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2
研究现象可能处在变化之中,因此研究方法也要因情境而定,考虑研究现象的自然背景和人工背景,其中人工背景允许研究者控制变量,从而得出相关结果。以《中学生学业羞愧:测量、生理唤醒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心理学报》,2016年第5期)一文为例,作者想要通过简单测量中学生学业羞愧情绪,来探讨诱发学业羞愧时的生理唤醒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这种情况就需要人为制造人工背景,继而探讨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作者选择采取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的办法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以便通过简单测量来得出因果关系。(摘自《论文写作“研究方法选择”的五个简单策略》,作者:张雯雯,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11日)
2024-07-01
比较式述评,就是将相关的各类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中突出其异同及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比较”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可以更全面地呈现不同文献的特性,更合理地对文献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做出评价,也更能有效地基于已有文献的优势和不足,推导自己的研究问题。 以《城市房价泡沫及其传染的“波纹”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2期)为例。该文研究的是“房价泡沫测度”。既然是测度,那么就少不了综述“测度方法”。作者认为“现有文献关于房价泡沫测度的方法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指标法、统计检验法、模型法。其中,模型法又分为宏观因素还原法、收益利率还原法。梳理每一种测度方法时,作者都先交代该测度方法的含义,并给出使用该方法进行房价泡沫测度的代表性文献。在此基础上,对上述测度方法的研究现状做出比较式评价。(摘自《文献综述“述评结合”的五个策略》,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10日)
2024-06-30
学术贡献分层式述评,是指以“学术贡献”为主线进行文献梳理,且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按“学术贡献大小”对文献进行分层呈现,最后对上述文献的学术贡献程度做出评价。这是因为文献综述的最终目的,是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明确自己的研究思路。而要达到这样的写作效果,就需要选取跟自己论文联系最紧密的那些文献。这就涉及“学术贡献”,即特定文献对特定问题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做了什么推进性工作,为他人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哪些学术支持。 《有意义的绿色创新:基于战略三脚架视角》引言部分第一段,作者说“传统创新研究范式大多关注注创新如何提升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即集中在创新和经济意义之间的联系”,并认为“这部分研究虽然加深了对于创新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认知,但忽视了企业创新的意义”。这是该文就已有研究“学术贡献”做出的第一层评价。即传统研究做出了一定的学术贡献,但也存在理论不足。之后,作者又说“基于此背景,曲冠楠、陈劲等学者提出了有意义的创新范式”,并认为“该范式强调创新不仅要有经济意义,更要注重其社会属性以及可持续发展。这是该文对已有研究“学术贡献”做出的第二层评价。(摘自《文献综述“述评结合”的五个策略》,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10日)
2024-06-29
研究开展的时机即研究所处的时间阶段是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的一大因素。大家在研究开展前可以先追问自己几个问题:是要研究一个时间点还是一个时间阶段?是研究同一时间还是不同时间的所有现象?如果是研究一个时间点,那么研究方法的可选择性就比较多。而如果是研究一个时间段,那么可能选择就相对有限,质性方法可能多采用“跟踪研究”,而量化方法可能考虑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文本分析。 以《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的协作学习跟踪研究》(《外语教学》2016年第6期)为例,因为作者想要研究学生的课堂协作学习行为表现,这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时间阶段,单次的数据无法客观反映研究问题,所以作者采用跟踪研究的方法,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开展调研。整个教学介入的过程共持续了12周,每周进行一次,通过这种阶段性的跟踪实验,作者获取了足够数量的调查资料,以便后续进行资料的分析,得出可信的研究结果。(摘自《论文写作“研究方法选择”的五个简单策略》,作者:张雯雯,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11日)
2024-06-28
人们对访谈问题设计的最大误解,就是以为任何访谈都应只能是开放式问题。实际上,不是这样。访谈问题是封闭还是开放,取决于所需信息的类型。这里的信息类型,是指自己希望通过访谈了解哪一类信息,可分为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其中,定性信息包括个人感受、态度、经验、见解等,通常通过开放式问题获得。定量信息包括统计数据、频率、数量等,通常通过封闭式或半封闭式问题获得。访谈问题的设计应考虑到信息类型的深度和广度,灵活决定是否采用开放式问题。(摘自《研究问题转化为访谈问题的三个关键:以扎根理论范文为例》,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