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1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新兴事物的出现,都免不了促使各行各业展开较多积极层面的现实实践探索,这些一定程度上会为各个学科的学术探索带来很多很有价值的议题。在学术研究中,这些实践探索可以不分国界,只要论文作者们可以从中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从中提炼出来,便可以予以启示和借鉴。 例如《三维度框架下日本滑雪产业的战略模式分析与启示》一文,该文缘起于2022年冬奥会的落幕,业界和学者均着力于思考冬奥会之后如何充分利用冬奥会留下的滑雪场馆、实现滑雪产业在后冬奥时代的高质量发展,由此作者便想到了日本同样举办过冬奥会,其滑雪产业有较久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因此,范文作者便对日本滑雪市场发展演进趋势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剖析了日本滑雪产业的战略选择,总结其开发经营模式,对我国后冬奥时代的滑雪产业发展带来了较有价值的启示。(摘自《C刊论文“启示”类选题的五种常见思路》,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0月18日)
2024-05-20
解释“很少研究”的后果就是解释如果不研究“别人不怎么研究”的某个问题,可能会带来什么不良结果,而为了避免上述不良后果,我们就有必要去研究它。 《论古代底层文人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以家谱资料为中心》研究的是“古代底层文人的文学批评”,但论文作者认为“以往文学批评史很少关注底层文人的批评活动”。如果写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此文的文献批评就属于“倒推”。但实际上,该作者“倒推”完紧接着又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也即“这不仅造成批评对象的偏失和批评范围的狭隘,也导致了批评结论之雷同和批评方法之单一”。这其实就是从“后果”层面,对自己“倒推”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因为存在这样的严重后果,所以就有必要研究“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与批评”。(摘自《C刊文献综述“无人研究”的六种解释方式》,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0月16日)
2024-05-19
实证论文中,研究结论是由数据结果分析得出的,二者既存在联系,也存在区别。然而,很多论文的结论等同于数据结果,缺少了数据结果向结论的过渡,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因此,引导研究结果向研究结论过渡,在实证论文中至关重要。结合C刊论文,我们介绍三种研究结果向研究结论过渡的写作策略,供大家参考。(一)利用前因变量引导结果向结论延伸。基于前因变量探讨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是研究结果向研究结论过渡的一种方式。(二)利用结果变量引导结果向结论延伸。我们可以分析结果变量不同的影响,引导研究结果向研究结论过渡。(三)综合不同理论引导结果向结论延伸。我们首先需要找到论文研究问题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将其引用进来,对本文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引导研究结果向研究结论过渡。(摘自《实证论文“结果”向“结论”过渡的三种写作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23日)
2024-05-18
评价研究,即检验、评定在社会、教育、治疗等方面的计划或干预的价值或效应的应用研究形式和领域。评价研究是应用研究中使用得最广泛的类型。评价研究者可以将定性资料(例如,图片、实地观察、文献研究、深度开放式访谈)作为计划评价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将定量数据作为计划评价的组成部分。定性资料可以使研究者对那些难以定量的目标进行证明。研究者在实地可以观察计划中的人员,看到高层次的社会互动,以及计划所服务的客户之间的相互情感支持。这些对于客户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虽然它并非官方的目标或客户所表达出来的目标。研究者可以评价某个计划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很难评价而且通常在评价研究阶段很难对其进行证明。此外,短期和长期目标并不是互补的。满足某种服务的短期目标可能会与长期目标相矛盾,这个长期目标就是客户的永久性、显著性个人变化。(摘自《评价类研究的三个步骤》,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22日)
2024-05-17
扎根理论是人文社科领域经常使用的一种质性研究,其主要的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然而,很多研究者在使用该方法时会陷入一种困境,即不清楚如何更好进行概念整合。学者朱丽叶·M.科宾和安塞尔姆·L.施特劳斯在《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中,提供了几种可用方法。(一)写作故事提纲。用非描述性的语言将“这里似乎发生了什么”写下来。这可能要两次、三次,甚至很多次才能够准确地将资料的思想表述出来,直到最终形成一个故事。(二)从描述性故事转向理论解释。整合意味着选择一个核心类属,然后围绕核心类属讲述这个故事,且使用来自研究的其他类属和概念。(三)整合图表的运用。对于理论整合,图表能够成为很有价值的工具,因为整合图表是抽象,但又是资料的视觉直观呈现。(四)通过备忘录进行回顾和整理。备忘录通常是根据类属来整理的。(《扎根理论研究“概念类属整合”的四个辅助方法》,作者:李月月,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