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30
跨学科研究者一般需要对方法有较多认识,即不仅要识别和检验有贡献的学科见解之间的联系,而且要确定何时以及是否运用定量法或定性法,或两者并用。整体而言,从事基础研究的跨学科研究者应该开明对待这两种方法。当前,定量与定性的区别变得越来越模糊。譬如,注重无意图动因的自然科学理论有如关于疾病的微生物学说或细胞学说,其本来就是定性的。而诠释学的学者普遍会通过使用“绝大多数”等字眼而不是具体的百分比。研究者必须对决定与问题相关学科的理论有个大致了解,同样也需要了解那些学科所用的研究方法。(摘自《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作者:艾伦·雷普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
2023-12-29
文献批评可以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层面展开。不过,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层面去做文献批评,虽然看上去很好理解,但真去找一个跟以往研究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其实并不容易。相比之下,从研究内容层面去找文献批评,则属于“看上去难,实际更适合普通作者”。 一方面,任何文献批评都是对已有研究(文献)现状的评价,普通作者对现状的准确把握,离不开对研究内容、文献内容的整体理解。另一方面,即使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层面做文献批评,也往往首先需要领会已有研究的内容及其观点。只有对内容及其观点有所质疑,才会进一步思考为何内容或观点会这样,最终引出对已有研究视角、已有研究方法的反思。(摘自《借助文献批评寻找空白创新的八个策略》,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19日)
2023-12-28
论文写作可以像写侦探小说一样进行。首先,通过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研究问题来增强论文故事的“悬念感”。其次,通过设计一个跌宕起伏的研究过程来凸显论文故事的“惊奇感”。再次,通过呈现一个明确有力的研究结论来使读者获得“满足感”。最后,通过一个具有人情味的选题以及激情化的语言来强化读者的“参与感”。选题的人情味则是要从实践际遇出发,体现出你对生活、社会甚至是世界的反思,而同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引导着读者参与进来,与你一起分析、解答问题。而激情化的语言则是指把理性化知识来进行感性化表达的“冲动”。(摘自《像侦探一样写论文:讲好论文故事的“四感”》,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20日)
2023-12-27
民族志的研究分析工作遵循的是一种所谓的“渐进式聚焦”法则。研究者会把自己当成一个漏斗,让数据缓缓地通过自己的双眼。你需要一遍遍地阅读、再阅读那些田野笔记和转录资料,一遍遍地筛选、阐释、对比,最后才能对自己的观点做提纯。研究者就像是在针对研究问题做拼图游戏,努力把那些分散的数据集合在一起,拼出一个深入、全面、丰富的完整文化图景。这些工作必须一步步地渐进式地完成,绝非轻轻松松的一日之功。研究者对已有的发现,对所用的方式,对自己的角色,对问题焦点是否有改,对问题范畴是否有变,都要时时加以反思。(摘自《做质性研究,先读我》,作者:林恩·理查兹,重庆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第1版)
2023-12-26
很多人在写论文时,常常发现自己研究的主题或概念下已经有很多研究了,不知道再如何提出一个新的研究问题。比如如果要研究“移民”,很多人会从移民的身份认同、定居意愿、生活方式等角度进行研究,这个时候“移民”的概念可能仅包含“移民后”这一标准;然而根据概念定义“移民可以理解为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地方”可知,对于移民群体而言,他们在两个地方都拥有某种意义的“家”。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延伸出另外多个研究问题,比如,什么意义上的家才算是移民群体眼中真正的“家”?住在第二个地方对于他们的意义,是否与住在第一个地方相同?在两地之间来回移动,这种动态的生活环境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等等。将研究的主题或概念拆散,视其为能够独立各自变化,便可以从中发现更多可研究的、具有创新性或陌生感的研究问题。(摘自《社会学家的窍门:当你做研究时你应该想些什么?》,作者:霍华德·S.贝克尔,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