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7
在教育领域,识别出研究问题比较简单,因为所有人都曾置身于教育体系中,起初作为学生,然后可能是教师、管理者或家长。不管研究者扮演过哪个角色,都可能已经观察到或者讨论过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譬如,假设你认为与班级规模为28人相比,班级规模为18人时教师的工作更有效而且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想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你的想法。但是,可能有很多人想到了这一主题并且研究过,因此,这一主题可能已有大量的研究。你所做的是发现了一个研究主题,或者你想要研究的一个宽泛的领域。而研究问题则是宽泛的主题领域中你认为重要的教育问题。例如,在远程教育这一主题领域中,可能会有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学业成就评估的准确性相关的问题等等。研究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取决于你开展的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摘自《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作者:伯克·约翰逊、拉里·克里斯滕森,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4版)
2024-04-06
典型案例作为证据的一种类型经常会被用到。持论者常常用一段活灵活现的有关某个事件的生动描述,以便让听众动之以情。对我们而言,典型案例常常很有说服力,因为它们是那样具体生动而又细致感人,很容易就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因为生动具体的案例诉诸我们的情感,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纠缠于它们作为证据的价值,不再搜寻其他更为相关的研究证据。这种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更需要去留意。 尽管典型案例和某个结论表现出一致性,也不要因这种一致性忽略了进一步地判断。别忘了求证“这个例子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强有力的相反的例子?”“这个例子被提及的方式中有没有偏见存在?”,通过求证,让典型案例成为真正强有力的证据。(摘自《学会提问》,作者: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2024-04-05
当研究者开始扮演参与式观察者的角色时,要尝试着去观察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做好笔记并写下想法。不要仅记录与自己的研究问题相关的事情,要对情境进行研究,借助所有的感官,用文字和草图来描述它。对事件进行记录,要能分辨出特殊事件和日常事件之间的区别,然后寻找这些事件中有哪些具体的行为。对研究情境中的参与者进行记录。根据年龄、性别、社会阶层、民族等来判断:他们是谁?他们在做什么和说什么?哪些人相互之间有影响?他们会驻足观望什么?或者会以什么方式做出反应。因此,田野笔记不仅描述了人们正在做什么和说什么,而且描述他们穿了什么、如何装扮自己,以及怎样利用空间距离。作为参与式观察者,需要有意识地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研究情境、研究参与者、事件、行为以及姿态等。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下所见所闻以及想法和感受。随着观察的进行,要开始寻找其中的模式,并抽象概况出个体和行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摘自《参与式观察方法的目标与实施》,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3月26日)
2024-04-04
学科视野主要在两种情形下有用。第一种情形,是在接近研究进程开始,其重点在于识别可能对该问题感兴趣的学科。提早识别可能感兴趣的学科,有助于在进行全面文献检索时,缩小需查阅的学科文献范围。一旦知道了学科关于现实的总体视野,将该视野运用于手头问题就相对容易了。通常在某个特定群组如人文学科内与学科打交道,但是有些问题需要查阅来自两个或更多群组的学科文献。通则是让问题决定哪些类别以及每个类别内哪些学科与之最相关。学科视野有用的第二种情形,是在进行步骤五“做到熟识相关学科”与步骤六“分析问题”时。在进行这些步骤时,主要在两方面使用学科视野,即讨论每门学科的总体视野如何影响其对所研究特定问题的认识,以及应该使用学科的哪些基本要素。(摘自《跨学科研究的“学科视野”》,作者:张雯雯,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2月14日)
2024-04-03
定性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撰写可遵循以下几点准则:(1)提出1-2个中心问题。建议研究者可提出1-2个中心问题,后附最多5-7个辅助问题。几个辅助问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这种方式可以帮助研究者缩小研究范围。(2)将中心问题与具体的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由于方法的不同,研究问题在设计环节上还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陈述研究问题时,注意将中心问题与具体的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3)其他细节性准则。比如,善于使用“是什么”和“怎么样”来提出研究问题;集中于单个现象或者概念来提出问题;使用“探索性”动词(发现、寻求理解等)以表达新研究设计的语言风格等。(摘自《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作者:约翰·W·克雷斯威尔,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