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4
具体来说,本条情形所对应的文献批评,一方面肯定已有研究在某个时期对当时的学术研究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又批评后世研究存在的消极结果。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这里的文献批评所关注的都是已有研究对他者的“影响”,所评价的维度都是“结果(影响)”。也就是,这一情形是依托“结果(影响)”的对立性而存在的。 以《古希腊地理学中的Klima概念及其译名商榷》(《中国科技史杂志》2023年第3期)为例。首先,作者强调Klima概念在历史上的积极影响。这是围绕“前世的积极影响”做正面评价。其次,作者又指出,“因为语汇演化的复杂性,这一术语极易引起后世误解。在引入中文语境后,国内相关研究的缺乏更导致了译名上的一系列偏差”。这是交代“后世结果”,从消极一面做反面评价。“前世”与“后世”相对,“积极”与“消极”相对,文献批评完成了“肯定中否定”。(摘自《文献批评“肯定之否定”的四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18日)
2025-03-03
扎根理论的选择性编码是编码的最后阶段,在这一级编码中一般要交待完整的“故事线”并构建模型,以便将各范畴串联起来。这时为了呈现脉络的完整性,“故事线”以及模型构建时经常会介绍各范畴的层级划分、关系归类。比如,几个代表影响因素的主范畴各自又能体现内因、外因、前提、保障之类的层次,如果前面仅提炼了几个范畴,而这里却直接去介绍有这几层关系,则显得少了一层范畴、逻辑的提炼。 以《民宿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与理论逻辑: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22年第2期)为例。该论文在选择性编码“故事线”交待前,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主范畴的“典范关系”,介绍了“典型关系结构”和“关系结构内涵”两列内容,在“关系结构内涵”中提到了“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等关系,将主范畴与研究问题的关系进行分类。然后才开始介绍“故事线”,在“故事线”中概括了这一关系。(摘自《扎根理论论文主范畴层级关系的三种呈现方式》,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22日)
2025-03-02
比较研究有助于发展在多种文化背景下通用的广泛或普遍的概念,它可以揭示文化偏见。如果不跨文化或跨背景地使用一个概念,就很难觉察到隐藏的偏见、假设、价值观。一种文化中的事件和行为的范围,小于全部人类行为的范围。这说明只考察一种文化的社会研究所考虑的社会活动范围有限。当你在更广泛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进行研究时,隐含的偏见、假设、价值观便会显露出来。 举个例子,希平与阿卜杜勒两位研究人员对婴儿断奶年龄和情绪问题的发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希平只考察了美国数据,数据显示婴儿的断奶年龄在5~15个月之间,随着断奶年龄的提高,婴儿的情绪问题会稳步增加。她的结论是断奶年龄晚会导致情绪问题。阿卜杜勒考察了多国数据,发现断奶年龄在5~36个月之间。他发现,在18个月以前,婴儿情绪问题发生率随着断奶年龄的提高而增加;然后会达到顶峰再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阿卜杜勒的结论更加准确:断奶年龄在6~18个月时可能会出现情绪上的问题,早于6个月或晚于18个月都会降低情绪问题发生的概率。希平对关系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她使用的美国婴儿断奶年龄范围较小。(摘自《比较研究的优势和局限》,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2月18日)
2025-03-01
此类前言的形式为:研究主题+历时性梳理+社会影响+持续关注。以《“老公”“老婆”称谓的社会语言学调查》(《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一文为例: 该前言第一段的第一句先就“夫妻称谓语”的重要性做了一个简要概括——“深刻反映了时代变迁与文化开放,对大众语言生活的影响”。而“夫妻称谓语”即是本研究的研究主题。之后作者使用三个引用,从陈原到刘俊,简要陈述了两位学者的已有研究,既涉及研究观点(“明确了...”更侧重于观点)也涉及研究内容(“分析...蕴含的...现象”更侧重于内容),前两个引用都早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20世纪90年代......”的表述中,引出“爱人”这一称谓(饶有趣味的是,中西方对这一称谓的理解存在偏差),随后又提及“受港台影视剧的影响,进入新世纪以来......”,呈现新变化。之后,作者就上述现象又做了一个排比句式的总结(连用四个“不管...还是...”,凸显“夫妻称谓语”变化显时间著性的同时,也自然体现了社会影响,即“不断涌现”“不绝于耳”“仿佛只有...别的词都不得体...”)。由此,再回到学界,就“夫妻称谓”这一研究主题再给出后续的研究进展(“有的...有的...有的...”),以体现持续关注度。结尾句借助徐默凡的已有研究点出“错位问题”。第二段(另起一行),基于上述内容,作者再给出自己的研究框架——“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进行问卷调查,以期通过定量分析......揭示......真实现状,并指出其发展趋势......”。(摘自《论文前言的五个写作模板》,作者:亓钊,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17日)
2025-02-28
尽管批判理论研究不遵循任何一种特定的方法,但其研究设计还是具有以下几个一般化特点的。1.批判理论研究者将研究视为一种政治行为,因为它不仅依赖于价值体系,还挑战了价值体系。批判理论研究倾向于关注权力和统治问题,并且提倡从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角度来理解这些问题。2.批判理论研究者经常关注语言或“隐性法则”,这些隐性法则能够规定什么可以说而什么不可以说;谁能在权威的庇护下说话,而谁只能聆听;谁的社会建构是有效的,而谁的社会建构是错误和不重要的。因此,他们的兴趣在于揭露言论是如何进行社会化和历史化建构的,以及言论是如何支持和维持不平等、压迫和剥削的现状的。3.批判理论研究者经常对实践或思想和行为、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关系感兴趣。一些研究者将对话和批判性反思作为研究过程的一部分,试图揭示参与者中那些未验证的假设,以及人们可能接受的对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群体的解释方式,这些文化群体是用来压迫人的。这一过程让人们去挑战已有的约束、强制或行为惯性,并且能够提供改变现有关系或结构的方式。(摘自《批判理论研究的概念与特点》,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