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9
实证论文的框架结构较为成熟,但框架内部有很多细节需要写作者留意。有些作者认为某问题是“常识”,不需要交代;或者认为论文的某个部分是模仿某篇范文写的,该范文就没有留意某细节问题。然而,如果细节问题处理不好,则容易被期刊退稿。从论文写作规范的角度,实证论文被退稿有十种常见的原因:(1)研究问题缺少明确的现实动机;(2)方法是论文的创新点,但文献综述中却未有关于方法的阐述;(3)问卷调查的流程不规范;(4)变量指标的样本特性考虑不够;(5)数据与变量指标的相关性较弱;(6)变量遗漏或考虑不周全;(7)统计结果的经济学含义不足;(8)论述的机制本身是常识,对机制的分析过于简单;(9)研究结论部分缺乏提炼;(10)研究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不高,需要更具体的政策建议或对实际应用的详细分析。(摘自《实证论文被期刊编辑退稿的十个常见原因与规避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3月14日)
2024-03-28
编写问卷调查问题时,多数编写问题的人会容易编出产生歧义的问题。歧义问题的一种表现是很容易在未考虑受访者的情况下做出隐含的假设。例如,“你有多少收入?”指的可能是周收入、月收人或年收人,也可能是家庭收入或个人收人,还可以指税前收入或税后收入,或者是当年收入或去年收入,又或者是薪资收入或全部收入。这种模棱两可的问题,会使得不同受访者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回答不一致,不能假设受访者都能清楚自己想问的是什么。如果想了解的其实是去年家庭税前年收人,那么就直截了当,问得更明确清楚些。 歧义的另一个表现是使用了不明确的词语或回答类别。例如,对“你是否经常慢跑?”这一问题的回答取决于“经常”的含义。有些受访者或许会将“经常”定义为“每天”,另一些人则可能会视为“每周一次”。为了减少受访者的困感,获取更多信息,应该问得具体些,比如,询问他多久慢跑一次:“大约每天一次”“一周几次”“一周一次”等。(摘自《社会研究入门》,作者:劳伦斯·纽曼,九州出版社,2021年3月第1版)
2024-03-27
田野笔记是质性研究的主要记录工具。它是由人物、地点、事件、活动以及对话构成的笔记,是汇集了正在涌现的新理论,产生思想、思考、直觉的地方,同时也是研究者探究个人反应的地方。一般来说,田野笔记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描述性笔记。描述性笔记要求作者在记录细节时力求准确并避免推断,确保笔记在一年甚至几年之后仍然能够使重要时刻、人物、情境和时间浮现在眼前。第二,分析性笔记。它有助于识别问题、改进调查设计、发展问题以及形成与识别模式和主旨。如果作者在田野调查时就开始做分析性笔记,而不是等到数据都收集好了之后再做,就能更好地识别不同的备选方案,同时也能确定、修正、排除不同的解释。第三,研究日记。它是记录作者调查过程中的反思、自我反思和情感历程的好方法。研究日记不必强调是不是分散性的日记,而应该在意记研究日记是不是作者的意愿。(摘自《田野笔记的三种类型》,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3月20日)
2024-03-26
“学科视野”的基本要素涵盖内容较广,主要包含以下几类:(1)研究的现象以及收集的种种资料;(2)认识论或构成证据的学科规则;(3)就自然界和人类世界所做的假说;(4)基本概念或词汇;(5)关于特定现象成因及行为的理论;(6)收集、应用和生成新知识的方式。此外,“学科视野”的基本要素也包含其认知图。每门学科的学者群体需要在大的认知层面达成意见一致,如哪些构成了要研究的合适而有趣的问题,哪些构成了合理证据,对问题的满意答案应该什么样等内容。这些共有的要点也包含了学科视野,不过是在更复杂的意义上。学科从其视野勾勒出“宏大”课题或“持久问题”,正是这些内容赋予了学科的定义和标志特征。(摘自《跨学科研究的“学科视野”》,作者:张雯雯,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2月14日)
2024-03-25
在定性研究中,目标陈述是非常重要的。它先把读者导向研究的中心目的,再由此推及到其他部分。关于定性“研究目标”的写作,提供以下五个技巧:(1)使用提示性词语吸引读者注意。使用诸如“目标”、“意图”、“对象”这样的词来提示读者对研究核心的注意。用独立的句子或段落来凸显目标陈述,并使用如“这项研究的目的(或意图、对象)(将)是……”这样的研究性语言。(2)目标应先集中关注一个观点。比如集中关注单独的现象、概念、或现点。也就是说,把研究范围缩小到去探究或理解一个观点,而不是多个。(3)善于使用行为动词。可以使用行为动词来揭示研究将产生什么样的认识。比如,“描述”“理解”“形成”“验证……的意义”“发现”等。(摘自《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作者:约翰·W·克雷斯威尔,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