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8
很多研究者把扎根理论看做了一个机械的技术处理过程,一定程度上存在了公式化的处理方式。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得编码陷入简单机械的循环,最后呈现出的数据结构看似工整,但由于缺少理论构造,从而脱离实际问题。实际上,扎根理论是一个解释因果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逻辑上的归纳分类。在这一因果解释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过程和问题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与数据需要持续进行积极互动。研究者在很多环节需要做出关键理解与判断,这实际上是研究者理论敏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因此,扎根理论是创造性的工作,而非机械性的工作。(摘自《扎根理论写作的常见问题与正面案例》,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6日)
2024-10-07
与选题中只有一个主题相比,存在多个要素或变量时,最容易让人困惑,到底哪个是研究主题,或者从哪个要素/变量开始梳理。实际上梳理文献时可以分别以这些要素/变量为小主题展开,但同时也应该注意不能仅是单独梳理各个要素/变量相关的文献,而应是梳理与其他要素/变量结合起来研究的那些文献,这样才与选题密切相关。 比如,《农村图书馆如何服务于乡村振兴?——对乡村振兴相关法律与政策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图书馆论坛》2022年第10期),该论文中存在“农村图书馆”“乡村振兴”两个要素/变量。作者在文献梳理时,除了可以侧重“农村图书馆”方面的文献,也需要将“农村图书馆”与“乡村振兴”结合的文献梳理清楚,即“农村图书馆”相关的文献要往“乡村振兴”靠拢,而“乡村振兴”的文献也要以“农村图书馆”为前提。(摘自《文献综述三步法:提出研究问题的递进逻辑》,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0日)
2024-10-06
概括论证注重的不是比较和对比,而是语境。在一个基于概括法的论证里,你可以通过合理的样本推断出同样的结果也可能发生在更广的范围内。但这里需要避免一个误区,即做毫无根据的概括。要慎重选择原始样本,并且要确保有充足的证据支撑论点。要想确保论证的前提的可靠性,就需要可靠的证据。文章内容从“一般“到“具体“是很常见的,这里针对如何构建概括给了一些结构性建议。假设你要论述的主题是“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第一步是用概括开篇,即“尽管全球化已不是新的历史现象,但在过去的2年间,它的当代形式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除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交流与资本交易,知识的交流更加重要。大学作为教育中心和知识发源地,不仅已深受其影响,反过来也对知识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影响”。第二步是为论点补充证据,在文中通过举例展开讨论——接下来便是分析概述。第三点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构建你的分析主体。(摘自《归纳推理的两种基本形式》,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9日)
2024-10-05
(一)引用的文献存在联系。文献述评和理论贡献在论文中是互补的,文献述评是对现有研究的回应,而理论贡献则是对这些回应的进一步发展,两者共同构成了论文的学术框架。因此在结尾写作理论贡献时,不可避免地会引用前文文献综述中出现过的文献。(二)评价的角度存在联系。在论文中,文献述评和理论贡献需要在逻辑上保持连贯。通过文献述评,研究者能够识别研究领域中的空白、争议和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理论贡献的潜在起点。因此文献述评中提出的问题和批评与理论贡献中提出的新理论或模型相呼应。(摘自《文献述评与理论贡献的两个联系和三个区别》,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8日)
2024-10-04
以“依据”为基础指的是,从理由或依据来推理出主张,该主张在那样的论证中被认为一定正确;以“证据”为基础指的是,主张建立在以证据为基础的推理上,在这一类论证中,该主张被认为是可能正确的。总之,区分证据还是依据的简单理解是,有官方数据/调查数据支撑的为证据,而依据逻辑推理得出观点的多为依据。如果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主张的合理,即便绝非确定无疑,也可以使大多数人信服。 研究者更认可以证据为基础的论证。因为不论一般规律看上去多么貌似有理,它们都有太多例外、限制条件和局限性。所以即使你认为自己逻辑推理无懈可击,但也一定要用尽可能强大的证据来支持你的主张。论证时可以加入一条依据来确定一个推理,但是也要用证据作为推理的基础。(摘自《合理论证的五个策略》,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