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
创新性对于期刊论文来说非常重要。如何从观点争议的研究中实现论文的创新值得我们关注。针对存有争议的观点或思想,如果一位学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可能会有另外一位学者对其进行反驳。那么,谁的观点才是正确的?或者,是否双方观点都具有相对的正确性?都是正确的?亦或都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我们对此进行“新”的阐释。 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作者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能单纯地说哪位学者的研究结论就一定是正确的吗?结论合不合理,得看是在条件下说的。但也正因为真理具有相对性,所有才容易存在对立观点,这也就为我们进一步澄清上述矛盾,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学者们具体问题上存在分歧的点,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以对立观点为研究问题,并作出自己的新阐释,就是我们论文的创新之处。(摘自《论文选题创新的三个策略》,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2日)
2024-10-14
写论文,往往少不了文献综述。一些作者已经注意到,有些论文不仅前言部分有文献综述,到了正文部分还有专门的文献综述。这两部分的文献综述到底有何区别?从篇幅上看,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往往比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短。这当然是二者的一大区别,但还不是本质区别。可通过了解综述的写作目的,来区分前言文献综述和正文文献综述的本质区别。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往往侧重提出论文的研究问题,即围绕既定主题梳理已有文献,并针对上述文献存在的不足做文献批评,最后基于文献批评,推导出自己要研究什么问题。相比之下,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虽然也要梳理文献,呈现以往学者的研究现状,但它梳理文献的目的,并不仅仅为了明确“论文到底研究什么问题”,有时也是为了“求解问题”。即正文部分文献综述本身,就已经在尝试回答论文的研究问题了。(摘自《引言与正文两次文献综述的四个区别》,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9日)
2024-10-13
利用理论提出假说,是一种常见的将理论融入论文内容的方式。比如《谁从影子教育中获益——基于选择假说和理性选择理论》,这篇论文研究的是影子教育获益的个体特征,作者基于选择假说提出了“基于正向选择假说,本文推测:最有可能参加影子教育的学生群体从影子教育中获益最多”“基于负向选择假说,本文推测:参加影响教育可能性小的学生群体从影子教育中获益最多”两条正反假设;以及基于理性选择理论,提出了“参加影子教育机会处于中间水平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学生群体从影子教育中获益更多”这一假设。 在论证假设的过程中,作者首先介绍了理论的基本观点“个体基于预期的经济收益决定是否追求高等教育”;之后论证该观点对影子教育获益研究的适用性,即“是否参与影子教育与是否参与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最后作者提出推测“期望从影子教育中获益最多的学生最有可能参加影子教育”。(摘自《提升论文“理论性”的五个实用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09日)
2024-10-12
“积极理解”是指从积极的角度,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所指向的具体现象等进行解读。这是思辨论文结论理论升华的重要方式。一般来说,特定的研究内容、研究问题被纳入到论文写作范畴,往往是因为它们存在一些有待回应的问题或困境,需要广大作者深入研究。也就是,从一开始,它们在论文中就往往被定性为“负面”。这种情况下,如果到了论文结论部分,又对它们作出“积极理解”,就相当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从而提升了理论层面的深度和广度。(摘自《论文结论“理论升华”的五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10日)
2024-10-11
因为民族情感带有本民族独特的发展特征,所以在进行国外期刊论文选题时,我们可以考虑体现“民族情感”,通过“民族情感”体现国内知识向国外的溢出。“民族情感”除了在国家间的民族中使用,也可以在一国内部的民族中使用。比如,Home-in-language: examining Tibetan migrants’ narratives of homeplace amid China’s urbanization一文,研究的是西藏移民对家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城市化的移民过程中重塑家的意义。中国有句话叫“安土重迁”,说的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但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西藏当地的原住民也面临搬迁移民的问题。一旦搬迁,就会触动藏族人民的民族情感。对外国读者来说,西藏以及当地的原住民是神秘的。藏族人民易地搬迁,更是一个体现该民族情感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课题。通过探讨西藏移民对家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移民中重塑家的意义,体现藏族人民地方特色的国内知识得以向国外溢出。(摘自《国外期刊论文选题的五个建议:基于8本SSCI期刊的选题分析》,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