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3
针对某一问题,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立场和选择,从而出现多种情形。只有同时纳入这些不同立场群体所对应的不同情形,对比其编码情况,并确认无新的类属,才能说研究具备了较高的信效度。 比如,《〈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采纳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一文,作者考虑到虽然论文研究的是“采纳影响因素”,但如果仅研究已经采纳的群体样本,那么难免会得出不够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在“采纳”问题上除了“已经采纳”这一情形,还存在与“已经采纳”相对的其他几种情形,比如“听说过但还没采纳”“有意向但还没采纳”等。因此,作者继续对比使用者(已经采纳)与知晓者(尚未采纳)、意向者(尚未采纳)的编码情况,最终发现上述三个群体在多个方面的类属没有差异,同时进一步发现了使用者、知晓者、意向者对使用CSE的成果期待所存在的具体差异。(摘自《扎根理论方法信效度检验的五种方式》,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9月21日)
2024-06-02
“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学习的是“理论”层面的相关知识,而不是理论之外的其他知识;二是要学习的是处于前沿的那些理论知识,而不是司空见惯的那些理论知识。大人物自身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们更可能站在学科领域的前沿位置,引领着学科专业研究的方向。学习大人物的论文,就是学习他们所提出的前沿见解。因为理论本身是前沿的,所以普通作者对这些前沿理论知识接触得越早,越有利于丰富自己的学科理论知识储备,进而有利于早日融入上述前沿理论知识所酝酿形成的学术研究重点领域,从而在富有发展前景的特定方向中,占得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先机。(摘自《学习“大人物”论文的五个建议:以《中国社会科学》为例》,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7月03日)
2024-06-01
论文选题可以借助“热点词为辅,主题词为主”的思路来“蹭热点”。热点词为辅,主题词为主的选题则并非“正面突破”,而是略微降低难度,以热点词为辅助,或是将热点词作为研究背景,或是作为一个关键变量或要素,主要探索的是其他主题。以数字化转型为例,很多论文选题或是“数字化转型背景+研究主题+研究问题”的结构,或是以“数字化转型助推/赋能+主题词”来呈现选题。无论是哪种呈现形式,数字化转型均处于辅助地位,前者将研究主题与研究问题置于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之下,看似数字化转型“置身事外”,仅作为研究背景,但若脱离该研究背景,则该选题便会黯然失色。后者则以数字化转型作为一个关键要素,其与专业领域内的关键主题词有较大联系,甚至会带来较深远的影响。在此结构中,虽然“数字化转型”处于辅助地位,但仍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摘自《论文选题“蹭热点”的三个有效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7月18日)
2024-05-31
典型事实推动学术研究发展。如果已有研究忽略了某些典型事实,那么可能不能完全解释某些理论问题,这是评价已有研究不足的一个切入点。比如《“大众俘获”视角下贫困地区脱贫帮扶精准度研究》指出,“这些研究忽略了村内非贫困人口对帮扶精准度的影响,因而并不能完全解释帮扶过程中的偏误问题。从现实情况看,扶贫过程中很可能还存在着这种情况,即:不是村内少数精英或扶贫干部,也不是贫困人口,而是村民大众(主要是非贫困人口)整体控制了村内扶贫资源,使得扶贫资源被大众‘均分’,从而导致扶贫帮扶发生偏误”。(摘自《文献综述“文献批评”的十种思路》,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5月23日)
2024-05-30
(一)并列呈现研究侧重点 围绕一个相关主题,先了解一下可能会涉及哪些方面的研究,将这些方面并列作为研究侧重点,围绕着这些研究侧重点分别进行文献梳理。这样的梳理思路较为简单易操作,且能够明显看出来采用并列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使得内容清晰,一目了然。 (二)全局视角总览研究侧重点 有的研究主题因其本身的学科特性,可能会涉及不同的分析层面或视角,这时便可从全局性视角出发,在诸多文献中理清梳理的脉络思路。何为全局视角?即用全面的、系统的、关联性的角度看待事情。在处理文献时,不要仅是局限于“零散”文献,导致一叶障目;而需要有全局意识,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审视这些文献,从而提取研究侧重点。(摘自《文献梳理体现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四种基本思路》,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