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0
学术研究要从实践中来,经过一系列理论研究过程,最后再回归到实践中去,即“实践—理论—实践……”的无限循环。在这一过程中,可按如下三种逻辑去寻找符合研究主题在实践中所特有的内在问题:一是从“事实性”的角度去对发生的实践性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发生了什么?人们的行为是什么样的?更深入的事实问题是?社会关系结构是怎样的?有哪些变化?二是从“解释性”角度去对实践性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会发生?原因是什么?更深入的解释可以是,某一社会事实或现象产生的动力、原因和条件是什么?它们的形成需要的因素有哪些?三是从“预测性”的角度去对实践性问题给出自己的“看法”:这件事情未来的趋势估计怎样?可能有什么变化或持续性?导致的后果可能有哪些?(摘自《论文“扣大帽子”的四种表现与对策》,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26日)
2024-08-29
在电影拍摄中,导演通常会利用远景、中景、特写等复杂多变的场面调度,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也是如此。其中,文献综述的“远景”表示为,梳理的文献是论文主题的背景材料。但不需要对每一项研究做具体细节的文献梳理,或对每一项研究都逐一做批评性评价,而是通过引证大量文献,营造论文研究主题气势恢宏的“大场面”,给编辑或读者以整体感。“中景”范围的文献梳理需要稍多一些的描述性材料,做个总结,看出它们与拟做研究的取向有关,不需要交代细节。文献综述的“特写”一般留给那些与论文研究问题最直接相关的文献,因此不能简单梳理或提及就完事,还需要做批评性地审查剖析,从而让编辑或读者清楚地了解,已有研究的哪些问题已经明晰,还存在哪些局限,本研究将该领域如何向前推进。(摘自《文献综述的“远景”“中景”与“近景”》,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8月9日)
2024-08-28
深入“生活”是指在进行研究背景写作时,要设法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使读者看到论文与自己的相关性。比如,《“拖下水”:个体、关系、结构互动实验研究》(《学术交流》2015年第2期)一文,为了引出“拖下水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一相对抽象的理论问题,该文在研究背景环节,首先向读者介绍了一部风靡一时的反腐电视剧。通过介绍某官员被“拖下水”的相关剧情,自然引出论文问题。从读者的角度说,热播电视剧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官员腐败堕落的鲜活故事则是人们乐于参与的饭后谈资。这样深入“生活”的研究背景,自然能吸引读者读下去。(摘自《论文开篇“研究背景”吸引编辑的四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4日)
2024-08-27
有时候作者检索不到足够的文献,是因为不清楚该如何灵活选择可供检索的关键词。这种情况下,追溯论文研究主题的概念史,可能帮助作者解决如何选择检索关键词的问题。比如《新世纪以来国际城市群研究前沿及其四维度热点解读——基于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文献计量》(《东岳论丛》2022年第1期)这篇论文,研究主题是“城市群”。关于这一概念,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因此作者先梳理了国内和国外学者研究“城市群”时使用的概念,如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使用“megalopolis”这一概念、美国区域规划协会将其定义为“megaregion”、后来学者们又称其为“全球巨型区域(global city-region)”、国内学者提出“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等,基于这些城市群概念和英文名称的梳理,作者找到了合适的检索字段。(摘自《文献检索的五种常用方式(找不到文献必读)》,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8月20日)
2024-08-26
文献批评内容客观,意味着要就事论事,不能泛化,这就需要限定研究范围。即明确指出,自己的文献批评是针对特定范围的文献或研究而言的,不是对整个领域研究现状的泛化点评。限定研究范围的“范围”,可以是时间范围、地理范围以及研究类型的范围等。以范文《近代丝路与中亚地缘:民国时期的新绥线》(《青海民族研究》2020年第3期)为例,“限定时间范围”有两层含义。一是,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到一篇前沿文献上。即范文发表于2020年,而文献批评环节提到的高月的论文,则发表于2018年。后者是前者的前沿文献,前者的文献批评建立在前沿文献基础之上。二是,范文从上述前沿文献中,发现了“这条路线对西北交通和边疆治理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将前沿文献“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段,扩展至到整个民国时期,从而推导出自己“试图从长时段系统厘清新绥线的发展过程”,以及探讨“该路线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和经济作用”。(摘自《文献综述客观“批评已有研究”的四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