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5
之所以“营造反差”的研究背景更加引人入胜,是因为:“反差”可以打破常规认知,制造“意料之外”。而读者天然对“意料之外”的事情更感兴趣,这种好奇心驱使读者继续阅读。此外,强烈的反差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当“研究背景”环节出现反差信息时,读者更可能记住这些背景信息,而且“反差”会促使读者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从而不知不觉地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读大学“有用”还是“无用”——新时期农民高等教育价值观的扎根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21年第10期),就通过营造“反差”来呈现研究背景。 该文前言部分,作者先说“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时期,继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智’的重要指示,对持续推动我国乡村振兴、在脱贫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之后转折,指出我国农村地区仍存在“读书无用论”思想,即农民“不重视教育,甚至不支持子女读书”。前面说“扶贫先扶智”即大力发展教育,后面说“读书无用论”,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摘自《论文开篇“研究背景”吸引编辑的四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4日)
2024-08-14
摘要在期刊论文编辑审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读者对于论文内容的第一印象和了解,能够在短时间内概括出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问题和研究结果,从而帮助编辑更好地评估论文的质量和适合性。其次,它可以帮助编辑快速判断研究的原创性和创新性,从而评估其对特定领域的贡献度。此外,摘要还为编辑提供了评估论文结构、方法和结果的概述,从而能够更好地评估论文的逻辑和准确性。在期刊编辑的论文审稿中,看完选题之后便要基于论文摘要内容对稿件做进一步筛选。因此,摘要首句的写作精彩与否,亦影响着论文的录用结果。(摘自《C刊论文摘要第一句话的三种写法》,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10日)
2024-08-13
链式推理,是研究者经常使用的一种论证方式。它是一种连贯式的推理,以链条形式将不同观点串联起来,直到证实最后的结论。 如何运用“链式推理”进行文献综述呢?《幼儿园教师不良日常评价行为的实验转化》这篇论文是一个很好的仿写模板。作者研究的是“幼儿园教师不良日常评价行为”,按照幼儿园教师日常评价行为的概念内涵(第一句)-重要意义/作用(第二句至第四句)-学界研究发现的问题(第五句)-典型事实(第六句至第七句)-后果影响(第八句)-研究意义(第九句)-研究思路(最后一句)的框架结构,每个要素用两三句话交代清楚,整体串联为一段话,完成了文献综述的写作。 我们在模仿这篇范文时,也需要找到一条文献综述展开的主线,比如是从现实层面开始写,还是从理论层面开始写等等,之后再围绕这条主线,将文献观点串联起来。(摘自《文献综述的简单写法:一段话写完文献综述》,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8月5日)
2024-08-12
首先论述研究视角自身的价值,随后话锋一转,指出应用该视角研究特定主题的数量非常匮乏,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主观论述,可以运用自己实地调研的结果,来说明该研究视角的紧迫性,以及该视角对本文的适用性,从而得出自己的研究思路。这一方法适用于已有文献应用某一研究视角研究特定主题的数量较少的情况,但是一旦找到,操作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模板句式为:从XX(本文的研究视角)探讨……(本文研究问题的上层概念),……(该研究视角对本文研究问题的价值)。遗憾的是,从XX(本文的研究视角)系统研究XX(本文研究主题的上层概念)的成果却非常缺乏。在本研究针对XX(本文研究主题的上层概念)的实地调研中,……(实地调研的结果),这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研究视角对本文研究主题的适用性)。……(本文的研究思路)。(摘自《论文前言“理论视角/研究方法”的四种写法》,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31日)
2024-08-11
对已有研究观点进行文献批评,我们可以从已有研究观点的适用性出发考虑。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大思路:第一,理论观点不适用实践,即已有研究的观点对日常实践问题帮助不大;已有研究的观点并未改善日常教学实践,理论研究效果甚微。第二,国外观点不适用国内,也即国外研究的观点不适用中国情境。因此,作者指出,需要探索适合中国情境的理论指导。第三,历史观点不适用现实,也即随着时代发展和现实证据的增加,已有研究观点的解释力逐渐不足,因此需要重新进行研究。(摘自《文献述评的三个视角:9 篇C刊论文的启示》,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