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0
梳理不同学科/理论下研究问题的权威观点,需要作者判断研究问题涉及哪些理论或学科。此时,可以从研究主题的定义出发,查找概念定义是否涉及不同的理论或不同的学科,之后筛选出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观点。 比如《“中等收入陷阱”存在吗?——基于统一增长理论与转移概率矩阵的考察》这篇论文,研究是否存在“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在文献综述部分,作者首先梳理了“中等收入陷阱”的不同概念内涵;之后指出不同概念内涵的出现,源于不同的理论;接着,作者梳理了不同理论下的相关观点;也就是说这些理论虽然与“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定义相关,但并未证明“中等收入陷阱”的存在,那么表示这些文献存在不足,从而推导出本文的研究问题。(摘自《文献综述“相关性”的四个提升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3日)
2024-10-09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将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表达意义。在论文标题结论表述中运用隐喻,能够通过简练的几个字,来帮助读者或者审稿编辑通过已知的概念,来理解抽象或者不熟悉的概念,简化和解释复杂性,从而增强读者的理解,传达结果的深刻性。 例如《“狮兔赛跑”?动物品牌标识类型的消费者偏好研究——来自眼动和实验的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23年第6期)。该标题中的结论则以“狮兔赛跑”的隐喻来呈现。论文研究的是动物品牌标识的消费者偏好,而“狮兔”恰好代表了不同类型的动物,前者是能力型动物,而后者则是温暖型动物。因此,作者在研究结论的表述中,用“狮子”隐喻的是独立型自我的消费者以及个体主义国家;用“兔子”隐喻的是互依型自我的消费者以及集体主义国家。“狮兔赛跑”的隐喻,既精炼地表达了观点,也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日常隐喻来阐述深刻观点。(摘自《论文标题引人入胜的五个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5日)
2024-10-08
很多研究者把扎根理论看做了一个机械的技术处理过程,一定程度上存在了公式化的处理方式。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得编码陷入简单机械的循环,最后呈现出的数据结构看似工整,但由于缺少理论构造,从而脱离实际问题。实际上,扎根理论是一个解释因果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逻辑上的归纳分类。在这一因果解释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过程和问题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与数据需要持续进行积极互动。研究者在很多环节需要做出关键理解与判断,这实际上是研究者理论敏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因此,扎根理论是创造性的工作,而非机械性的工作。(摘自《扎根理论写作的常见问题与正面案例》,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6日)
2024-10-07
与选题中只有一个主题相比,存在多个要素或变量时,最容易让人困惑,到底哪个是研究主题,或者从哪个要素/变量开始梳理。实际上梳理文献时可以分别以这些要素/变量为小主题展开,但同时也应该注意不能仅是单独梳理各个要素/变量相关的文献,而应是梳理与其他要素/变量结合起来研究的那些文献,这样才与选题密切相关。 比如,《农村图书馆如何服务于乡村振兴?——对乡村振兴相关法律与政策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图书馆论坛》2022年第10期),该论文中存在“农村图书馆”“乡村振兴”两个要素/变量。作者在文献梳理时,除了可以侧重“农村图书馆”方面的文献,也需要将“农村图书馆”与“乡村振兴”结合的文献梳理清楚,即“农村图书馆”相关的文献要往“乡村振兴”靠拢,而“乡村振兴”的文献也要以“农村图书馆”为前提。(摘自《文献综述三步法:提出研究问题的递进逻辑》,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0日)
2024-10-06
概括论证注重的不是比较和对比,而是语境。在一个基于概括法的论证里,你可以通过合理的样本推断出同样的结果也可能发生在更广的范围内。但这里需要避免一个误区,即做毫无根据的概括。要慎重选择原始样本,并且要确保有充足的证据支撑论点。要想确保论证的前提的可靠性,就需要可靠的证据。文章内容从“一般“到“具体“是很常见的,这里针对如何构建概括给了一些结构性建议。假设你要论述的主题是“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第一步是用概括开篇,即“尽管全球化已不是新的历史现象,但在过去的2年间,它的当代形式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除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交流与资本交易,知识的交流更加重要。大学作为教育中心和知识发源地,不仅已深受其影响,反过来也对知识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影响”。第二步是为论点补充证据,在文中通过举例展开讨论——接下来便是分析概述。第三点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构建你的分析主体。(摘自《归纳推理的两种基本形式》,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