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31
典型事实推动学术研究发展。如果已有研究忽略了某些典型事实,那么可能不能完全解释某些理论问题,这是评价已有研究不足的一个切入点。比如《“大众俘获”视角下贫困地区脱贫帮扶精准度研究》指出,“这些研究忽略了村内非贫困人口对帮扶精准度的影响,因而并不能完全解释帮扶过程中的偏误问题。从现实情况看,扶贫过程中很可能还存在着这种情况,即:不是村内少数精英或扶贫干部,也不是贫困人口,而是村民大众(主要是非贫困人口)整体控制了村内扶贫资源,使得扶贫资源被大众‘均分’,从而导致扶贫帮扶发生偏误”。(摘自《文献综述“文献批评”的十种思路》,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5月23日)
2024-05-30
(一)并列呈现研究侧重点 围绕一个相关主题,先了解一下可能会涉及哪些方面的研究,将这些方面并列作为研究侧重点,围绕着这些研究侧重点分别进行文献梳理。这样的梳理思路较为简单易操作,且能够明显看出来采用并列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使得内容清晰,一目了然。 (二)全局视角总览研究侧重点 有的研究主题因其本身的学科特性,可能会涉及不同的分析层面或视角,这时便可从全局性视角出发,在诸多文献中理清梳理的脉络思路。何为全局视角?即用全面的、系统的、关联性的角度看待事情。在处理文献时,不要仅是局限于“零散”文献,导致一叶障目;而需要有全局意识,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审视这些文献,从而提取研究侧重点。(摘自《文献梳理体现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四种基本思路》,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7月25日)
2024-05-29
(一)基于成熟主题确定检索词。成熟主题指的是约定俗成、含义明确而无异议的那些已有主题。因为主题成熟,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将其作为检索词。(二)基于主题内涵选择检索词。(三)基于问题情境确定检索词。它需要超越研究主题的字面含义,结合论文选题的真实问题情境去思考检索词。(四)基于主题历史确定检索词。该主题都会指向一段丰富的现实历史。而主题历史本身,就蕴含着可以使用的检索词。(五)基于检索迭代优化检索词。这一条则更强调“走一步看一步”,根据实际的检索结果,随时调整、优化检索词。(摘自《CiteSpace类论文“数据来源”检索词的五种确定方式》,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7月26日)
2024-05-28
田野作业选取样本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排除法,挑出谁或者什么内容是不用研究的。另一种则与之相反,直接挑出什么是应该研究的。大部分学者采取的是前一种方法,先“大撒网”参与观察,确保在微观研究前对事件的广角度视野。而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沉淀核心的研究对象,聚焦到被研究人群的具体部分上面。 因为田野作业常是由非正式的策略开始的,所以判断性取样最常见。这意味着民族志研究者需要依靠自身的判断和直觉,基于研究问题来寻找最合适的人群。一般来讲,民族志学者会问一些特别简单而直接的问题,其中却潜藏对目标人群的标准。而要想提出正确的问题,就需要学者们多下些功夫了。这不仅体现在一时的思考和查阅文献上,更是需要学者们有真正进入田野的精力和经验,方能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调研质感,以便在最需要的时刻问出最核心的问题,一针见血。(摘自《民族志研究的田野作业》,作者:张雯雯,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5月21日)
2024-05-27
(一)开门见山式一句话写法。就是针对研究问题,不兜圈子,仅用一句话就把问题回答明白。(二)体现“总—分”框架。既可以“先总后分”,先用一句话做出总概括,然而分而论之、具体展开,也可以是嵌套式的“总—分—继续分”。也即“总概括”中的某一个维度,可以作为次一级的“总”,然后内部再继续“分”。(三)体现“普遍+个性”。其中,“普遍”对应着“总”,而“个性”对应着“分”。也即,此类写法在摘要部分的“研究发现”中先介绍一般性观点,然后在一般性观点基础上,体现更多论文问题所独有的个性化发现。(四)使用“核心观点+核心维度”。“核心观点”对应的是“总”,“核心维度”对应的是“分”,是对“核心观点”的具体展开。(摘自《论文摘要“研究发现”的八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