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3
理论帮助我们认识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某个方面。它们解释特定现象的变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如何相互作用及其原因。理论通常可以被由资料和研究所检验,并试图解释可用证据,学科专家也需要运用理论生成对特定问题的见解。事实上,学者需要对所选理论有个基本认识,其现实原因就在于理论常常是学科见解的重要来源。如果在对任意学科的任意主题进行研究时,其过程不涉及相关理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也不符合研究的科学严谨要求。理论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来说非常重要,即使是人文学科例如文学和艺术学,也不可小觑理论的力量。(摘自《跨学科研究中的“理论”》,作者:张雯雯,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2月8日)
2024-04-12
若使用现存的工具,研究者需要描述过去使用该工具得出记录的信度和效度。这意味着,是否有人根据这个工具的测量结果得出了有意义的和有用的推论。效度的三种传统形式是内容效度(题目是否测试了他们想要测试的内容)、预测效度或一致效度(即记录是否预示了一个标准测量?结果是否与别的结果相关)以及结构效度(各项测试题目是否测到了假设的结构或概念体系)。在近来的许多研究中,结构效度也包括了测量的结果是否能为有用的目标服务以及运用后是否有肯定的结果。同时,还要讨论过去使用该工具所得到的记录是否具有信度。查看作者是否报告了测量的内部一致性(如各项测量题的一致性反应是否大于冲突性反应)和测试与再测之间的关联性(如当第二次使用工具时,所得记录是否与第一次一致)。还要确定测试的实施和记录是否协调(如错误是由实施还是记录的粗心造成的)。当研究者在研究中改进或组合了一个调查工具时,如果原有的效度或信度不能支持新的工具,那么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需重建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摘自《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作者:约翰·W·克雷斯威尔,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024-04-11
分析层次是理论解释所论及的社会事实的层次。社会事实的层次在一个从微观层次(例如,小团体或个体的过程)到宏观层次(例如,文明或社会的结构层面)的连续统一体上变动。层次包括:人数、空间大小、活动范围和时间长度等的混合。举例来说,极端微观层次的分析,可能涉及在同一个小房间内两人之间数秒钟的互动。极端宏观层次的分析可能涉及跨越数个世纪、横跨好几个大陆上的数十亿人。大部分的社会研究所使用的是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分析层次。 分析层次界定出研究者使用的假设、概念与理论的类型。例如,我们想要研究“大学生约会”这个主题。我们使用微观层次的分析,并且使用人际接触、彼此之间的友谊、共同兴趣等概念,发展出一种解释。我们的假设是学生比较倾向于那些同他们在课堂上有过人际接触的人、拥有共同的朋友的人,以及拥有共同兴趣的人约会。这个主题与焦点符合微观层次的解释,因为它将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互动作为研究目标。(摘自《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作者:劳伦斯·纽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024-04-10
通常一个小时代表着一个标准的时间单位,受访者会以这种习惯按小时来“看时间”。然而,一次访谈安排两个小时又显得太长,鉴于访谈方法的目的在于,让受访者重构自己的经历,将自己融入各自的生活中,并体会自己经历的意义,多尔比里和舒曼运用了90分钟访谈方式,90分钟并不很长,它恰是让受访者感到自己得到充分尊重和重视的时间长度。当然,这种访谈时间模式,并不是固定、绝对。对于年轻的受访者而言,安排相对较短的访谈时间,则比较适宜。重要的是,访谈的时间长度,需要在访谈开始之前就明确下来。这种时间安排方法,赋予了各轮访谈一致性。在时间顺序上,至少也将访谈过程分为开始导入、中间扩展和结束收尾几个阶段。访谈者若想在既定的时间中开展工作,并使自己的工作技巧适应这种访谈时间长度,就应当学习、完善自己的技能。此外,如果访谈者面对众多的受访者时,则需要对自己所做的访谈作出规划设计,以便能够有效完成一轮访谈,紧接着顺利进行下一轮访谈。当访谈者开始处理深度访谈所产生的大量资料时,他们便会因为给每轮访谈分配限定的时间而受益。(摘自《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作者:埃文·塞德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024-04-09
保持前后语句的逻辑连贯,对于论文写作来说是较为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一项要求。但很多论文的行文看起来思维并不严密,前后内容有较多逻辑断层,甚至会带来内容拼凑之感。因此,掌握论证逻辑性的实用方法是较为必要的。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四种。第一,多用关联词,强化语句连接。尤其是将一些连接分句、标明关系的连接词运用在观点论证过程中。第二,巧用指示代词,保障语意贯通。在论文中使用指示代词,能够将论证各部分有效连接起来,方便读者顺次阅读。第三,重复核心关键词,形成一条连贯脉络。将论证核心观点时较为重要的关键词穿插在相应的论据表述中,则能够带来前后贯通之感。第四,有区别地做复述,推动论证前进。可以换一种全新的方式再重复一遍之前的语意,以免显得单调。语句的逻辑衔接需引起作者十足重视,在平常的论文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总结经验,加以练习。(摘自《C刊论文逻辑性的四个呈现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