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9
扎根理论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质性方法。扎根理论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可以生成新的理论或发展现有的理论,实现论文的创新。然而,很多论文常常因为建构的模型缺乏新意,编码过程整体较为普通,导致被拒稿。从扎根理论方法操作的三个步骤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制造核心概念(即范畴)的陌生感,建立更深度的范畴逻辑关系,或深描模型的理论性情境等方式制造创新。不管是制造范畴本身的陌生感、建立更深度的逻辑关系,还是深描理论性情境,都需要我们克服自身具有的经验和知识,遵从原始资料的本意,结合问题情境,尝试从原始资料中真正提炼具有新意的扎根理论模型。(摘自《扎根理论的理论模型实现创新的三种方式:普刊与C刊论文比较》,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31日)
2024-01-08
收集数据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开展成绩测验、问卷调查、面访和电话访谈;分析大型数据库或重要的统计数字;观察个体和小组;查阅文献和个人、医疗、财务及其他统计记录;做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测试;使用模拟临床场景或表现测试等。综述时必须学会评估这些方法的特性,评判综述的每项研究的效度(数据收集方法的效度指其准确性)。 没有哪种数据收集方法天生就比其他方法更好或更占优势。采用哪类方法取决于研究的需要和资源。举例来说,如果研究者想要比较几个国家的人们的想法,网络调查就比邮寄问卷更可取。在研究有阅读或视力障碍的人时,研究者应该采用访谈而不是自填问卷。文献综述时批判性地检查一项研究的数据收集,决定性的因素不是方法和测量,而是测量是否提供了可信和有效的数据。(摘自《如何做好文献综述》,作者:阿琳·芬克,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2024-01-07
这里的“大词”可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指真正的“大词”,如家国情怀、中国特色;二是指看上去“高大上”,实际上属于故作高深的“伪”大词,如如理论逻辑、模式。不管是哪一种情形,大词普遍晦涩艰深,高度凝练,适用范围有限,不利于包括选题在内的学术创作。 由上述“大词”带来的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往往局限于宏观层面,比如,它们往往研究党和国家的××经验、领导人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和方法论意义。不仅所提出的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宏观的,而且问题的落脚点也多是宏观导向。比如,提出研究主题、研究问题后,其目的是构建一种谱系和机制、把握其发展方向、形成方法论、提出新时代的××实现路径。这显然脱离了作为个体的普通作者的写作立场,而站在了领导者、国家机构、学科带头人等权威角度去看待问题了。(摘自《论文选题“大而空泛”的表现、原因与解决》,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28日)
2024-01-06
一般而言,进行文献检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此处重点呈现三种最常见的原因。第一,发现不同学科就该主题已经产生了哪些学术知识。此处的“学术知识”是指由某个学科的学者圈经过同行评审过程加以审查的知识。第二,缩小主题并突出研究课题的重点。例如,研究者对恐怖主义主题感兴趣,但很快发现该主题太宽泛了,有关文献数量太庞大,无法在限定时间内研究。此时就需要缩小研究主题,关注恐怖主义某个方面,如特定形态的恐怖主义,缩小主题会使得文献检索更可控、更有收获。第三,揭示先前学科研究路径,以及所提跨学科计划如何与之相关联并如何延伸。通常纳入文献综述的信息包括解答学科如何随时间推移研究该问题,即学科学者如何通过发展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努力改进先前研究,以更好地认识问题。(摘自《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作者:艾伦·雷普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
2024-01-05
现有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是政府、国际机构或私人。有为数众多、各种类型的资料存在。如果我们计划进行现有统计资料研究,先与信息专业人员讨论我们感兴趣的主题会是个明智之举。比方说,对我们所需要资料的可能来源,图书馆员就可以为我们指点一个方向。 许多现有文献是免费的——也就是说,都是公开陈列在图书馆里的——但是花在找寻某个特定信息上所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却相当可观。进行现有统计资料分析的研究者很多时间花在图书馆里。在找到信息后,立即将之记录在卡片、图表或记录表上,以便日后进行分析。而且,目前已经常常能找到现有电脑可以读取的档案资料。例如,研究者大可以使用储存于密歇根大学全国社会科学资料档案中的资料,而不必从书本中记录投票资料。(摘自《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作者:劳伦斯·纽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