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7
扎根理论是人文社科领域经常使用的一种质性研究,其主要的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然而,很多研究者在使用该方法时会陷入一种困境,即不清楚如何更好进行概念整合。学者朱丽叶·M.科宾和安塞尔姆·L.施特劳斯在《质性研究的基础:形成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方法》中,提供了几种可用方法。(一)写作故事提纲。用非描述性的语言将“这里似乎发生了什么”写下来。这可能要两次、三次,甚至很多次才能够准确地将资料的思想表述出来,直到最终形成一个故事。(二)从描述性故事转向理论解释。整合意味着选择一个核心类属,然后围绕核心类属讲述这个故事,且使用来自研究的其他类属和概念。(三)整合图表的运用。对于理论整合,图表能够成为很有价值的工具,因为整合图表是抽象,但又是资料的视觉直观呈现。(四)通过备忘录进行回顾和整理。备忘录通常是根据类属来整理的。(《扎根理论研究“概念类属整合”的四个辅助方法》,作者:李月月,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21日)
2024-05-16
“概念史”就是概念研究。概念研究,必然牵涉对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需要围绕概念内涵外延做综述,并基于已有文献的概念界定,得出自己的观点。综述概念的内涵外延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概念是我们进行知识探索的起点,假如概念都不明确,那么就没法围绕该特定对象的其他深层次问题展开分析。也即,一个事物如果连“是什么”都不明确,那么,众人对它所作出的个人理解,就难以共同指向同一个事物,进而出现“张三以为自己说的是A,李四却认为张三说的不是A”等现象。前提性知识都缺乏共识的条件下,只能出现各说各话、鸡鸭同讲的混乱局面。从这个角度说,“概念史”这一问题类型,是“‘实然’进路”的具体化。因为这里的“概念”的内涵外延虽然尚不明确,但是那个有待命名界定的对象却是已经存在的,而且针对该对象,人们确实已经给出了各种自己的理解。而综述,其实就是综述古今中外各种已经存在的、有关该概念的理解。(摘自《文献综述的七种问题意识》,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21日)
2024-05-15
这个建议其实颇受争议,而且确实也要看具体的学科。但还是要说尽量不写可爱型的标题,而应通过整篇论文的实力来证明自己的智慧。在人文学科的论文标题中,使用引语、俏皮话、双关语或者暗示语等方式确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而且大多数编辑也不会因此而拒用某篇论文,但这些标题却让我们在数字搜索盛行的时代里有些步履维艰。如果我们的标题用了与研究主题并不完全相关的难懂的词汇,或者用了一些只有圈内人才懂的笑话,而且不把论文逐字逐句地读完就无法理解的话,那么就应该好好考虑一下是否要修改题目。(摘自《论文标题拟制的七个建议》,作者:李月月,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20日)
2024-05-14
跨学科研究需要基于每门相关学科的视野观察问题,继而需要评估每门学科对该问题的见解以揭示其利弊。见解是学科学者对特定问题所生成的学术认识,因而学者们生成的见解通常反映了其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视野,所以需要评估总体学科视野。在评估策略方面,有学者建议研究者质疑学科视野的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和意识形态等要素。具体到某个研究问题时,可按照“对该问题的认识或解释、根本假设、见解的利弊”等方面呈现对每个见解的评估。这个策略能容纳任何组合与任何数目的见解,并且可依次建表。该表可以扩充,并能划线将一组见解与别的见解区分开来。表格能使研究者跟踪进行每一步骤所生成的不断增加的信息量,并置每个重要信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异同。使用此方式评估见解需要仔细查阅学者的认识、解释或论点。评估见解可能还包括评估生成每个见解时做出的假说。这件事具有挑战性,因为学者通常不会明确提出假说。因此需要将学者的学科视野应用到具体问题上,以此可能发现学者的假说。(摘自《跨学科研究的学科视野与案例》,作者:张雯雯,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19日)
2024-05-13
已有研究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成立,意味着该观点在另外一些条件下可能不成立,那么便延伸出新的研究切入点。这里的“一定条件”,我们可以从观点所依托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方法等角度,思考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或方法是否存在暗含的假设(局限),导致已有研究观点条件性成立。(一)研究对象存在假设,导致已有观点条件性成立。(二)研究内容存在假设,导致已有观点条件性成立。(三)研究方法/视角存在假设,导致已有观点条件性成立。具体到论文写作,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维度去分析已有文献的观点,承认已有观点的价值和不足;同时,为了更委婉且犀利地呈现已有研究的不足,在文献批评时,写作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模仿写作。(摘自《文献综述的三种视角:来自C刊论文的启示》,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