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5
进行文献综述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出于个人的求知欲,想了解关于某个主题现在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也有一些是出于实用目的,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或者为项目规划、改进及评估申请资助时,因被要求了要提供文献综述而去写。但是很多作者的文献综述存在各种漏洞,甚至严格意义来说,并称不上是文献综述。 进行文献综述前需要先找到可以综述的文献,在文献综述中也需要遵照既定的目的合理展示文献观点。这一过程要想完整呈现,需要包含七项任务。一是选择研究问题;二是选择目录或文章数据库、网站和其他信息来源;三是选择检索词;四是应用实用筛选标准;五是应用方法学筛选标准;六是进行综述;七是综合结果。(摘自《如何做好文献综述》,作者:阿琳·芬克,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2023-12-24
前后同时缩小,就是选题名称的前面缩小,后面也缩小。比如中标课题《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选题来自指南条目“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课题名称前半部分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对指南条目“现代信息技术”的缩小,而后半部分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对指南条目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缩小。 再如《思政课话语有效性的增值评价研究》这一课题,对应的指南条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研究”。前面的“思政课话语”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缩小,后面的“增值评价”是对“考核评价”的缩小。类似的选题思路,同样出现在《传统儒学人格思想及其对高校人格美育的启示研究》,其对应的指南条目是“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研究”。(摘自《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的10个选题模板》,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13日)
2023-12-23
常识是人们根据生活经验直接形成的认知。换句话说,常识关乎“日常现象”与“社会上具体的人”。论文选题“回归常识”,就要回归跟“常识”紧密相关的那些人,就要回归日常现象对具体的人的影响,特别是回归日常现象对人的认知的影响。假如一个选题只关注“抽象现象”而“不见其人”,那么,这样的选题就很难对人产生“价值”。选题如果不能让个体的人产生共鸣,也就难以让更多个体产生共鸣,无法引发广泛的社会共鸣,也就难以让人产生认知上的教育,最终削弱论文选题本身的社会价值。因此,论文选题“回归常识”,就要回归日常现象对具体的人的影响。(摘自《从日常生活工作中寻找论文选题的五种简易方式》,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12日)
2023-12-22
确定恰当的分析单位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选择抽样方法时必须考虑什么是分析单位。假如分析单位是个别作者,则抽样设计就应该选择适合于研究问题的全部或是部分作者。如果书是分析单位,我们就应该选择书作为样本,而不管它们的作者。假使我们要分析文本材料,那么分析单位可能是字词、题目、体裁、段落、项目(例如书或信件)、概念、语意或者是以上各项的合并。但是这并不是说抽样时只考虑分析单位。的确,我们常常会做次级抽样(从次级类别中选择样本,针对个别的分析单位)。因此,假如作者是分析单位,我们可以先从所有的作者总体中选择样本作者,再从被选择的作者的作品中选择部分作品以及从被选择的每本书中,选取一部分进行观察和编码。(摘自《社会研究方法(第十一版)》,作者: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2009年2月北京第1版)
2023-12-21
首先阐述已有文献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之后便提出某一研究问题的研究基础。随后,直接论述某一研究方法对本文的适用性。最后,得出研究思路。这一方法主要是找到已有研究在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后再进行具体论述即可。 模板句式为:虽然学界关于XX(本文研究主题的上层概念)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但总体上,目前研究的主要对象是XX(已有文献的研究对象),对XX(本文的研究主题)的研究关注不多,同时也未能就XX(本文的研究问题)提供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因此,对于XX(本文的研究问题)的探讨,……(本文的研究基础)。从研究方法的角度上看,……(本文研究方法对本文的适用性)。……(本文的研究思路)。(摘自《论文前言“理论视角/研究方法”的四种写法》,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