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1
分析层次是理论解释所论及的社会事实的层次。社会事实的层次在一个从微观层次(例如,小团体或个体的过程)到宏观层次(例如,文明或社会的结构层面)的连续统一体上变动。层次包括:人数、空间大小、活动范围和时间长度等的混合。举例来说,极端微观层次的分析,可能涉及在同一个小房间内两人之间数秒钟的互动。极端宏观层次的分析可能涉及跨越数个世纪、横跨好几个大陆上的数十亿人。大部分的社会研究所使用的是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分析层次。 分析层次界定出研究者使用的假设、概念与理论的类型。例如,我们想要研究“大学生约会”这个主题。我们使用微观层次的分析,并且使用人际接触、彼此之间的友谊、共同兴趣等概念,发展出一种解释。我们的假设是学生比较倾向于那些同他们在课堂上有过人际接触的人、拥有共同的朋友的人,以及拥有共同兴趣的人约会。这个主题与焦点符合微观层次的解释,因为它将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作为研究目标。(摘自《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作者:劳伦斯·纽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024-04-10
通常一个小时代表着一个标准的时间单位,受访者会以这种习惯按小时来“看时间”。然而,一次访谈安排两个小时又显得太长,鉴于访谈方法的目的在于,让受访者重构自己的经历,将自己融入各自的生活中,并体会自己经历的意义,多尔比里和舒曼运用了90分钟访谈方式,90分钟并不很长,它恰是让受访者感到自己得到充分尊重和重视的时间长度。当然,这种访谈时间模式,并不是固定、绝对。对于年轻的受访者而言,安排相对较短的访谈时间,则比较适宜。重要的是,访谈的时间长度,需要在访谈开始之前就明确下来。这种时间安排方法,赋予了各轮访谈一致性。在时间顺序上,至少也将访谈过程分为开始导入、中间扩展和结束收尾几个阶段。访谈者若想在既定的时间中开展工作,并使自己的工作技巧适应这种访谈时间长度,就应当学习、完善自己的技能。此外,如果访谈者面对众多的受访者时,则需要对自己所做的访谈作出规划设计,以便能够有效完成一轮访谈,紧接着顺利进行下一轮访谈。当访谈者开始处理深度访谈所产生的大量资料时,他们便会因为给每轮访谈分配限定的时间而受益。(摘自《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作者:埃文·塞德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024-04-09
保持前后语句的逻辑连贯,对于论文写作来说是较为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一项要求。但很多论文的行文看起来思维并不严密,前后内容有较多逻辑断层,甚至会带来内容拼凑之感。因此,掌握论证逻辑性的实用方法是较为必要的。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四种。第一,多用关联词,强化语句连接。尤其是将一些连接分句、标明关系的连接词运用在观点论证过程中。第二,巧用指示代词,保障语意贯通。在论文中使用指示代词,能够将论证各部分有效连接起来,方便读者顺次阅读。第三,重复核心关键词,形成一条连贯脉络。将论证核心观点时较为重要的关键词穿插在相应的论据表述中,则能够带来前后贯通之感。第四,有区别地做复述,推动论证前进。可以换一种全新的方式再重复一遍之前的语意,以免显得单调。语句的逻辑衔接需引起作者十足重视,在平常的论文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总结经验,加以练习。(摘自《C刊论文逻辑性的四个呈现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6日)
2024-04-08
在审稿过程中,期刊编辑会对论文的论证逻辑进行仔细评估,以确保其逻辑的合理性和说服力。一般来说,期刊编辑审稿主要注重如下三重逻辑:一是问题推导逻辑是否成立。研究问题的推导逻辑是否客观真实,是学术研究基础要求之一,只有建立在可靠数据、方法和严密逻辑推理的基础上,研究问题的推导过程才能获得期刊编辑或读者的认可和接受。二是正文框架逻辑是否成立,一个清晰、合理的框架有助于组织和呈现研究内容,展示论文的论证思路,提高论文的严谨性。三是论证匹配逻辑是否成立,论点和论据相匹配,不仅能够提升论文的逻辑和说服力,还能够增加其可信度和可靠性,帮助论文更好地传达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摘自《C刊编辑审稿的三重逻辑:基于一篇“退稿—修改—录用”C刊论文的过程分析》,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3月21日)
2024-04-07
在教育领域,识别出研究问题比较简单,因为所有人都曾置身于教育体系中,起初作为学生,然后可能是教师、管理者或家长。不管研究者扮演过哪个角色,都可能已经观察到或者讨论过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譬如,假设你认为与班级规模为28人相比,班级规模为18人时教师的工作更有效而且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想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你的想法。但是,可能有很多人想到了这一主题并且研究过,因此,这一主题可能已有大量的研究。你所做的是发现了一个研究主题,或者你想要研究的一个宽泛的领域。而研究问题则是宽泛的主题领域中你认为重要的教育问题。例如,在远程教育这一主题领域中,可能会有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学业成就评估的准确性相关的问题等等。研究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取决于你开展的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摘自《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作者:伯克·约翰逊、拉里·克里斯滕森,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