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0
在选择论文适用的理论时,可以从研究的主客体行为出发考虑。主客体行为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或单纯表达态度(中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明确研究的主客体及其行为,主客体可以结合论文研究的作用对象进行界定;其次,根据主动/被动/中立的立场,分析主客体行为的特征;最后根据主客体行为特征,选择合适的理论。 以《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高等教育经验——基于学生投入理论的质性研究》为例,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研究的是“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高等教育经验”。首先明确主客体及其行为,在该论文中,研究主体是“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研究客体是“高等教育”,主客体行为即“把入学机会转化成个人发展”;其次,从被动的立场,也即作者从“高等教育对学生作用”角度分析主客体行为特征,认为“学生投入是高等教育对学生发展产生作用的主要途径”;最后选择了学生投入理论。(摘自《论文写作“理论选择”的五个简单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3日)
2024-09-19
人们对访谈问题设计的最大误解,就是以为任何访谈都应只能是开放式问题。实际上,不是这样。访谈问题是封闭还是开放,取决于所需信息的类型。这里的信息类型,是指自己希望通过访谈了解哪一类信息,可分为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其中,定性信息包括个人感受、态度、经验、见解等,通常通过开放式问题获得。定量信息包括统计数据、频率、数量等,通常通过封闭式或半封闭式问题获得。访谈问题的设计应考虑到信息类型的深度和广度,灵活决定是否采用开放式问题。(摘自《研究问题转化为访谈问题的三个关键:以扎根理论范文为例》,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5月28日)
2024-09-18
在进行案例介绍前需要先交代案例是如何选取的、根据什么标准选取的,从而证明所选案例在本文研究中具有代表性,能够为解决本文问题提供借鉴。以《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及其对地方政府科技政策的影响——基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案例分析》为例,该文主要是选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地区为案例,研究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对这四个地区政府科技政策的影响,在具体介绍前,先是解释了选取这四个地区的理由,这四个地区在科技创新、城市发展、综合经济实力等均具有引领主导和辐射带动作用,是我国最具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一线城市,对一线城市政府科技政策的影响会更能反映国家科研经费管理的情况。因此,对案例选取依据的介绍,为该文四个地区的选取提供了依据。(摘自《案例研究论文的三个常见问题与高质量范文示例》,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2年8月8日)
2024-09-17
因研究类型不同,围绕“现状分析”改写期刊论文时,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现状+机制”“现状+原因”“现状+评价”等几种情形。其中,“现状+机制”和“现状+评价”多见于实证类的期刊论文,“现状+原因”多见于思辨类的期刊论文。比如博士论文《中国社会流动的特殊性:表现、成因及对策研究》。从题目上就能看出,这篇博士论文是按照三段论展开的。其中,这里的“表现”就是研究问题的现实表现,也即“现状”。这位作者所写的C刊论文,题目是《联根式流动:中国农村人口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的隐蔽性特征》。作者把博士论文中的“中国社会流动”这个大的现状,直接缩小到“农村人口流动”这个小的现状上,并从博士论文所介绍的“特殊性”的三个现状表现,即联根式流动、脱嵌式流动与发展式流动,选择“联根式流动”这一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中国农村人口“之所以在实现地域流动和职业流动的同时,难以实现身份流动”的具体原因。(摘自《从“博士论文”抽取“期刊论文”的五种方式与范文示例》,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2年8月6日)
2024-09-16
扎根理论概念化的过程分为两种:演绎性概念和归纳性概念,确定这两类概念的方法存在不同。演绎性概念由研究人员提出,例如根据已有文献的概念或理论来设计访谈提纲的主题,结合这些主题来确定概念。也就是说,演绎性概念并非源于访谈资料,而是源于研究人员在设计时的设想。归纳性概念直接源于访谈资料,研究人员通过阅读访谈资料,甄别参与者提出的话题并提出概念。归纳性概念反映了对参与者本人很重要的话题,可能与研究人员的设想有差异,因此十分有价值。确定归纳性概念的过程是让访谈资料“为自己说话”,它是质性访谈资料分析的核心,体现了扎根理论研究途径的原则。在扎根理论编码过程中,要让归纳性概念和演绎性概念的数量均衡。如果编码过程中只包含演绎性概念,这表明研究中缺失了参与者们自己提出的独特主题,这些主题能揭示研究人员事先未预料到的新过程、解释或行为类型。刚入门的质性研究人员通常会提出较多的演绎性概念,此时理应再度由访谈资料入手,从中识别更多的归纳性概念。(摘自《扎根理论“概念提炼”的两种方式及其编码方法》,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