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5
因为与导师见面次数有限,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利用好会面时间。如果导师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可能我们并不一定要百分百严格遵守,但是仔细斟酌也会受益匪浅。要就一些实质性问题咨询导师,比如我们的研究项目是否能有效管理,是否设定在我们目前研究阶段的一个合理的水平上,等等。而在此之前,首先要做好会面的准备工作,主动联系导师。比如先准备要咨询的具体问题,并注意问题的优先次序,以免时间紧张。检查上一次会面的笔记,确保上次达成共识的问题,我们已经做好,并在此次会面时进行任务提交。还要考虑清楚导师是否希望在会面之前提前阅读我们的相关资料。如果是的话,提前多长时间给他们提供,他们特别想看什么,什么时候看,等等。(摘自《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写作技巧渐进式指南》,作者:斯特拉·科特雷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2023-12-04
在文献回顾的过程中,不论其他研究者使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我们都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自己的研究议题上。假如我们计划进行实地研究,比如说是关于“异族通婚”,可能会从有关这一议题的现有研究发现的结果中形成自己的见解。此外,先前有关异族通婚的实地研究结果对我们设计研究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献综述部分出现在研究设计之前,所以我们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注意:向读者介绍清楚我们要从事的研究议题;有条理地罗列出我们从以往的研究者那里获得的有关这一议题的独特见解;洞悉在我们现有的知识范围内有关这一议题的破绽漏洞和薄弱环节,并加以修补完善;或者也可以标新立异一点,在文献回顾部分指出现有研究结果中与这一议题相悖相斥的观点。(摘自《社会研究方法》,作者: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2023-12-03
在自身的学术背景下进行研究,比如理想情况下,我们的导师在这一领域有一定的专长,或者有一些已经发表的有关这一选题的文章可供我们借鉴参考。通过已经发表过的关键文章追踪这一选题的思路和研究这一选题有一些既定的方法可以采纳和调整。对某选题的“新”研究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式:比如用自己的研究方法看看是否可以复制前人的研究结果,或者验证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否适用以往的研究。创新性可能有限,但这是一个独特的研究。此时,我们的数据或发现是具有创新性的,因为对这一选题的分析和研究方式与以往是不同的。或者是改变以往研究中的一个或多个变量(温度、位置、时间、速度等等)。或者改变研究对象,选择与先前研究不同的研究对象(当地社区的居民、我们的朋友或者自己所在学校的一部分特定的学生等)。或者以产品为基础,把研究结果应用到生产一个传单、海报、网站、玩具、设计中。(摘自《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写作技巧渐进式指南》,作者:斯特拉·科特雷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2023-12-02
分组的依据可以是文献谈论同样的话题、遵循相同的认识论、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和相同的样本或关注相同的问题。绝大多数文学和理学的博士生会采用传统的文献回顾方式,而不是“基于事实”和分析的文献分组。这种诠释领域的传统方式往往会让人觉得太过主观。因此,对文献的分组订立清晰的标准是很重要的。在组内和组间很可能会发现一种模式或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可能是基于学科或编年的。例如,女性主义分别有关家庭、工作或教育的文献,每一个都可以成为一个很大的组,这些组可能依据第一、第二、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的中心思想形成一定的模式。分组和寻找模式对于开题报告中刚开始的文献组织工作很有帮助。(摘自《如何指导博士生学术写作——给导师的教学法》,作者:芭芭拉·凯姆勒;帕特·托马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第1版)
2023-12-01
访谈者在第一轮访谈中的任务是,围绕当前的既定研究主题询问受访者,让受访者尽可能多地谈论其经历的背景信息。第二轮访谈的目的在于,集中了解受访者在研究主题范围中的目前生活状态的具体细节,力争尽可能全面地重构受访者在既定研究主题领域中的诸多经历细节,尽管想在这么多事件中获取某一经历的完整细节是比较困难的。在第三轮访谈中,让受访者反思他们自己经历的意义。尽管这方面的问题可能对受访者的想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这能揭示受访者的工作、生活和认知、感情之间的联系。(摘自《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作者:埃文·塞德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