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8
“理论”与“实践”总会存在一定的鸿沟,论文写作也不例外。“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有两类情形。一是,论文得出的理论滞后于实践,需要根据不断发展的实践进行理论更新。如《何为引领青年?——基于政策文本的扎根理论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9期),提到“面对时代发展与环境变化,引领青年的内涵可能会动态调整,但基本逻辑线索组成的模型框架不会出现大的变动。……。因此,“何为引领青年”的研究远不会终结,相反会随着经验材料的增多,随着引领青年实践的深入而变得更加丰富,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是,论文局限于探索性研究而缺少验证性研究。它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论文得出的理论性结论,没有回到现实实践进行检验。另一种是,论文得出的理论观点还没做定量的信效度检验。(摘自《实证论文“研究局限”自我批评的七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18日)
2024-10-27
章节之下“段落”是论文写作的底层单位。借助“主题内容裂变式”写法,可以实现论文段落的纵深扩充和饱满充实。 “裂变”是指,一个对象分解成两个或更多较小对象的过程。将“裂变”迁移到论文写作领域,就是把主题内容分解成两个及更多主题内容。“主题内容裂变式”强调内容的细化和聚焦,需要诉诸论文作者自己的“逻辑”。它从一个中心主题出发,通过逻辑思维,探索与之相关的多个子主题。通过多角度的探讨,呈现中心主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实现论文段落的纵深扩充。其典型结构是,一级向二级主题过渡+二级主题界定+主题维度依据+具体维度概述+具体维度分析。其中,“具体维度分析”可以是原因分析、总体影响与个体影响、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等。摘自《论文段落“有深度”的五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8日)
2024-10-26
一、“看”选题:主题明确、问题清晰、方法/视角合理。可以先从选题三要素的角度来看该选题的研究主题是否明确、研究问题是否清晰、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是否合理,若选择的范文符合这些要求,便可以模仿标题的结构形式来初步确定自己的选题。 二、“看”结构框架:总结基本结构思路。论文的结构框架代表着论文的谋篇布局,其最直接的体现则是论文每一部分的大标题。通过判断大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便可以得知该篇范文是如何对论文展开分析论证的,且能够看出范文分析的充分性和完整性。 三、“看”各部分形式规范:提取基本要素,提炼基本思路。研究范文各个部分的规范要素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可以避免自己走较多弯路。实际上,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字、前言、引文、结论等均可以加以研究,总结其基本的逻辑构成。 四、“看”观点论证思路:感受范文论证逻辑性、充分性和学理性。作者们需要深入到范文的论证过程中来研究观点论证的逻辑性、充分性和学理性。(摘自《论文仿写的四个实用技巧》,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10日)
2024-10-25
1.互联网上的信息没有质量控制。与标准的学术出版物不同,互联网上很少有严格的检查过程,或者根本就没有。这些信息可能质量较差,没有文献资料的证明,可能存在极强的偏见,也可能完全就是虚构的,或者纯粹就是欺骗性的。 2.很多极好的资料和某些对社会研究而言最为重要的原始材料(研究论文和数据),在互联网上是找不到的(例如,社会档案、GSS数据档以及最新的期刊文章)。 3.在互联网上寻找资料是比较困难而且耗时的。要找到特定的原始资料并不是那么容易。 4.互联网的资料可能很“不稳定”,而且也很难用文献证明。网页与图书馆中的期刊文章是不同的,图书馆中的期刊文章存放在书架或缩影胶片上,这些信息可以保存很多年而且任何人都可以看,而网页则会很快被删除掉。同时,互联网上的信息很容易被复制、修改、甚至歪曲,从而产生新的复本。(摘自《网络文献的优点与缺点》,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11日)
2024-10-24
定性研究的指导策略是“去简就繁”,通过将所研究的现象放回到具体的现实情境、时空背景、社会互动中去观察研究、理解诠释,达到真正认识某一特定社会现象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将原本“(相对)简单”的现象变为“(相对)复杂”的现象。定性研究中,无论是对现象背景、行为情境的注重,还是对现象各方面了解的深度追求,都是在充实与其所研究现象相关联的现象。基于此,定性研究者才更加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了其所研究的现象。 相对而言,定量研究的指导策略则是“化繁为简”,即尽可能将原本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通过必要的“简化”,最终转变成为几个关键的变量,并以此来开展研究。无论是描述或解释不同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还是集中探讨某些核心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始终都是围绕着这些经过简化的变量进行。(摘自《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四个区别》,作者:亓钊,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