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8
论文标题要有独立于论文以外的生命力,脱离于论文内容、各种表格、电子数据库而独立存在。它常是潜在的盲审专家们能看到的论文的唯一内容,他们是否要继续审查我们的论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标题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我们务必要确认标题能够很好地描述自己的论文。 给论文起个宽泛的标题以显示论文重要性,这个想法的确很有诱惑力。但如果读者们发现大帽子下面根本没有实际内容时,就会大失所望。想想看,如果我们跑到图书馆,要找一本关于“20世纪美国文化动力学”方面的书,结果只找到一篇更应该命名为“20世纪60年代北加州反主流文化的兴起”的论文,这会多么令人懊恼。所以题目要忠实于论文内容。想想我们自己的类似经历——找到了一篇论文,结果发现论文内容实在比题目涵盖的范围要窄很多。另外很多具有目录查询功能的数据库只会在邮件公告中显示论文标题的第一部分,这是要确保论文第一部分具备交流功能的另一个原因。(摘自《论文标题拟制的七个建议》,作者:李月月,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20日)
2024-05-07
整体而言,见解是学科学者对特定问题所生成的学术认识,因而学者们生成的见解通常反映了其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视野,所以需要评估总体学科视野。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认识到每位学者对问题的认识如何被歪曲。其中,”歪曲的认识”即指见解反映学科视野固有偏见的程度以及由此学者认识问题的方式。一般而言,歪曲的认识源自作者忽视与问题相关的某些信息的有意决策或无意识倾向。在评估策略方面,有学者建议研究者质疑学科视野的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意识形态等要素。具体到某个研究问题时,可按照“对该问题的认识或解释、根本假设、见解的利弊”等方面呈现对每个见解的评估。这个策略能容纳任何组合与任何数目的见解,并且可依次建表。该表可以扩充,并能划线将一组见解与别的见解区分开来。表格能使研究者跟踪进行每一步骤所生成的不断增加的信息量,并置每个重要信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摘自《跨学科研究的学科视野与案例》,作者:张雯雯,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19日)
2024-05-06
批评“已有研究观点”,是一种非常有力度的文献批评方式。很多作者常常认为已有研究观点“说的都对”,不存在不足或问题,或者不清楚从什么角度去批评已有研究观点。然而,不直面已有研究观点存在的问题,可能会导致研究重要性不足,缺乏价值。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对已有研究观点的批评。对已有研究观点进行文献批评,我们可以从已有研究观点的适用性出发考虑,具体包括:(一)理论观点不适用实践,也即已有研究的观点对日常实践问题帮助不大。(二)国外观点不适用国内,也即国外研究的观点不适用中国情境。(三)历史观点不适用现实,也即随着时代发展,已有研究观点的解释力逐渐不足。(摘自《文献综述的三种视角:来自C刊论文的启示》,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19日)
2024-05-05
混合研究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相对较新,因此在研究设计时对混合研究的基本界定和描述是有益的。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单项研究中对定量和定性研究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定义,来界定混合研究。突出研究者为什么要运用混合研究设计,如是为把相关理解从一种方法扩展到另一种方法,为整合或验证源于不同数据的研究结果。同时要提出,在一个研究方案中,这种“混和”可能出现在一个研究中,也可能出现在多个研究中。还要认识到这种方法有多个不同的称谓,如整合(integrate)、综合(synthesis)、定性与定量方法、多重方法和多重方法论(multimethodology)等,但更多的文献都采用“混合研究”这一称谓。在著作、期刊论文、多种学科和基金项目中,研究者对混合研究的简要讨论日益增长。注意这一研究方式对研究者提出的挑战。其中包括要求研究者进行大量的数据收集,花大量时间对文本和数据进行特征分析,同时还要求研究者对定性与定量研究非常熟悉。(摘自《混合研究的理论特征与操作步骤》,作者:杨梓艺,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6月20日)
2024-05-04
基于当下自己感兴趣的实践或事件也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继而形成“现实启发-实践归属-理论探析”的框架思路。实践出真知,这一表述虽落于俗套,但在实践中确确实实能够发掘出较有价值的真理,可以让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选题时便能轻松获取框架思路。此外,在一些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中也可挖掘出一些较有深度的理论内容,可谓是“旧事新提”。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拿到一个选题之后,从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所映射的实践或事件的现实性出发,来探索其背后的原因机理或是理性机制。这便是“现实启发-实践归属-理论探析”的框架思路。(摘自《C刊思辨论文写作的四种推荐框架》,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