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9
要想研究特定现象的复杂性与多维度,关注其发展过程,就得设法构建更加系统的理论模型。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得注重不同学科和领域间理论的整合,倡导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以促进研究的全面性和连贯性。据此,扎根研究的文献批评可以强调指出已有研究过于分散,而需要从整体层面做出整合。 以《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模型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这篇论文为例,该文认为“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网络社群演化结果上,对演化过程的关注较少,且将演化动因、过程和结果进行串联的研究更少”。其中,前半句侧重交代已有研究缺少对“演化过程”的关注,该文继续说“进行串联的研究更少。鉴于此,本研究从整体视角出发研究”,这里既是说“已有研究没有同时把演化动因、过程和结果放在一起研究”,也是说自己不仅要研究“过程”,而且要从整体视角出发,把“演化动因、过程和结果”串联在一起,对风险投资网络的已有知识体系做出整合。(摘自《文献述评的五个维度:以五篇C刊扎根理论论文为例》,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2月3日)
2025-03-08
重新组织结论以缩减论文字数,是个可行的策略。这主要因为结论部分通常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因为它涉及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总结,而不是严格的数据呈现。因此,通过精炼语言和聚焦于最关键的结论,可以在不牺牲核心信息的情况下缩减字数。 以《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实现的影响因素——扎根理论分析》发表前后修改的内容为例。期刊编辑在该论文的退修意见中提到“结论部分还是不够清晰,要紧扣您的研究问题。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建议删掉,不做自我评价,而是融入研究结论中去,转换一下表述方式。结论部分最好做到层次清晰。”参考该意见,作者对原来的(1)(2)(3)(4)条结论进行了整合,将其串联为一段话,并删除了理论贡献的内容,从而有效控制了字数。(摘自《论文投稿返修时缩减字数的五个策略:基于一篇C刊论文发表前后的比较》,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3日)
2025-03-07
研究问题是在现有知识组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的。按此逻辑,如果我们将自己的研究问题看做A,那么在文献梳理环节,我们就要去寻找能够基于“B+C”组合,去推导出A的内容。下面将以《ESG评级不确定性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这篇论文为例详细介绍研究问题的推导逻辑。 该篇论文将“企业绿色创新”“ESG评级”分别进行文献梳理。其中,在“企业绿色创新”这一维度的文献梳理上,作者梳理了“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因素”,而在这些内容里,“ESG评级”位列其中。接着在“ESG评级”这一维度的文献梳理中,作者的文献梳理逻辑为“ESG评级结果—ESG评级不确定性—ESG评级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影响”,并最终推导出“ESG评级不确定性很可能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桎梏”。最后,由“企业可持续发展”落到了“企业绿色创新”视角上,并给出两个明确的理由,而这些理由都与前两段中呈现的文献紧密相关、前后呼应,进而推导出了自己的研究问题。(摘自《文献综述“找不到文献”的三个解决策略》,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8日)
2025-03-06
如果扎根理论模型主范畴的内涵广为人知,那么模型阐释部分无需再重复界定主范畴的内涵。这种情况下,模型阐释部分可以将重点放在主范畴维度的描述,比如首先介绍主范畴包括哪些维度;其次引用典型案例资料佐证描述主范畴维度;最后结合理论观点及证据资料,对主范畴进行理论阐释。 比如《企业漂绿行为的类型与识别——一项针对受众的扎根理论研究》这篇文章,在模型阐释部分,作者首先说明各维度包含的范畴,比如“视觉符号维度涵盖视频画面、图片元素两个主范畴”;其次,引用案例原始语句描述各范畴具体的特征,比如“给我印象比较深的应该是广告图片背景是绿色的”对应“图片元素”这一范畴;再次,结合已有研究的观点对范畴特征进行理论阐释,比如作者引用Salwen(1987)的观点说明了为什么视觉符号是识别企业漂绿行为的依据。(摘自《扎根理论方法“模型阐释”环节的五种推荐写作框架》,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8日)
2025-03-05
不同理论视角往往伴随着不同的因果关系假设,这是因为理论本身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构建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模式。每一个理论框架都是由一组核心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所构成,而这些概念以及它们之间联系的方式,直接决定了该理论视角下所关注的焦点及分析层面。因此,当研究者选择了一个特定的理论视角时,实际上也就选择了某种特定的方式去解决某一研究问题,这意味着在该视角下所研究的问题会被赋予特定的意义,并且会引导研究者去探索某些特定的因果路径。这种选择性不仅体现在研究者倾向于寻找哪些类型的证据来支持他们的理论主张上,还体现在他们如何构建因果模型以解释这些证据上。不同的理论视角会促使研究者提出不同的假设,这些假设反映了研究者对于因果关系本质的不同理解。(摘自《方法创新的四个策略:基于C刊同题论文的分析》,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