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2
文献综述的“效果”,可分为强化了“研究意义”、强化了“研究思路”等两种情形。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侧重强化“研究意义”,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侧重强化“研究思路”。具体来说,“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分别对应“为何”和“如何”。其中,“为何”是指“论文为什么研究某个问题”。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要想强化研究意义,就要解释研究某个问题很重要、很有意义。而为了解释某个问题很重要,它就要强调“为何”,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很有必要研究。“如何”指的是“如何展开论文的写作”。对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来说,为了得出研究思路,它往往需要在综述中强调学界的已有共识以及共性不足,最后得出自己将如何从这些不足出发,去展开自己的写作。(摘自《引言与正文两次文献综述的四个区别》,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9日)
2024-11-01
研究者根据三件事情决定最佳样本数:第一,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第二,总体的变异性或多样性;第三,资料分析时,同时检验的不同变量个数。在其他的因素不变时,如果总体变异性较大或异质性较高,或者想要在资料分析时同时检验很多个变量,则需要较大的样本。当可以接受较低的精确性或总体的同质性较高或是一次只检验几个变量时,小一点的样本就够了。子群体资料的分析也会影响到研究者对样本大小的决定。如果研究者想要分析总体中的子群体,他需要比较大的群体。一个经验法则是对每个要进行分析的子群体最好大约都要有50个个案。因此,如果我想要分析某个团体,而它只占总体的10%,那么我应该要有10*50,即500个个案的样本,以确保有足够的个案进行子群体的分析。(摘自《概率抽样的样本规模确定方法》,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4日)
2024-10-31
论文的理论框架是体现跨学科意识的重要部分。这要求学者们能够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这需要先思考你的研究问题与哪些学科领域最为相关,并思考这些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后要从不同学科中体现出与你的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将这些关键概念整合到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中,并思考如何将不同学科的概念和理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框架。最后需要解释各个理论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支持你的研究问题。(摘自《论文跨学科写作的六个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8月28日)
2024-10-30
“写作立场抑扬式”写法具体是指,论文有意识地在具体段落中调整自己的写作立场,通过对特定内容进行肯定(扬)或否定(抑),或者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以此增强论文论证的深度和复杂性,实现论文段落的纵深扩充。一方面,“立场抑扬”需要提供支持或反驳论点的对应论据,从而使论证更加全面,强化论文的批判深度;另一方面,“立场抑扬”丰富了论文内容层次,通过变换写作立场,论文的阐述不再是单一的线性推进,而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推进。这一写法的典型结构是,拟评价的内容+内容价值+内容争议+本文论点。(摘自《论文段落“有深度”的五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8日)
2024-10-29
负面性反问,就是聚焦特定现象的“负面”,也就是围绕不好的方面进行反问。我们所说的研究问题,都是指那些悬而未解、有待继续回答的问题。而“负面”,恰恰因为其“不好”,而具备了对其进行反问、求解的前提条件。比如,《真理为何不平等》一文,就是使用了“负面”反问来提出问题。具体来说,学术研究的目的是获得真理,每一个真理似乎都应当拥有平等的被研究、被发现的“待遇”。但是,从认知的角度看,有些真理非常琐屑无聊,完全不值得花时间去研究。“真理”之间存在不平等,这是一个“负面”现象。据此,我们就可以反问:真理为何是不平等的?(摘自《核心期刊常见的八种“反问式”选题》,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