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4
以“依据”为基础指的是,从理由或依据来推理出主张,该主张在那样的论证中被认为一定正确;以“证据”为基础指的是,主张建立在以证据为基础的推理上,在这一类论证中,该主张被认为是可能正确的。总之,区分证据还是依据的简单理解是,有官方数据/调查数据支撑的为证据,而依据逻辑推理得出观点的多为依据。如果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主张的合理,即便绝非确定无疑,也可以使大多数人信服。 研究者更认可以证据为基础的论证。因为不论一般规律看上去多么貌似有理,它们都有太多例外、限制条件和局限性。所以即使你认为自己逻辑推理无懈可击,但也一定要用尽可能强大的证据来支持你的主张。论证时可以加入一条依据来确定一个推理,但是也要用证据作为推理的基础。(摘自《合理论证的五个策略》,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3日)
2024-10-03
梳理研究问题的发展趋势,也即可以将“研究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及趋势”作为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这种情况下,作者可以考虑随着时间或空间的演进,研究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因素引起了研究问题的变化以及研究问题有哪些发展趋势等等,将相关文献观点梳理出来,从而证明该问题的研究迫切性。 比如《非正规经济的正规化:广州城市摊贩空间治理模式与效应》这篇论文,作者研究的是“非正规经济的正规化”,直接以“非正规经济的正规化”搜集到的文献较少(考虑到作者的发文日期),需要扩大文献的检索范围。因此,作者按照“非正规经济的发展变化过程”展开梳理了文献,比如第二段作者先提到已有研究对非正规经济变化的预测观点;之后,又交代了非正规经济的实际变化;最后,交代了非正规经济的未来趋势,从而过渡到本文的研究问题上。(摘自《文献综述“相关性”的四个提升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3日)
2024-10-02
类比思维是一种将某个领域的概念、原则或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中,以促进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发现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相似性,从而利用已知的信息来解释未知的领域。在文献梳理中运用类比思维的体现则更多指的是,围绕研究问题的关键点,可以思考其他学科领域内相同问题是如何研究的,已有观点是什么,而后思考其他学科领域的的已有理论观点是否可以为本学科领域的研究问题服务。 例如《导游职业污名的形成机制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旅游学刊》2022年第4期)。该文的文献梳理整体上分成了“职业污名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职业污名的形成机理”“导游职业形象与导游职业污名”三部分。该文首先在前人对“职业污名”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作者呈现了“个人污名”和不同职业如“城管”“高声望职业(医生、大学教授等)”等职业的污名形成机制。此处之所以从普遍意义角度和不同职业角度来梳理文献,就是一种类比思维的体现。(摘自《文献综述的四种思维逻辑》,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8日)
2024-10-01
这里的提问层次,有两层含义。一是从一般性提问开始,逐渐过渡到更具体的问题,体现递进逻辑。这有助于建立访谈的节奏,并使参与者更容易地进入话题。二是采用不同于递进逻辑的其他结构化思维,像平行结构、比较结构等。此外,由于访谈提问是分层的,这些层次化的问题虽然可能彼此相关,但也存在一些“缝隙”。在实际回答上述问题时,受访者可能会做出一些“超纲”的回答。因此,需要预判各种潜在的回答或反应,并准备相应的追问,以便深入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摘自《研究问题转化为访谈问题的三个关键:以扎根理论范文为例》,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9日)
2024-09-30
论文创新,关键是观点创新。要实现观点创新,我们就要学会质疑,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只有我们具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懂得质疑别人,才能得出新的观点。但质疑不是凭空想象,具体可分为两种方法:第一,通过多种研究进行对比,比如横向、纵向对比,将某一个问题以历史溯源的方式展示出来,形成对这一领域的质疑。第二,从概念、逻辑以及现在掌握的常识角度对某些人提出质疑。这就需要作者能够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从大众习以为常的“正常问题”出发,表达质疑,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即如果我们能从反常识、反传统等方向出发,提出研究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就可以实现继承式创新。(摘自《论文选题创新的三个策略》,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