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1
通过梳理C刊已刊发的“路径”类论文,总结出“路径”常见的三种写作模板,供大家借鉴。(1)理论逻辑+实践路径:这是“路径”比较普遍的一种写作方式,通常就是先对某种思想的理论逻辑进行阐述,在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这种写作句式多见于标题为《XXX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的文章。(2)现实困境/问题/挑战+解决路径:这种写法也非常常见,其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这种写作句式就是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困境进行总结,分析困境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该困境的实践路径。(3)现实背景+演变/发展/创新趋势+发展/延展/创新路径:这类写作方式适用于一些比较新的且未来有较大发展空间的研究主题,针对研究问题,提出符合演变趋势、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路径与趋势一一对应,展现出论文的逻辑延展性和创新性。(摘自《论文“对策建议”部分增强针对性的三种写作模板》,作者:李月月,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3月30日)
2024-04-20
研究假设包括虚无假设和双重负载假设两种。第一种类型的假设是虚无假设。该假设预测的是关系的不存在。许多定量研究者,特别是实验研究者,根据证伪假设的逻辑,使用虚无假设来建构假设。他们进行假设检验的方法是,通过找出使他们能够接受或拒绝虚无假设的证据来检验原假设。 另一种类型的假设是双重负载假设。所谓双重负载假设是指把两个独立的关系置入一个假设之中。例如,研究者陈述一个假设:一个地区的贫困与青少年人口的高度集中,或导致盗窃财物犯罪的增多。这就是一个双重负载假设。它的意思可能是下面两种状况中的任何一种:贫困或青少年人口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盗窃,或者是只有贫困与青少年人口的高度集中所产生的联合效应才会造成盗窃。(摘自《研究假设提出的两种类型及其注意事项》,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3月28日)
2024-04-19
分层随机抽样的优点是调查者能够选择一个代表目标总体各种群体和特征模式的样本。缺点是它要比简单随机抽样付出更多努力,且为了产生具有统计意义的结果,经常需要一个比简单随机抽样更大的样本量。在分层随机抽样中,首先需要把总体细分成亚群或层,然后从每层中选择一定数量或比例的被访者以获得一个样本。举例来说,可以使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来确保男性和女性具有相同的代表性。通过把整群划分成男性和女性的亚群,这种抽样方法比简单随机抽样更为精确,因为它使群“同质化”,不过仅在正确地选择群时才是如此。也就是说,不要分别抽取男性和女性,除非要在他们之间进行比较。只有事先确信这种比较是有意义的时候才进行这种比较。例如,在一个投票人偏好的调查中,如果有某些数据表明男性和女性的投票不同,此时才需要保证调查中包含足够多的男性和女性以进行比较。(摘自《调查研究实操指导:细节与示例》,作者:阿琳·芬克,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第1版)
2024-04-18
很多作者在写论文时喜欢“蹭热点”。但科研基础薄弱的小人物在将热点词运用到自己的论文中时,很容易因自身局限,而较难让论文获得编辑青睐。因此,在确定选题之时,小人物便需掌握以下五种“蹭热点”的选题规律。第一,可让热点词进一步“下沉”,聚焦到与热点词有关的实践情境中,而避免选题“大而空”。第二,可让热点词进一步“接地气”,选择与研究问题适配度较高的研究范式。第三,可通过学科“距离”来造就“张力”,从而产生选题上的陌生感。第四,通过纵向回溯,与历史或经典进行对话来塑造时间距离。第五,拓宽视野,站在“世界”立场上博采众长,创造空间距离。由此,小人物通过以上选题思路来“蹭热点”,便可以给审稿编辑带来阅读兴趣,从而提高收稿率。(摘自《小人物“蹭热点”的五种选题思路》,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2日)
2024-04-17
质性研究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研究形式,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主要有如下四种。一是现象学,它描述的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对某种现象的有意识的经验,它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对某个特定个人或群体来说,亲身体验某种现象的意义、结构和本质是什么。二是人种学,它是指发现和描述某个人类群体的文化或某起文化事件,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这个人类群体或文化场景的文化特征是什么。三是个案研究,它是指对一个或多个个案进行集中且详细地描述与分析,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这个单独的个案或这组比较个案的特征是什么。四是扎根理论,它是指能产生和形成扎根于实证数据的理论的一般研究方法,理论就是对某些事物“如何”及“为什么”运转的一种解释,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关于这种现象的数据分析能产生什么理论或解释。(摘自《研究方法、设计与分析》,作者:拉里·克里斯滕森,伯克·约翰逊和莉萨·特纳,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8年1月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