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完题之后,建议大家再做一项工作,就是要回到学术文献的数据库,去对我们选题的题目再进行一个文献计量的最后校准。比如说去中国知网搜关于我们这个题目的一些文献的发表情况,近几年的发表趋势是怎么样的,在核心期刊里面每年发表的文献的数量是呈递增还是递减的。如果这个热点已经过去了,就属于学术热点的风潮已经过去了,可能这个选题就比较老了,视角上就会有差异。也可以从国家社科立项的数据库,看一下近几年关于我们选题的国家社科的立项情况大概是怎么样的,也可以做一个判断。当然通过这些数据库,对于已经收录的或者已经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诊断,来对我们自己的选题进行校准,看一下它是否还值得跟进。(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从选题到投稿: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过程与要点》专家:唐超)
“扎根理论”是指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即认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本质概念,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其主要特点不在于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因此,扎根理论被称为“定性革命”的先声。(摘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著者:林聚任,刘玉安,泥安儒,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6月第2版)
论文是最讲究逻辑的文体,好的文章各个部分都是紧扣主题的。题目是文章的第一导航,从题目到摘要到标题再到正文文字,其实都是围绕着研究主题来展开的,而这些就需要我们在思路设计环节好好地斟酌,对各章节的内容和段落的核心观点进行凝练,从而保证文章的结构性和层次性。(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从选题到投稿: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过程与要点》专家:唐超)
学者们在写作时必须组织材料,足够清楚地表达一个观点,以便让读者明白他们的推理并接受其结论。当他们觉得只有找到那一个正确的方法才能够做到这一点时,当他们觉得所写的每一篇论文都有一个预先设定的结构而他们必须找到这种结构时,他们就把这项工作复杂化了。另一方面,当他们觉得有许多种有效的方式可以表达一些东西,而他们的工作仅仅是选择其中的一种并加以贯彻,以便让读者了解他们所做的事情,那他们又把问题简单化了。(摘自《社会科学学术写作规范与技巧:如何撰写论文和著作(第二版)》,作者:[美]贝克尔(Becker,H.s),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我们在写作过程当中比较常犯的错误就是忽略思路设计,做完选题立马就急急忙忙地进入到论文正文部分的写作。在这个过程当中,经常有写着写着就跑题的情况发生,这其实跟作者没有做好思路设计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论文的写作顺序应该是先确定选题,然后进行思路设计,最后再进行正文写作。但很多作者往往容易忽略思路设计这一环节,因此导致文章的内容和题目脱节,存在文不对题的现象。实际上,在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中,作者需要反复推敲,用力最多的应该是思路设计。如果我们把思路设计好了,剩下的工作只是往里面填内容(数据、文字、图表等)就行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思路设计可以反映出全文的一个主题和线索。(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从选题到投稿: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过程与要点》专家: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