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7
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同一问题,研究者可以在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上提高自信。根据三角互证的原则,混合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用不同的方法验证研究结果的机会。当运用不同的方法所产生的数据或多或少具有一致性时,研究者会更加自信地认为研究结果是准确的。 运用同样的三角互证原则,研究者还可以验证某一特定研究方法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比如,如果研究者想知道网络问卷是否会使回答者给出的答案失真,他就可以与传统的纸质问卷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用两种方法获得的数据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者就可以自信地认为网络问卷没有对数据产生负面影响。 混合方法作为一种开发研究工具的方式也是很有价值的。例如,使用问卷调查的研究者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个别访谈的方式获得一些质的数据,在通过问卷调查获得量的数据之后,这样做可以增加研究的效度。通过访谈和焦点小组收集到的质的数据,一开始可以用来帮助修订相关的问卷问题,后期还可以用以确保这些问题用词恰当。(摘自《混合研究的五种适用情形》,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12日)
2024-06-26
发展概念建立理论的程序问题,指的是特定现象所对应的流程、规则、机制等过程性、体系化的范畴,包括结构模型、结构特征、结构维度/分类、影响因素、逻辑脉络、内化机制、演化机制/过程、形成机理、路径、指标体系/量表等。要研究过程性、体系化范畴,所选择的研究方法就需要满足如下条件:不仅如实记录研究问题所指向的一切事实,还要围绕上述事实呈现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揭示出研究问题自身的内在逻辑。 相比其他研究类型,扎根理论的一大特色就是强调“理论建构”,它提供了一套如何发展概念的固定程序,在发展概念中建构理论,从而解决相关问题。比如,“教育思想的形成”就是一个程序问题。一方面,“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各种因素相互交织而构成了一个体系化结构,最终形成了特定的思想,因此它又体现着体系化。符合上述特征的研究问题,就适合使用扎根理论。(摘自《“扎根理论”方法适用的7种问题类型》,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2年11月27日)
2024-06-25
理论和假设的评估过程是很灵活的:某个特定的实证检验结果并不能立即肯定或者否定理论。当一个检验结果和理论预期不一致时,研究者不能马上就抛弃这个理论,而是应当想想出现这种结果是不是由于一些偶然性的原因。即使理论可能在某些特定环境中不适用,但通过一定的调整能保持理论的适用性。科学的进步正是通过这种调整得以实现。但读者应当意识到如果调整过度,理论就会变得无懈可击以至于无法被证伪。因此,研究者在保持理论和新证据一致时应当非常谨慎,最好不要增加太多的例外情况。(摘自《实证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的三个原则》,作者:阿依慕,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4月11日)
2024-06-24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本身是复杂的,相应的解释可以是多维的、多侧面的。对于案例研究来讲,选择了理论对话基础或框架,就类似于定量研究的“变量控制”,一个案例解释可以找准对话对象,把解释和讨论限定在可控范围以内,而非无限扩大。如果不能很好地找到理论框架,所进行的研究往往空泛无物。在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建立两种具有竞争性的理论假设,分析所得材料对这两种理论的不同的支持程度,或者将案例材料分析所得的范型与理论假设的范型进行比较,那些受到案例材料支持的理论假设或范型代表了研究的发现。因此,理论是研究的目的,同时又指导了对案例材料的分析。通过范型的匹配,还可以检验由案例分析得到的理论或结论有效性。(摘自《论文中运用“案例研究法”的四个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作者:亓钊,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2年12月1日)
2024-06-23
很多作者都追寻学界的热点词,“比较”研究当然也可以与“热点词”接轨,但需进行“有效”接轨。即抛弃大人物“直接表达观点”式的选题逻辑,要站在小人物的立场上思考行之有效的选题,从而实现与“热点词”的有效接轨,凸显选题价值。如《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基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一文。该文中所追寻的热点词为“中国式现代化”。该文并没有像大人物选题一样,研究“是什么”“如何做”等,而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进行对比,在历史对比中,挖掘中西方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从而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摘自《“比较”研究的六种选题思路》,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