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5
研究问题“所指不明”一般是指选题中的问题不清晰,无法判断研究的到底是什么问题。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二元对立’现象的形成机制与运行逻辑”为例,这里的“二元对立”看似总结了具体问题是什么,但实则文学批评中的“二元对立”所指不明。“二元对立”可能是人与自然的对立、女性与男性的对立、全球与地方的对立、理论与实践的对立等一系列对立,但自己要研究的是哪个?无法明确。有作者可能说,研究所有的“二元对立”,那便涉及研究问题过于宽泛、宏大的问题了,且即便是研究所有的“二元对立”,在第一眼看到该选题时,这也不是一个特别明确的选题,单从选题上判断,无法让人对该问题有个清晰的认知,此类选题不能称之为好的选题。 此类“所指不明”的问题,在修改时可将问题再具体化,写清楚到底是什么对立,不过,同时也要再综合判断自己总结的对立是否能成立,如果无法成立,那就需要重新思考一个可研究的方向。(摘自《研究问题的五种常见“问题”》,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日)
2024-09-14
“复述”指的是有区别地复述前文,换一种全新的方式再重复一遍之前的语意,以免显得单调。为了将论证的各部分有效地连接起来,推动论证前进,可以通过复述前文的同时加入新元素,从而把前后内容自然地联系了起来,可以避免思维跳跃和缺乏铺垫地引入新概念。 关键词、指示代词甚至很多关联词均可以做到有区别地做复述,都不仅可以与前文相联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入新的概念。此外,较为普遍的还有使用“换句话说”“换言之”这种连接性词语。通过这种复述,不会使得论证过程较为单调,也不会担心在阐述完观点之后不知道在写什么,通过有区别地复述,一方面可以强化前后联系,引出新的概念;另一方面可以使得论证内容丰富充实。(摘自《论文逻辑论证的四个有效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8月24日)
2024-09-13
一是持续地研究并坚持观察,即在现场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访谈和其他方式的交流。二是进行三角验证,即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寻求多种资料来源,派遣多个调查人员,采用多个理论视角。三是丰富、详尽的描述,即充分利用观察收获和访谈记录写出描述性的总结,以便于让读者通过文字了解你的诠释背景。四是反面案例分析,即寻找关于模式和主题诠释的反面案例及否定证据进行分析。五是成员互查,指的是与研究者分享访谈转录资料、分析性的想法和最终报告的草稿,并听取他们的反馈和诠释说明。六是澄清研究者的偏见和主观性,即反思你的主观性,以及在研究中你如何利用和监控这种主观性。七是听取同行评审和汇报,即聆听他人的观点并将其加人自己的研究中。最后一条是追踪调查,指的是保存并组织所有与你的研究相关的文档(比如田野日志,研究日志、编码方案等),作为研究进展的记录。(摘自《提高研究可信度的标准与策略》,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日)
2024-09-12
这类句式操作难度较低,同时具有较强的普适性,适合大多数作者使用。具体来说,可以按照如下形式写作:“XX(本文的研究视角、研究领域等)作为……(本文研究视角、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作用等),应……(本文研究主题的重要性,或者积极影响)。近年来,……事件(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负面事件)时有曝光,引发了学者们对……(本文的研究主题)的思考,XX(关于该研究主题的已有文献)考察了……(有关该研究主题的文献研究了哪些内容)。”(摘自《论文开篇第一段的五个写作模板》,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8月18日)
2024-09-11
这一逻辑说的是,寻找与研究问题中的对象具有相似特征的主体作为文献梳理的对象。因为当两个主体具备相似性特征时,对于其中一个主体成立的命题,那么对于另一主体也成立。因此,在使用这一逻辑去寻找文献梳理的维度时,需先证明所选择的另一主体,同研究问题中的主体对象具有相似性,不能是两个没有任何相似性的主体,否则从文献梳理到研究问题提出间的推导逻辑,很难建立起来。 例如《破碎的自我:“小镇做题家”的身份建构困境》(《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7期),该文是以“‘小镇做题家’的身份建构”作为研究问题,其是针对“小镇做题家”这一主体对象而言,但与之直接相关的研究甚少,因此可寻找与这一主体具备相似性特征的另一主体对象,去做文献梳理。在文中,作者先是界定了与“小镇做题家”具备相似身份特征的主体对象——“蚁族”“出身农村、流入城市的青年大学生群体”,而后又以后者为中心展开了文献梳理。(摘自《围绕研究问题进行文献综述的六种逻辑》,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