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1
因为民族情感带有本民族独特的发展特征,所以在进行国外期刊论文选题时,我们可以考虑体现“民族情感”,通过“民族情感”体现国内知识向国外的溢出。“民族情感”除了在国家间的民族中使用,也可以在一国内部的民族中使用。比如,Home-in-language: examining Tibetan migrants’ narratives of homeplace amid China’s urbanization一文,研究的是西藏移民对家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城市化的移民过程中重塑家的意义。中国有句话叫“安土重迁”,说的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但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西藏当地的原住民也面临搬迁移民的问题。一旦搬迁,就会触动藏族人民的民族情感。对外国读者来说,西藏以及当地的原住民是神秘的。藏族人民易地搬迁,更是一个体现该民族情感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课题。通过探讨西藏移民对家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移民中重塑家的意义,体现藏族人民地方特色的国内知识得以向国外溢出。(摘自《国外期刊论文选题的五个建议:基于8本SSCI期刊的选题分析》,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5日)
2024-10-10
梳理不同学科/理论下研究问题的权威观点,需要作者判断研究问题涉及哪些理论或学科。此时,可以从研究主题的定义出发,查找概念定义是否涉及不同的理论或不同的学科,之后筛选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观点。 比如《“中等收入陷阱”存在吗?——基于统一增长理论与转移概率矩阵的考察》这篇论文,研究是否存在“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在文献综述部分,作者首先梳理了“中等收入陷阱”的不同概念内涵;之后指出不同概念内涵的出现,源于不同的理论;接着,作者梳理了不同理论下的相关观点;也就是说这些理论虽然与“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定义相关,但并未证明“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那么表示这些文献存在不足,从而推导出本文的研究问题。(摘自《文献综述“相关性”的四个提升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3日)
2024-10-09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将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表达意义。在论文标题结论表述中运用隐喻,能够通过简练的几个字,来帮助读者或者审稿编辑通过已知的概念,来理解抽象或者不熟悉的概念,简化和解释复杂性,从而增强读者的理解,传达结果的深刻性。 例如《“狮兔赛跑”?动物品牌标识类型的消费者偏好研究——来自眼动和实验的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23年第6期)。该标题中的结论则以“狮兔赛跑”的隐喻来呈现。论文研究的是动物品牌标识的消费者偏好,而“狮兔”恰好代表了不同类型的动物,前者是能力型动物,而后者则是温暖型动物。因此,作者在研究结论的表述中,用“狮子”隐喻的是独立型自我的消费者以及个体主义国家;用“兔子”隐喻的是互依型自我的消费者以及集体主义国家。“狮兔赛跑”的隐喻,既精炼地表达了观点,也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日常隐喻来阐述深刻观点。(摘自《论文标题引人入胜的五个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5日)
2024-10-08
很多研究者把扎根理论看做了一个机械的技术处理过程,一定程度上存在了公式化的处理方式。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得编码陷入简单机械的循环,最后呈现出的数据结构看似工整,但由于缺少理论构造,从而脱离实际问题。实际上,扎根理论是一个解释因果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逻辑上的归纳分类。在这一因果解释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过程和问题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与数据需要持续进行积极互动。研究者在很多环节需要做出关键理解与判断,这实际上是研究者理论敏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因此,扎根理论是创造性的工作,而非机械性的工作。(摘自《扎根理论写作的常见问题与正面案例》,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6日)
2024-10-07
与选题中只有一个主题相比,存在多个要素或变量时,最容易让人困惑,到底哪个是研究主题,或者从哪个要素/变量开始梳理。实际上梳理文献时可以分别以这些要素/变量为小主题展开,但同时也应该注意不能仅是单独梳理各个要素/变量相关的文献,而应是梳理与其他要素/变量结合起来研究的那些文献,这样才与选题密切相关。 比如,《农村图书馆如何服务于乡村振兴?——对乡村振兴相关法律与政策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图书馆论坛》2022年第10期),该论文中存在“农村图书馆”“乡村振兴”两个要素/变量。作者在文献梳理时,除了可以侧重“农村图书馆”方面的文献,也需要将“农村图书馆”与“乡村振兴”结合的文献梳理清楚,即“农村图书馆”相关的文献要往“乡村振兴”靠拢,而“乡村振兴”的文献也要以“农村图书馆”为前提。(摘自《文献综述三步法:提出研究问题的递进逻辑》,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