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7
论文开篇第一段可用四句话来呈现,即第一句写现实背景,通过引用领导人讲话、政策文件、大咖观点、数据资料等引出论文的研究主题。第二句写现实问题,使用转折词“但是”“然而”等,引出论文研究主题相关的现实问题。第三句写现实问题亟需解决,强调研究迫切性。第四句写研究主题的重要性,使用“因此,……具有现实意义”。 其写作技巧有以下五点:第一,论文开篇第一段要“短”,能用一段写完,就不写两段;第二,能引用就不自己说,即多引用少说话;第三,政策文件引用合宜,不过多引用;第四,突出现实问题,不单纯写意义;第五,引出研究主题,不对研究问题作过多引申。(摘自《论文开篇第一段的四句话模板:基于C刊论文发表前后的修改比较》,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24日)
2024-08-06
首先,通过指出研究结果与前人成果的一致性,可以强调当前研究的可靠性和肯定前人研究的重要性。如果研究结果与前人成果相符合,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当前研究支持了这些成果,是否提供了更多的证据或细化的解释。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引用,可以向读者展示当前研究在该领域的学术背景和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建立。 其次,说明所得结果与前人成果的差异,有助于评估研究的创新性和进步之处。如果结果与前人成果有所不同,我们需要解释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并探讨是否存在方法学差异、研究对象的变化或其他潜在因素。这可以为读者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理解研究结果的可能性。 (摘自《论文“讨论”部分的六个写作要点》,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28日)
2024-08-05
“总—分—总”模式,需要我们先叙述主范畴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共同关系,之后分别阐述各个主范畴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最后将各个主范畴串联起来。 以《民宿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与理论逻辑:基于扎根理论分析》为例,通过题目可知,该篇论文的研究问题为“民宿创业成功的影响因素”。作者在阐述“故事线”时,首先总体叙述了主范畴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共同关系,即“在创业情境下,创业环境、创业者特征、创业资源、创业战略和创业学习等要素能单独或共同促使民宿创业成功”。之后,分开叙述各个主范畴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即“创业环境是外部情境要素,创业者特征和创业资源是内在驱动要素,创业战略和创业学习是实施过程要素”。最后,又将各个主范畴串联起来进行叙述,也即“基于‘创业者—环境—资源—战略—学习’,构建了民宿创业成功的多维整合模型”。(摘自《扎根理论方法“故事线”构建的四个策略》,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30日)
2024-08-04
“基于问题情境确定检索词”需要超越研究主题的字面含义,而结合论文选题的真实问题情境去思考检索词。比如,《我国教师惩戒权研究的历史回眸与研究前瞻——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一文,研究的是“教师惩戒权”。按照一般的理解,中小学有“惩戒权”,高校也有“惩戒权”。但不同教育阶段的惩戒权所指代的行使主体和内容差异较大。因此,上述论文需要解释清楚研究的是哪一学段的“惩戒权”,以及准备把什么作为检索词。这就需要从选题的问题情境说起。在论文作者看来,基础教育阶段惩戒权的主体多为教师,此时的“教育惩戒权”基本可等同于“教师惩戒权”;而高等教育阶段,惩戒权的行使主体多指学校,此时的“教育惩戒权”基本指“学校惩戒权”。因此,按照上述理解,该文既然研究“教师惩戒权”,那么,这里的“教师”特指中小学教师,教师惩戒权是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惩戒权。由此根据研究需要,以“教师惩戒权”或含“教育惩戒权”为“主题”进行检索,而无需刻意强调“中小学”。(摘自《CiteSpace类论文“数据来源”检索词的五种确定方式》,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7月26日)
2024-08-03
利用理论定义概念新的内涵,不同于直接使用已有研究明确的概念,而是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借助新理论给出概念的新理解,从而发展理论。比如《基于门槛理论的城镇化水平研究——基于山西省的经验数据》这篇论文研究的是“城镇化水平”,在已有城镇化率的基础上,作者借助门槛理论提出“城镇化门槛”,也即由于城镇化建设存在门槛,可能会影响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速度。再如《基于游戏理论视角下村落体育精神研究》这篇论文,作者借助游戏理论对村落体育进行了新理解,也即“村落体育活动具有游戏的基本结构,具备游戏的娱乐精神和游戏意义。村落体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享受的是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游戏体验,游戏成为了村落体育活动的精神‘中心’”,从而丰富了村落体育活动的意义。通过上述范文可以发现,借助理论可以丰富某一概念的内涵,在创造陌生感的基础上,增加了论文的理论深度。(摘自《提升论文“理论性”的五个实用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