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8
通过突出“后果”来呈现研究背景,可以提升论文吸引力。这是因为,“后果”往往意味着不好的一面,负面的结果更可能触发读者内心的情感,使其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此外,严重的“后果”能够凸显问题的紧迫性和警示性。以《城市房价泡沫及其传染的“波纹”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2期)为例: 首先,该文从住房制度改革谈起,提到“房价泡沫化不仅导致城市的中低收入阶层难以实现‘住有所居’,还可能将大量资源引入房地产行业,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房价事关民生,能够引发读者共鸣。该文不仅讨论了房价上涨对个人的影响,还提到了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于国于民都不利,有助于读者认可问题的严重性。之后,该文又提到“部分城市的房价泡沫会迅速传染到其他城市,引发所有城市价格超调。忽视房价泡沫传染效应可能使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被低估”。这句话说的是房价泡沫的传染效应,以及在风险告知中提醒人们注意相关后果。上述风险警示,能够引起读者对潜在问题的警觉,从而更加关注论文的实际展开。(摘自《论文开篇“研究背景”吸引编辑的四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4日)
2024-07-27
实际上,整合是个持续不断的平衡行为,因而跨学科研究工作往往是个混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从互相反驳的不同立场中挑出利弊,同时也需要保持这些立场之间的平衡。在平衡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会认识到自己的学科基础和工具不能完全应对问题,有些人可能反而能够发现开始其他学科视野的不足。 例如学界关于光与色彩性质的跨学科研究,物理学家仅关注有关颜色方法的控制,通过质量、能量和物质现实等宽泛概念去展开研究,但是给出的答案过于草率,对光、质量和能量等问题的科学答案不够有力。其认识到自己学科的局限性,与此同时也认识到哲学等人文社科存在同样的局限性。(摘自《跨学科研究中克服学科单一性的三种方法》,作者:张雯雯,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7日)
2024-07-26
由于学科观点主要用语言表达,观点的矛盾可能包括嵌入其中的术语或概念。研究者通常会遇到四种关于概念矛盾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一:同一概念掩盖了相关学科观点中的不同上下文意义。当两门学科使用同一概念描述问题的某个方面时,研究者需要仔细寻找内涵意义以及外延意义的差异。 问题情境二:不同概念描述相似思想时引起的语义分歧。 问题情境三:所用的不同概念无法由阐明或修正其意义来解决时引起的真正分歧。 问题情境四:只有少数作者使用的概念。概念是对同一问题相关观点之间矛盾的可靠根源,所有作者都必须使用与问题有关的一个或多个概念,如果某个概念只有少数作者在用,那么很有可能造成观点的争议。(摘自《文献综述寻找空白的三种方式》,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11日)
2024-07-25
当选题中的主题词专指度过小时,常会遇到检索不到文献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对主题词做概念界定或是向上延伸,寻找它的上位词,做泛化处理。通过对主题词的泛化处理,能够减少搜索词的特定性,来增加检索结果的数量,从而筛选和评估出最相关的文献。例如,苹果的上位词是水果,新质生产力的上位词是生产力。其原理为,泛化的主题词通常比具体的主题词覆盖更广泛的主题和概念,而且不同作者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相似的概念。此外,泛化的主题词可能包括了与原检索主题词相关的同义词、近义词或相关术语,这也能够有助于搜索系统找到使用不同表述但内容相关的文献。(摘自《文献综述“找不到文献”的三个解决策略》,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7日)
2024-07-24
二次文献是分析一次文献(即原创作品)的书和文章,通常由其他研究者撰写或者是专门写给其他研究者看的。以下是使用二次文献的三个目的: 1.跟上当前研究的脚步。研究者们阅读二次文献是为了跟上其他研究者的研究进程,了解并汲取他们的思想,促进自己的研究,以期在该领域发表的成果中再添一笔。 2.找寻其他观点。一个研究报告只有在了解了其他人的研究并回应了他人的观点,或者回应了读者前瞻性的质疑和异议时才是完整的。我们可以在二次文献中找到大部分这样的不同声音。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利用这些不同的观点来提升自己的研究,所以要寻找各种文献,不要只看那些赞同我们的观点的文献,要同样留意那些与我们的观点相悖的文献。 3.为我们的研究和分析找到模板。我们可以用二次文献找出关于自己的主题别人写了些什么,还可以了解他们是如何写作的,可将其作为自己研究报告的文体和格式的范例。(摘自《文献阅读的三种类型》,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