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1
“欲扬先抑式写法”中的“抑”是指开头先介绍不够完美、存在不足的已有研究现状,从而引出摘要要“扬”的研究不足,目的是在摘要开头使用转折手法形成鲜明对比,强调研究不足,以此吸引审稿人的注意力。之后,澄清研究问题,得出研究发现。该写法可以不强调研究方法,但更看重研究发现;看似结构要素较少,但要注意,段首的研究不足不建议直接给出“目前较少研究这方面”,否则略显突兀。建议大家先介绍研究现状,再通过however等转折词引出论文的研究问题。(摘自《实证论文摘要的三种写法》,作者:阿依慕,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4月4日)
2024-07-31
进行文献综述时需先找准研究主题。文献综述是围绕研究主题展开,呈现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各方面研究现状,并逐层递推到研究问题上。一般来说研究主题只有一个,是比较容易判断的。比如,《数字化深阅读困境与策略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一文中,该选题的研究主题为“深阅读”,梳理文献时即可围绕“深阅读”展开梳理。该论文在梳理文献时则总结了国内“深阅读”研究的几个层面(“概念”“实现路径”“影响因素”“推广策略”),之后展开梳理。 之所以不直接聚焦到“数字化深阅读”上,一方面,是由于此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数字化”可以相当于“深阅读”前的一个限定词,一种数字化形式的深阅读,或者说可以算作一个时代背景,研究“数字化深阅读”需要从“深阅读”入手去分析各个层面的内容,或者说需要用到“深阅读”方面的理论框架去研究。因此,从“深阅读”入手梳理文献会更合适。(摘自《三步写好文献综述》,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3月13日)
2024-07-30
在方法方面,定性和定量研究都需要达到完整性、清晰度和可信度这三个原则,但二者仍存在区别。无论是在数据和方法部分还是在专门用于研究背景的单独章节中,定性研究必须提供对研究背景清晰而详细的描述,这通常超出了定量研究所提供的范围。而这样做较为重要,因为了解背景的细微差别是解释数据和研究结果的关键。 此外,定性和定量研究都有各种不同的方法,但定性研究的方法需要更多的解释和论证,因为与定量研究相比,定性研究为学者提供的某种便利的、标准化的、被广泛理解的标签和分析工具要少。定性方法部分也揭示了更多关于研究者的个人历程,会花费更多时间描述研究者如何分析他们的数据。且由于没有统计学检验可以依赖,定性研究更注重展示数据本身以及所采用的汇总和分析过程。(摘自《定性论文与定量论文的六个区别》,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17日)
2024-07-29
“核心观点+核心维度”这一写法,是“总-分”的具体化。其中,“核心观点”对应的是“总”,“核心维度”对应的是“分”,是对“核心观点”的具体展开。“核心观点+核心维度”之所以算“总-分”的具体化,是因为这里的“核心观点”虽然是各自所在论文的观点核心,但不是全文观点的全部,而“核心维度”同样不是论文全部观点的所有维度,而只是核心观点的维度。比如,《容错机制运行受阻的影响维度与管制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一文,作者给自己理论模型起的名字是“四维理论模型”,“四维”是“场景-制度-内容-行动”,这就是核心观点。提出核心观点后,作者又分别对这四个维度做了介绍,明确了各维度在模型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自《论文摘要“研究发现”的八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9月28日)
2024-07-28
通过突出“后果”来呈现研究背景,可以提升论文吸引力。这是因为,“后果”往往意味着不好的一面,负面的结果更可能触发读者内心的情感,使其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此外,严重的“后果”能够凸显问题的紧迫性和警示性。以《城市房价泡沫及其传染的“波纹”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2期)为例: 首先,该文从住房制度改革谈起,提到“房价泡沫化不仅导致城市的中低收入阶层难以实现‘住有所居’,还可能将大量资源引入房地产行业,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房价事关民生,能够引发读者共鸣。该文不仅讨论了房价上涨对个人的影响,还提到了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于国于民都不利,有助于读者认可问题的严重性。之后,该文又提到“部分城市的房价泡沫会迅速传染到其他城市,引发所有城市价格超调。忽视房价泡沫传染效应可能使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被低估”。这句话说的是房价泡沫的传染效应,以及在风险告知中提醒人们注意相关后果。上述风险警示,能够引起读者对潜在问题的警觉,从而更加关注论文的实际展开。(摘自《论文开篇“研究背景”吸引编辑的四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