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
该方法主要用于对论文的摘要内容、著作内容提要的直接再次摘录。一篇学术论文的摘要和著作的内容提要已是作者对书文内容加以浓缩的结果,呈现的较为完美的摘要形式必定是将文章或著作的结论或观点加以概述,因此若是该观点恰好能够支撑你的文章中的观点,则可直接进行借用,或者据己所需从中再次摘取。 比如,《公私反转: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实践机制》这篇论文,在前言文献梳理部分,作者需要梳理有关公私德之辩的研究,涉及到文献观点的引用。作者通过知网的关键词搜索便能找到《中国近代以来重公德轻私德的偏向与流弊》这篇论文,该文运用了将近三万字来探讨公德与私德的关系。若执着于将近三万字的文章读完再去提取文献的整体观点,则无疑加大了工作量。这时,我们可以浏览摘要中是否有文献观点呈现,之后,直接借用引文作者自己从全文概括出来的观点,或者在表述上进一步压缩精炼。(摘自《学术文献快速阅读的四种方法》,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9日)
2024-07-21
在追热点型选题上,之所以会出现“扣帽子”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仅停留于对热点事件表面现象描述,未能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和影响。而且,热点往往随着时间快速变化,如果研究仅仅聚焦于短暂的热点,可能很快失去其相关性和影响力,无法形成长期的学术对话和积累。因此,若要摘掉“扣热点帽子”,在论述时不能仅止于“就事论事”层面。在从关注的热点现象或事件中提炼研究问题时,可将其扩展开来,使其具有普遍性意义。如此一来,即便随着时间的推移、热点的褪去,我们的研究成果依然具有研究价值。“普遍性意义”一方面是指,它不能是一个单纯的个案研究;另一方面,你所蹭的这个热点事件在将来或许还会发生,它不局限于同此时完全相同的热点事件,对于未来同类型的热点事件亦应具有参考价值,以使今天的研究会对未来具有指导意义。(摘自《论文“扣大帽子”的四种表现与对策》,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26日)
2024-07-20
把笔记变成文稿,最关键的是要找到合适的结构。首先是将各个想法联系起来的大框架,然后是论证每个想法或陈述每个想法的平行结构。可以尝试以下组织想法的窍门:第一,思维导图。把你的想法都画在纸上以后,就可以试着整理出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第二,把想法写在检索卡片上(一张一个想法),然后把它们分组或按某种结构摆放,看看哪些想法是不符合整体框架的,哪些想法是需要着重强调的。 有经验的写作者往往会建议先列出一个具体的写作纲要,包括内容大纲、标题和相应部分的概要、标题加上对相应部分“角色”的描述(这部分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它如何为整个论证服务)等。(摘自《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七个关键问题》,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5月22日)
2024-07-19
浮夸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表现是冗长、复杂和晦涩的词语的使用。由于担心想法会显得过于简单,或出于炫耀的欲望,学者们经常屈从于华而不实的文字,加入不必要的专业术语和过于复杂的词语来润色句子。奥本海默发现,简单的文字更容易处理,增强了理解的方便性,并产生了各种有益的结果;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使用更复杂的语言会导致人们认为作者的智力较低。 对浮夸文字的建议解决办法则是,在有相应的通用语言术语时就限行话化使用,并尽可能地使用较短而非较长的词汇。此外,避免使用听起来华而不实的词语和短语以及自以为是的词语,也要避免晦涩难懂的说法,这样会让读者觉得自己是个地位低下的局外人。不要使用外语,特别是引语,除非你知道你的听众会说这种语言,或者该外语单词或短语是广为接受的结构性标签。(摘自《学术论文写作的“十字”语病》,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21日)
2024-07-18
在论文写作中,避免只是简单扣上某一理论视角的帽子,应在理论选择、文献综述或研究设计、论证分析三个环节。首先,在策划选题择定理论环节,就应根据研究问题的特性及需要,去选择与其紧密相关的理论,确保理论的选择不是出于流行或表面的原因,而是基于其对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和解释力。其次,在文献综述或研究设计中,不仅要概述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内容,还要阐释理论如何能够有助于研究问题的解决,即其适用性为何。最后,在论文其余各部分的具体论述之中,需注重理论与研究内容的无缝对接,避免生硬套用理论或简单罗列数据,深入剖析数据背后的意义,用理论透析实证发现或研究观点,将理论与研究融合互嵌,实现理论与实证结果的深度对话。(摘自《论文“扣大帽子”的四种表现与对策》,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