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3
已有研究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成立,意味着该观点在另外一些条件下可能不成立,那么便延伸出新的研究切入点。这里的“一定条件”,我们可以从观点所依托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方法等角度,思考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或方法是否存在暗含的假设(局限),导致已有研究观点条件性成立。(一)研究对象存在假设,导致已有观点条件性成立。(二)研究内容存在假设,导致已有观点条件性成立。(三)研究方法/视角存在假设,导致已有观点条件性成立。具体到论文写作,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维度去分析已有文献的观点,承认已有观点的价值和不足;同时,为了更委婉且犀利地呈现已有研究的不足,在文献批评时,写作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模仿写作。(摘自《文献综述的三种视角:来自C刊论文的启示》,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19日)
2024-05-12
摘要是论文的缩影,在论文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结合已刊C刊,来看看(期刊)论文摘要的第二句如何写。我们所说“第二句”,并不是简单化、机械式地就标点符号而划归的,更多的还是侧重于体现组成摘要的某一逻辑要素。(一)直陈利弊:提供数据,给出明确结果。(二)内容介绍:承接背景,提供具体信息。(三)呈现问题:突出转折,交代现实境况。(四)混合叠加:背景即为问题。(五)流畅衔接:观点之前的铺垫、缓冲。以上五种写法也仅是基于具体案例的总结,诚如前文所言,摘要的要素(组成内容)是有所框定的,而具体落笔时的行文布局并非一成不变,但前后句之间势必是要体现逻辑关联的,由此说,摘要第二句如何写,也是个“变量”,既需要承接第一句的具体内容,又理应提前考虑后续第三句的表述情况。衡量清楚之后,根据不同情境,选择对应的适用方式再下笔行文。(摘自《论文摘要第二句的五种写法》,作者:亓钊,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22日)
2024-05-11
如同任何研究计划一样,评价研究的第一步就是阐明问题。对于评价而言,问题的阐明是从需要评价的计划的设计者和操作者开始的,他们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评价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我们应该评价什么?人们可以评价某个计划的过程和步骤、计划的全体人员(包括他们的背景、能力、培训等),以及某个计划短期和长期的成果。分歧经常产生,因为不同的人(例如,出资机构、委托人、合作者、管理者、其他的组织)认为计划应实现不同的目标,或者他们为相同的目标设定了不同的优先权。评价研究者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定计划所涉及的不同人所要求的不同目标(成果和过程)。在评价过程的初期,研究者需要确定所有的相关人员,并逐一接触这些人员,以掌握潜在的评估标准或者从不同人员的视角中所得到的计划目标。这意味着研究者必须研究该计划或组织,以此来确定相关人员,然后使用各种技术。(摘自《评价类研究的三个步骤》,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22日)
2024-05-10
当研究者开始考虑整合的时候,已经沉浸在资料中有一段时间了,所以常常对研究的东西有一种“本能”的感觉,即使自己可能无法说出这些“东西”是什么。突破这种僵局的一种方法是坐下来,用非描述性的语言将“这里似乎发生了什么”写下来。这可能要两次、三次,甚至很多次才能够准确地将资料的思想表述出来,直到最终形成一个故事。 通常,回到原始资料重新阅读几个访谈或观察记录会有助于激发思考。然而这种方法起作用的前提是,研究者不是为了寻找细节而是为了寻找一般的感觉来阅读访谈或观察记录,并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这些人努力克服的议题或问题是什么?当我阅读这些访谈或观察记录或观看录像时,什么东西一次又一次地在打动我?虽然可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整个资料告诉了我们什么?”(《扎根理论研究“概念类属整合”的四个辅助方法》,作者:李月月,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21日)
2024-05-09
“实然”是指,现实中的特定对象是如何的。“‘实然’进路”是指,关于“现实中的特定对象是如何的”这一问题,人们实际得出了哪些认识。把人们关于该问题的相关认识梳理出来,并给出自己的回答,这就构成了综述研究。比如,《“情境”抑或“背景”:美国警察武力使用实证研究的两种进路》一文,研究的是“(美国)警察武力使用”。对于“警察武力使用”来说,“警察应当如何使用武力”是一个应然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不是单靠理论推导就能得出答案的。而“警察武力如何发生”,则是一个实然问题,即现实中的警察是如何决定使用或不使用武力的。“发生机制”是一个理论问题,以综述方法梳理各种已有文献,就能得到“实然”进路,从而对“警察武力使用的发生机制”作出回答。(摘自《文献综述的七种问题意识》,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