主题的“研究图谱”,在此基础上寻找突破口,从而自然地引出论文的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的写作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展开:首先,对文献进行分类。所谓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对后面要梳理的文献内容作一个简单的概括分类,一两句话交代清楚文献梳理主要从几个方面展开即可,为读者勾勒出该主题“研究图谱”的脉络。其次,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也即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之上,按照一定的逻辑将重要的文献观点呈现出来。最后,提出文献批评,文献批评是指文献梳理之后的评述,即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或者不足,这是推导研究问题的关键之处。(摘自《文献综述三步走:规范与模板》,作者:李月月,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月5日)
2024-03-15
指数是将一些题目结合成一个分数,分别测量一个构想的各种不同成分或次部分,然后将它们合并成一个测量工具。某些指数以及单一指标测量值是以比率来表示的。比率涉及把项目的值加以标准化,以便进行比较。指数中的项目在可以合并之前,经常需要先加以标准化。 标准化涉及的程序,是先选择一个基数,然后再将原始测量分数除以这个基数。标准化使不同单元可以在共同基础上做比较。标准化过程——也称为常态化——排除相关并是不同特性的影响力,而使重要变量上的差异能够显现出来。标准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决定使用哪个基数。不同的基数会产生不同的比率。不同的概念化过程建议采用不同的标准化基础与不同的标准化方法。当合并数个项目为一个指数时,最好是用共同的基数将这些项目标准化。(摘自《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作者:劳伦斯·纽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024-03-14
清晰了解所在领域的专业术语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正确地使用它,不能仅仅流于表面。对专业术语的滥用和误用会轻易地毁掉一项研究,结果只能是使读者觉得我们的研究思维混乱或有夸夸其谈之嫌,抓不住重点。当一个术语不仅仅有一个解释的时候,我们需要在文章中简洁明了地阐述它。这种情况通常是一个词或术语本身有一个日常的含义,在这个学科领域中又有一个更加精确的定义。要注意代词和所有格的精确使用,尤其要从语序上检查它们的表达是否清晰,使用这些词时它们是否准确地指代了是什么或是谁。如果句子中包含了一些从句和代词,很可能“它”和“它们”指代不明。要让动词的主语尽量靠近动词,避免用指代其他内容的从句来隔离动词的主语。如果我们这样做,读者可能会认为动词是用于修饰动词之前的名词。(摘自《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写作技巧渐进式指南》,作者:斯特拉·科特雷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2024-03-13
文献综述是呈现相关主题研究现状并推导论文研究问题的重要部分。但很多作者在此部分的撰写常常不尽人意,如文献梳理缺少条理性和逻辑性,无法顺利推导研究问题等等。而究竟如何合理规范地呈现文献综述部分?这里有五种基本要求。第一,言之有物。需围绕确切主题,展开实质梳理。第二,言之有理。对文献的评述需有理据。第三,言之有序。文献梳理的逻辑脉络需条理分明。第四,言之有度。文献梳理的内容需有所限定。第五,言之有情。梳理过程最好有“感情”投入。作者们需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并予以内化。(摘自《文献综述的“物”“理”“序”“度”“情”》,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2月20日)
2024-03-12
访谈是民族志研究最重要的资料搜集方式,它可以对民族志研究者观察和体验到的东西进行解释,并将其放进一个更大的框架之中,一般的访谈形式包括如下三种形式。一是结构和半结构访谈,此类访谈通常服务于“做比较”与“找典型”的目的,比较回答者的反应,并把反应放到一般团体信仰和主题的背景之中。它的访谈研究目标非常清晰,类似于口头形式的问卷调查。二是非正式访谈,它对于发掘人们在想什么和比较两个人的想法是很有用的,这样的比较有助于帮助确定一个团体中的共同价值观——价值观会影响行为。三是回忆式访谈,它可以是结构、半结构或是非正式的。这类访谈并不能得到最正确的资料,因为人们总是会遗忘或是过滤过去发生的事件,但在一些研究中,回忆式访谈是搜集过去资料的唯一方法。(摘自《民族志:步步深入》,作者:大卫·费特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