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3
一、有趣易读。如果你不能吸引人们阅读报告,不管你的研究多出色,也无济于事。为了吸引读者,你的题目要既吸引人,又精确扼要。作者们经常使用中间带冒号的标题,先给出好记的部分,再在后面添一些解释,反之亦然。 二、丰富细致。好的质性报告应该是细致而丰富的。细致性意味着表达出潜在含义和细微区别;丰富性意味着在深入分析的同时,囊括重要主题的变化与差别。丰富性要求结合情境考察问题,不管你处理的是复杂性、对立观点、价值或主题之间的张力,还是互为因果的问题。丰富的报告通常包含了多个相关联的故事线。 三、全面可信。修改文稿以确保你的论述看上去是全面而可信的。全面意味着你追踪不同的提问线索,关注了可能的矛盾或未预期的发现,考察了其他观点;可信意味着你为每个主要结论都提供了可信的证据。为了展现全面性,在方法和设计部分描述一下你的访谈对象,他们代表的是什么群体、集团、立场或时期,以及你跟每个人谈了多长时间。(摘自《质性研究与写作的六个步骤》,作者:白玉盼,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13日)
2024-10-22
研究者应该以一种诚实、开放的方式进行研究。但是,有些时候让研究者完全向参与者公开和诚实是不可行的。完全公开诚实可能会导致研究无法真实发生,或者会使参与者以某种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方式行事。针对非法行为和敏感问题的研究就是明显的例子,在这些情况下研究者会觉得有必要对真实情况有所保留。甚至是在一些更为日常的研究领域,有时候一开始就完全公开研究和目的也会影响数据的收集和研究结果。比如,在许多心理学实验中,如果研究对象事先知道研究者要研究的内容,实验就无效了。据估计,有四分之三的心理学实验只告诉参与者某一方面的信息,而不让他们知道实验的真正目的。 如果有必要采取一些形式的欺骗,研究者就会面临道德两难的问题:从好的研究设计的角度出发,欺骗是必需的,但是从研究伦理的角度出发,这样的欺骗又是不好的。幸好,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有解决办法。在大多数专业机构公布出来的行为准则中都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研究者出于研究的目的而不得不采用的欺骗是可取的。在这些情况下研究者要:一、明白欺骗是违反伦理准则的;二、提供明确的正当性说明,表明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采用欺骗的。(摘自《社科研究的三个伦理问题》,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14日)
2024-10-21
可以使用“研究较少”+“研究不平衡导致的矛盾”这种形式增强说服力。 以《“破茧成蝶”:知恩图报塑造日常组织活动战略化》(《管理世界》2016年第9期)为例。作者研究的是知恩图报对日常组织活动战略化的影响。文献综述部分,作者先指出日常活动包含两种关系规则,即“组织规章制度的价值规则和遵从文化礼俗的人情法则”,之后作者指出已有研究大多关注第一种规则,而忽视了第二种规则,从而导致了在组织战略实践中,存在着两种规则之间的战略性冲突。 也就是说,作者虽然提到了“某某方面研究较少”,但这方面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与已有研究关注的另一方面存在着某种联系。借鉴这一写作思路,我们在文献综述评述已有研究较少时,可以尝试着寻找下自己研究的某一方面与已有研究关注的某些方面的联系,从而找出已有研究未关注这一方面及其存在的现实矛盾,引申出自己研究的现实必要性。(摘自《文献述评的五个写作模板》,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14日)
2024-10-20
评价“研究对象”,就是顺着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观点,对研究对象的地位、作用、复杂性的分析,将研究对象及其结论观点置于更广阔的理论背景中进行考量,体现一定程度的理论升华。 以《詹姆逊与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基于文化政治学与精神分析学》(《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6期)为例。这篇论文是比较詹姆逊、齐泽克两人的意识形态理论。作者先点评了詹姆逊与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不足之处,“只是副本的批判,而不是原本的批判。……层面的批判远不足于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都没有深刻剖析……,没有揭示……,丢掉了……的精髓”。而后指出,“凯尔塞·伍德对于齐泽克的评价也适用于詹姆逊”,即“贡献在于为我们解析时代病症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分析手法,但无法像马克思那样指明变革世界的路径”。通过引用另一位学者的评价,一方面体现出自己“评价”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超越论文本身所研究的詹姆逊、齐泽克,而上升到对马克思贡献的评价,并在肯定马克思具有更大价值的基础上,也间接回应了詹姆逊、齐泽克两人贡献的有限性。(摘自《论文结论“理论升华”的五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0日)
2024-10-19
学位论文的摘要写作可以采用以下写作模板,即“现实背景+主题重要性+研究目的及总体思路+具体章节内容及各章结果+创新之处+政策建议”。这一写法,突出对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或各章内容及各章发现)的阐发。对研究思路的详细阐述,可以体现学位论文论证过程的严密性、研究思路的合理性。对研究结果的详细阐述,则可以体现论文观点的创新价值。这一写法,对研究背景、政策建议等要素不刻意强调。原因可能在于相关背景众所周知,但相关问题痼疾难返,所以淡化研究背景和政策建议,而把摘要的写作重点放在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上。(摘自《论文摘要写作的八个模板》,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