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3
众所周知,思辨论文结论是开放的。从外观上看,此类论文的结论往往五花八门,没有固定结构。正因为它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结构,导致很多作者写到结论部分,写完“内容总结”便无话可说了,不知道怎样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升华。为此,我们可以在结论部分重申“研究价值”,升华理论高度。重申“研究价值”,就是对自己论文研究意义的再次强调。对研究价值或研究意义的反复强调,有助于读者理解论文的重要性,吸引其他人加入到相关领域的未来研究中,甚至激发新的研究方向或实践应用。当然,“重申研究价值”并不是空洞地重复说自己的论文多么好,而一般是从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出发,对比引出自己论文的研究价值。通过这样的操作,论文结论得以升华,研究价值得到反复确认。(摘自《论文结论“理论升华”的五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0日)
2024-09-22
不同的作者在撰写文献时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同一概念或事物,因此我们在文献检索时需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多尝试变换论文主题词的形式,比如使用主题词的同义或近义词进行检索,从而减少因遗漏关键词而错过的相关文献。如果不清楚主题词的同义或近义词包括哪些,可以借鉴已有研究的观点。如《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1981-2021)》这篇论文研究的是“语法能力”,在检索文献前,作者先引用文献说明“鉴于语法能力同语法意识、语法发展和语法习得密切相关(Loewen,2020;龚彦知等,2021)”,所以论文选择了语法能力、语法意识、语法发展和语法习得作为检索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摘自《文献检索的五种常用方式(找不到文献必读)》,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8月20日)
2024-09-21
在文献综述部分体现出跨学科意识,有助于展示对研究领域的全面了解,并且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审视研究问题。在进行文献综述时,可以拓宽梳理视域,明确指出研究问题涉及到了哪些学科领域,并且最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些学科对于理解研究问题至关重要。在文献梳理时,可以引用不同学科领域的文献,以示对该主题或问题的多维度理解,对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优势和局限性。在文献批评时,也可以通过分析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指出跨学科研究如何填补这些缺口。文献综述的跨学科意识有助于加深读者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也能够突出研究内容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贡献。(摘自《论文跨学科写作的六个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8月28日)
2024-09-20
在选择论文适用的理论时,可以从研究的主客体行为出发考虑。主客体行为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或单纯表达态度(中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明确研究的主客体及其行为,主客体可以结合论文研究的作用对象进行界定;其次,根据主动/被动/中立的立场,分析主客体行为的特征;最后根据主客体行为特征,选择合适的理论。 以《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高等教育经验——基于学生投入理论的质性研究》为例,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研究的是“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高等教育经验”。首先明确主客体及其行为,在该论文中,研究主体是“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研究客体是“高等教育”,主客体行为即“把入学机会转化成个人发展”;其次,从被动的立场,也即作者从“高等教育对学生作用”角度分析主客体行为特征,认为“学生投入是高等教育对学生发展产生作用的主要途径”;最后选择了学生投入理论。(摘自《论文写作“理论选择”的五个简单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3日)
2024-09-19
人们对访谈问题设计的最大误解,就是以为任何访谈都应只能是开放式问题。实际上,不是这样。访谈问题是封闭还是开放,取决于所需信息的类型。这里的信息类型,是指自己希望通过访谈了解哪一类信息,可分为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其中,定性信息包括个人感受、态度、经验、见解等,通常通过开放式问题获得。定量信息包括统计数据、频率、数量等,通常通过封闭式或半封闭式问题获得。访谈问题的设计应考虑到信息类型的深度和广度,灵活决定是否采用开放式问题。(摘自《研究问题转化为访谈问题的三个关键:以扎根理论范文为例》,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