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6
文献批评内容客观,意味着要就事论事,不能泛化,这就需要限定研究范围。即明确指出,自己的文献批评是针对特定范围的文献或研究而言的,不是对整个领域研究现状的泛化点评。限定研究范围的“范围”,可以是时间范围、地理范围以及研究类型的范围等。以范文《近代丝路与中亚地缘:民国时期的新绥线》(《青海民族研究》2020年第3期)为例,“限定时间范围”有两层含义。一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到一篇前沿文献上。即范文发表于2020年,而文献批评环节提到的高月的论文,则发表于2018年。后者是前者的前沿文献,前者的文献批评建立在前沿文献基础之上。二是,范文从上述前沿文献中,发现了“这条路线对西北交通和边疆治理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将前沿文献“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段,扩展至到整个民国时期,从而推导出自己“试图从长时段系统厘清新绥线的发展过程”,以及探讨“该路线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和经济作用”。(摘自《文献综述客观“批评已有研究”的四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3日)
2024-08-25
已有研究观点存在冲突,导致问题没能得到很好回答,可以作为新的研究切入点。围绕它做文献批评时,可以参考以下三种思路。一是存在直接的正反观点,导致观点冲突。比如《中国的城市规模过大么——基于 273 个城市的实证分析》在文献梳理部分指出,“部分观点认为中国的城市规模过大;而部分观点认为中国的大城市过少”。二是存在间接的正反观点,导致观点冲突。比如《对移民的误解——移民对本地居民主观福利的影响》研究的是“移民与本地居民主观福利”,但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移民对社会治安有负面影响,进而可能削弱本地居民主观福利”和“移民对劳动力市场有正面影响,进而可能促进本地居民主观福利”两方面的冲突性观点。三是观点存在不同影响,导致观点冲突。例如,已有研究提出的某一观点,不仅会带来正面影响,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这种负面影响可能会“反噬”正面影响,所以一定程度上,该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此值得继续研究。(摘自《文献述评的三个视角:9 篇C刊论文的启示》,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29日)
2024-08-24
部分作者在推导研究假设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推导逻辑混乱的情况,影响研究假设的得出。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为大家提供四个推导研究假设的模板句式:一是“主题词一的重要性+主题词一与主题词二之间的关系”;二是“主题词一与主题词二之间的关系+分阶段进行原因解释”;三是“主题词一的概念+主题词一的影响+与影响相关的理论+理论与主题词二的研究本体之间的关系+主题词二的概念+主题词一与主题词二之间的关系”;四是“总起句+主题词一对主题词二的影响+原因解释+主题词二对主题词一的影响+原因解释+主题词一与主题词二之间的关系+原因解释”。(摘自《“研究假设”提出的四个模板》,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21日)
2024-08-23
假如存在与自己的研究问题直接对口的已有理论,那么,便可以直接把上述理论所涉及的具体维度搬过来,作为自己正文分点阐述的框架依据。比如,《“一带一路”沿线73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16第4期)正文第一部分,研究的是“一带一路”沿线73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现状。要研究“现状”,就得对上述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程度做出划分。该文将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作为自己的框架依据。这是因为,该理论恰好是研究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与这篇论文直接相关。据此,该文的正文第一部分按上述三个阶段,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划分为3类,进而按照围绕其去阐述“现状”。(摘自《思辨论文正文写作的八种推荐框架》,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8月6日)
2024-08-22
在论文结论部分展开文献比较时,除了按部就班地先写“一致性比较”、后写“创新性比较”,还有其他灵活写法,“在解释共性中引出研究差异”便是其中一种。这一写法虽然“共性”在前、“差异”在后,但它并不是传统的先拿ABC等文献与本研究做比较,后拿abc等其他文献与“本文”做比较,而是不管是一致性比较还是创新性比较,所比较的对象都是同一批文献。且这一写法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为了得出“创新性”比较的结果,论文往往“舍近求远”甚至刻意回避“研究差异”,花很长篇幅先去介绍“一致性比较”,做了充分铺垫后,才交代本文与已有研究的区别。因此,这一写法带有“欲扬先抑”的色彩。(摘自《文献综述“述评”的四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