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30
我们要对仿写有一个客观、中肯的认知,既得打破对这种写作形式的刻板印象,又要消除对仿写对象范文的过度“崇拜”。不要觉得“仿写”是一种投机取巧,进而对它嗤之以鼻,更不能机械模仿,陷入仿写窠臼。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身为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学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仿写”的意义和目的。将“仿写”放置于整个学术写作过程中,尤其对科研小白而言,它是对范文的模仿练习。其最终目的并不是追求一种完美的“复刻”,更重要的是对“仿写”过程的经历、体验。毕竟对每一位严谨的科研工作者来说,研究成果不会止步于高质量的“仿写”。即便下笔成文,“仿写”出的文章依然只是投稿、发表之前的一个试验品。更何况,我们所要强调的“仿写”更侧重于过程。由此说,“仿写”这一行为,更像是催化剂,是实现论文写作由量变到质变的必要手段。(摘自《论文“仿写”的误读、理解与操作》,作者:亓钊,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1月16日)
2023-11-29
论文需注意文献引用的层次性与均衡性。最好可以兼顾到各类的文献,层次性要丰富。除了期刊论文、学术著作,其他文献也可以适当添加,例如学术论文集中的文献、报刊、电子资源、学术报告等等。上述文献若是与论文内容有较大的相关性,完全可以加入到参考文献中。当然,这并不代表着写论文一定非要把所有类型的文献都要兼顾到。在实际操作时,我们仍然需要视学科情况尤其是相关研究情况而定。例如论文《为什么选择当老师——学生时代老师影响从教选择的机制及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23年第5期)的参考文献,便很好地体现了层次性和均衡性。其参考文献中,有以下类型的文献:期刊论文(J)、著作/普通图书(M)、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资源(EB)、报刊(C)。整体来看,该文的参考文献的类型是较为丰富的,且其文献类型的丰富性也是名副其实的。(摘自《参考文献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1月23日)
2023-11-28
保密性是指不公开研究人员和参与者之间的谈话信息。在质性研究中,很难完全保密,因为研究人员会将研究发现整理为报告,而质性研究的报告常会引用参与者的原话。在访谈转录文本或引用的原话中,删除所有可以识别参与者的信息,读者就无法由这些处理后的文本来识别参与者,因而能确保匿名性。告知研究参与者研究信息将匿名采集、分析和报告,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其他人就不能由研究数据来识别参与者。不过,虽然无法确保完全的保密性,质性研究人员仍然可以限定谁可以听取访谈录音文件,这样只有研究小组的成员或转录访谈的人员才能接触到录音。除非研究人员向参与者特别说明,否则其他人都不能听这些录音。这些录音文件被保存在安全的地方,如上锁的房间或柜子里,只有被授权的人才能接触到。研究人员需告知参与者这些程序,以表明会采取措施来确保他们提供的数据的保密性,这点很重要。(摘自《质性研究方法》,作者莫妮卡·亨宁克、英格·哈特、阿杰·贝利,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
2023-11-27
混合方法研究的优点之一,在于使定量与定性研究互补,消除彼此的缺点。这是混合方法研究领域持续了三十多年的历史性争议。某些人认为定量研究难以理解人们谈话的语境和背景,也无法直接呈现参与者的观点。不仅如此,定量作者置身幕后,他们个人的偏好和阐释也很少得到讨论。定性研究可以弥补这些劣势。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往往会进行个人的阐释,并可能因此造成偏颇,所以定性研究被认为存在不足;又因为研究对象的数量有限,定性研究难以将研究发现推广至更大群体。定量研究则可以避免这些缺陷。因此,二者恰好可以取长补短。(摘自《混合方法研究:设计与实施》,作者:约翰·W.克雷斯维尔(John W.Creswell)、薇姬·L.查克(Vicki L.Clark),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
2023-11-26
“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典型情形之一,就是澄清概念。含糊不清的特定概念有待澄清,偏颇的观点有待纠偏,这是“批判性”。通过澄清,对概念做出新阐释,更新对概念的认识,这是“建设性”。 比如,《“公益”概念辨析》(《伦理学研究》2015年第6期)一文,研究的是“公益”这个概念。尽管大家对“公益”一词早已司空见惯,但上述论文选题却对“公益”的内涵持批判立场。在它看来,假如“公益”就是“公共利益”,那么,“公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等相近概念的区别是什么?考虑到现代意义上的“公益”概念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论文作者想从中西不同文化的发展视角来考察“公益”概念的历史演变,并结合相关学界的界定,对上述概念进行澄清,从而在批判基础上确保了论文选题的建设性。(摘自《论文选题“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的五种思路》,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