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一、回答得过分简化。在听到过于肤浅的回答(针对主要问题)或者太过强硬、简单或宽泛的概括时,访谈者就应当进行追问。二、提出了新鲜观点。如果被访者提出了某些新观点、意料之外的主题,或者与访谈者从其他访谈中得出的结论相对立的观点,就可以进行追问。三、发现有遗漏信息。如果某个事实、事件或解释看起来被有意忽略了,或者只是有所影射但并未展开,访谈者就需要对这些点进行追问。四、注意故事的出现。听到与研究问题似乎有关的故事时,访谈者需要确保自己完全理解故事的潜在主题和寓意,因为讲故事不仅是为了间接地传达某种信息,它也能提供一些非常生动的论述。(摘自《质性访谈追问的四种情形》,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4月1日)
2025-04-10
我们或许曾经为了想要了解某个新话题或新议题,而从事探索。如果这是个新议题,或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我们就是开创者。这类研究就称为探索性研究。研究者的目的是构想出较为精确的问题,以便未来研究能够据此寻求进一步的解答。 探索性研究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系列的第一个阶段。为了获得更为充分的信息以便第二阶段能够设计、执行更有系统、更详尽的研究,研究者可能需要开展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探究性研究很少会得到确定的答案,其成果通常不会直接发表,而是被研究者整合到后续更系统的研究中最终呈现。探究性研究很少会得到确定的答案。通常提出的是一些“是什么”的问题:“这项社会活动实际的状况是什么?”这类研究很难执行,因为几乎没有什么方针可供遵循。关于一个主题的所有层面都有可能是重要的,因此对研究的步骤都未做清楚的定义,而探究的方向也随时在改变。这对研究者来说是个挫折,他们会觉得漂浮不定或者是在“原地打转”。(摘自《研究的三种类型: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4月2日)
2025-04-09
聚敛式设计旨在聚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因为两种数据形式提供了不同的见解,数据的整合有助于从多种角度和多元的视角看待问题。简而言之,定量研究结果产生了一般性趋势和关系,而这常常需要定性研究的参与,定性研究提供了深入的个人视角。两种研究结果都有用,两种研究结果的强强联合不仅添加了数据,而且还要比某种单一研究范式所提供的结果能更全面地理解问题。这就是聚敛式设计背后的逻辑。因此,使用此设计方案的作用是,混合方法研究者可以提升多元视角,甚至是互相印证。(摘自《混合研究的两种设计方案》,作者:宋转坤,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4月3日)
2025-04-08
“大类问题的适用理论+论文问题的类别”是论证论文“理论基础”的适用性方法之一,这一写法,就是直接亮出特定理论的公认价值,借助理论价值的公认性,来说明该理论在论文中的适用性。比如,《大众身体活动促进策略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基于社会生态模型分析框架》(《体育与科学》2021年第6期)。作者要研究大众身体活动促进策略的国际经验,并借助社会生态模型去分析。为何借助这个理论模型?作者的解释是,“社会生态模型作为一种不断完善的理论模型,已经经过国际诸多研究的实证检验,被认为是系统分析身体活动影响因素的有效框架”。也就是,对“身体活动影响因素”来说,社会生态模型可以有效分析这类问题。这一点是公认的。而论文所研究的“大众身体活动促进策略”,其实是研究“大众身体活动这一特定行为的相关因素”。它从属于“身体活动影响因素”这一大类问题,因而“社会生态模型”对它具有适用性。(摘自《论文“理论基础”适用性的四种论证》,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4月4日)
2025-04-07
一,为研究项目草拟暂定题目。暂定题目是确定研究问题中一个主要的占位符(placeholder),也是整个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因此,在暂定题目上的决策是找到混合方法研究的研究问题的第一步。二,鉴别出凸显研究必要性的研究问题。接下来,重要的是写出一段话来陈述凸显研究必要性的研究问题或者研究话题。这不是一段好写的话,但这是一个所谓好研究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三,说明研究意图或者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当我们确定研究的暂定题目和鉴别出研究问题之后,就要说明研究的总体意图(或者目标)。这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研究者会在后续的研究设计方案的研究目标部分用到它。要说清楚研究意图的其中一种方式就要回答自己这个研究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本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摘自《混合方法研究提出研究问题的三个步骤》,作者:宋转坤,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