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5
文献述评侧重于批判性分析,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观点等方面的局限性进行评估和分析。如《反讽对评论有用性的机制研究:以酒店在线评论为情境》这篇论文,在文献述评时,作者对“张继东”的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批评,即“张继东等(2022)将研究进一步聚焦于旅游领域,运用深度学习模型识别旅游和酒店评论,发现旅游评论中含有大量文字、图片和表情符号多模态反讽表达。然而仅从计算机领域挖掘反讽评论并不能验证使用反讽语言对评论有用性的完整效应,在线评论中反讽表达是否会产生不同的效用,如何产生作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仍不得而知”。 理论贡献侧重于建设性发展,提出新的理论见解、模型或对现有理论的扩展。它旨在通过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依旧以上述论文为例,在写理论贡献时,作者依然引用了“张继东”的文献,但更侧重于说明在这篇文献的基础上,论文做了哪些扩展,如“本研究继续沿用并拓展了张继东等(2022)在计算机领域对反讽评论的分类方法,探讨了不同语境下反讽评论的效用依然成立”。(摘自《文献述评与理论贡献的两个联系和三个区别》,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8日)
2024-09-24
什么样的老问题值得用新方法/新视角去继续研究呢?第一类则是历史性问题。随着现实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对问题阐释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需要作者使用更新的视角对传统资源进行阐释,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第二类则是历久弥新类问题。随着知识的不断发展、延伸,学者数量不断增加,文献数量也不断增多,某些老问题历久弥新,支撑该问题继续研究的相关数据资料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作者们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去分析之前的老问题,从而验证、丰富原有的结论。(摘自《论文选题创新的三个策略》,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2日)
2024-09-23
众所周知,思辨论文结论是开放的。从外观上看,此类论文的结论往往五花八门,没有固定结构。正因为它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结构,导致很多作者写到结论部分,写完“内容总结”便无话可说了,不知道怎样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升华。为此,我们可以在结论部分重申“研究价值”,升华理论高度。重申“研究价值”,就是对自己论文研究意义的再次强调。对研究价值或研究意义的反复强调,有助于读者理解论文的重要性,吸引其他人加入到相关领域的未来研究中,甚至激发新的研究方向或实践应用。当然,“重申研究价值”并不是空洞地重复说自己的论文多么好,而一般是从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出发,对比引出自己论文的研究价值。通过这样的操作,论文结论得以升华,研究价值得到反复确认。(摘自《论文结论“理论升华”的五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0日)
2024-09-22
不同的作者在撰写文献时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同一概念或事物,因此我们在文献检索时需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多尝试变换论文主题词的形式,比如使用主题词的同义或近义词进行检索,从而减少因遗漏关键词而错过的相关文献。如果不清楚主题词的同义或近义词包括哪些,可以借鉴已有研究的观点。如《国内二语语法能力研究(1981-2021)》这篇论文研究的是“语法能力”,在检索文献前,作者先引用文献说明“鉴于语法能力同语法意识、语法发展和语法习得密切相关(Loewen,2020;龚彦知等,2021)”,所以论文选择了语法能力、语法意识、语法发展和语法习得作为检索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摘自《文献检索的五种常用方式(找不到文献必读)》,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8月20日)
2024-09-21
在文献综述部分体现出跨学科意识,有助于展示对研究领域的全面了解,并且能够从多个角度来审视研究问题。在进行文献综述时,可以拓宽梳理视域,明确指出研究问题涉及到了哪些学科领域,并且最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些学科对于理解研究问题至关重要。在文献梳理时,可以引用不同学科领域的文献,以示对该主题或问题的多维度理解,对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进行比较,分析优势和局限性。在文献批评时,也可以通过分析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指出跨学科研究如何填补这些缺口。文献综述的跨学科意识有助于加深读者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也能够突出研究内容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贡献。(摘自《论文跨学科写作的六个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