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4
文献综述和综述研究,在外观上存在明显区别。比如《关于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育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文,题目上清清楚楚写着“文献综述”四个大字,《“情境”抑或“背景”:美国警察武力使用实证研究的两种进路》一文,没有写“文献综述”,只提到“实证研究的两种进路”,而且作者在题目上给出了自己对两种进路的概括,即“情境”和“背景”。 可见,相比文献综述,综述研究的题目看上去似乎更加高大上,此类论文的题目不局限于“……研究”这样的表述,而是直接给出了明确的研究问题,甚至连自己的研究发现都概括到题目上了。而第一篇论文的题目,作者只提到“某某研究的文献综述”,缺少明确的研究问题。(摘自《综述研究与文献综述的四个区别:文献综述为什么难发表?》,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月14日)
2024-01-23
通常情况下,学者们会在研究的开始就进行全面文献检索,以防出现复制先前学术成果的情况。但跨学科研究者的任务则是找到学科就某一现象已经做过的工作,他们并不担心复制的问题。实际上,他们只需要保证在进行全面文献检索前尽可能阐明问题,而不是浪费时间检索不合适的学科或者过多学科。因此整体来看,二者因检索目的存在差异,呈现的检索思路也是大相径庭。对跨学科研究而言,进行全面文献检索可以考虑从每门学科对该问题的研究中找到一两个最突出的,只是为了看看是否需要在维续全面检索前按照每门学科的方法重新思考并重新表述这一问题。一般研究仅需要进行一项文献检索,而跨学科研究者则需要进行多项文献检索,即涉及与问题某个特定部分相关的每门学科文献内。(摘自《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作者:艾伦·雷普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
2024-01-22
理论抽样与其他形式的抽样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理论抽样是概念驱动的,它能够让研究者发现与该问题和群体有关的概念,并且允许研究者深入地研究概念。当研究新的或空白领域时,理论抽样特别重要,因为它为探索发现提供了空间。其次,理论抽样是累积性的。抽取的每一个事件都是建立在前面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反过来又有助于后面的资料收集和分析。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抽样变得更加具体,因为随着研究者想要让类属更加饱满,所提的问题就变得更加具体。在最初的资料收集中,研究者是在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收集资料。一旦有了初始的分析,分析者对研究走向何处就有了更好的感觉,随着研究者有了一些概念,就可以围绕这些概念进行抽样。(摘自《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作者:朱丽叶·M.科宾;安塞尔姆·L.施特劳斯,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2024-01-21
效度意味着真实性,即一个构想,或研究者用定义概念化某个观念的方法与测量之间的匹配。它也指一个有关现实的概念与真的现实之间的“合适”程度。如果研究者用来描述、理论化或分析社会世界的构想与真实发生的社会世界之间不匹配,那就没有效度。简而言之,效度处理的问题是看通过研究测量到的社会现实,与研究者用来理解它的构想之间匹配得是否很好。效度指的是真实性,或一个构想和数据一致的程度。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可以运用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建构效度,进行效度的测量。(摘自《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作者:劳伦斯·纽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024-01-20
制定初始目录(即使仅仅是个设想),后期再进行及时更新。根据章节创建文件,将标题打在首页,以标题命名文件名并保存文件,这样会创建一种成果意识。写出我们所使用的任何相关细节,撰写终稿的参考文献和参考书目时,始终按照学院所要求的格式和样式。撰写一个早期的研究大纲很有必要。比如对于长期任务,每隔几周回顾大纲进行参考。注意要边阅读边写作,阅读时选好材料,在文献综述部分,最好及早决定所用资料的数量及使用方式。这样我们会对文献使用情况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这时便是最理想的撰写时机,至少是撰写初稿,我们可以把将使用的资料记录下来。另外,尽可能简洁地概括原始资料。对于大多数的资料,我们可能只在一个句子中顺便提及。因此要培养自己用一句话总结材料的相关性的能力。当梳理出一个复杂的概念时,有条理地记好笔记也十分重要。当思路清晰时,立刻以草稿的形式详细记录下来。抓住思维最活跃最有兴致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候撰写每一章节、部分或段落会感觉更轻松。(摘自《学位论文和研究报告写作技巧渐进式指南》,作者:斯特拉·科特雷尔,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