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5
理论和假设的评估过程是很灵活的:某个特定的实证检验结果并不能立即肯定或者否定理论。当一个检验结果和理论预期不一致时,研究者不能马上就抛弃这个理论,而是应当想想出现这种结果是不是由于一些偶然性的原因。即使理论可能在某些特定环境中不适用,但通过一定的调整能保持理论的适用性。科学的进步正是通过这种调整得以实现。但读者应当意识到如果调整过度,理论就会变得无懈可击以至于无法被证伪。因此,研究者在保持理论和新证据一致时应当非常谨慎,最好不要增加太多的例外情况。(摘自《实证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的三个原则》,作者:阿依慕,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4月11日)
2024-06-24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本身是复杂的,相应的解释可以是多维的、多侧面的。对于案例研究来讲,选择了理论对话基础或框架,就类似于定量研究的“变量控制”,一个案例解释可以找准对话对象,把解释和讨论限定在可控范围以内,而非无限扩大。如果不能很好地找到理论框架,所进行的研究往往空泛无物。在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建立两种具有竞争性的理论假设,分析所得材料对这两种理论的不同的支持程度,或者将案例材料分析所得的范型与理论假设的范型进行比较,那些受到案例材料支持的理论假设或范型代表了研究的发现。因此,理论是研究的目的,同时又指导了对案例材料的分析。通过范型的匹配,还可以检验由案例分析得到的理论或结论有效性。(摘自《论文中运用“案例研究法”的四个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作者:亓钊,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2年12月1日)
2024-06-23
很多作者都追寻学界的热点词,“比较”研究当然也可以与“热点词”接轨,但需进行“有效”接轨。即抛弃大人物“直接表达观点”式的选题逻辑,要站在小人物的立场上思考行之有效的选题,从而实现与“热点词”的有效接轨,凸显选题价值。如《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基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一文。该文中所追寻的热点词为“中国式现代化”。该文并没有像大人物选题一样,研究“是什么”“如何做”等,而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进行对比,在历史对比中,挖掘中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从而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摘自《“比较”研究的六种选题思路》,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5月3日)
2024-06-22
“比较本体”研究,就是把“比较”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比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那么围绕该方法所做的探讨,自然属于比较研究。其次,因为“比较”是一种研究方法,那么跟“比较”相关的学科,如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学、比较哲学等,都属于比较研究。比如,“中西比较”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种基本思维模式,但是很多人仍对“何谓比较”认识不清,这就需要澄清“比较”到底是什么。相关范文有一下几篇: (1)比较:作为存在——关于“中西比较”的反思 (2)民族性还是历史性?法文化比较中的历史维度与差异消解 (3)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性比较分析法 (4)太极与The Absolute——对中西哲学比较的一个反省(摘自《“比较”类论文展开比较的10个维度与模板范文》,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2年12月18日)
2024-06-21
在我们眼中,即使一个错误的理论也比一个无法知道对错的理论要好。对于理论的可证伪性的强调促使读者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研究的不确定性:谨慎对待理论并防止将其教条化。如果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来质疑最初的理论,研究者应该随时做好抛弃这些理论的准备。对待任何理论,研究者都应该自觉地询问:哪些证据可以证伪它?该问题适用于所有的理论及相关假设。有一点值得向读者说明,就是理论和假设的评估过程是很灵活的:某个特定的实证检验结果并不能立即肯定或者否定理论。当一个检验结果和理论预期不一致时,研究者不能马上就抛弃这个理论,而是应当想想出现这种结果是不是由于一些偶然性的原因。即使理论可能在某些特定环境中不适用,但通过一定的调整能保持理论的适用性。(摘自《实证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的三个原则》,作者:阿依慕,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