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写作立场抑扬式”写法具体是指,论文有意识地在具体段落中调整自己的写作立场,通过对特定内容进行肯定(扬)或否定(抑),或者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以此增强论文论证的深度和复杂性,实现论文段落的纵深扩充。一方面,“立场抑扬”需要提供支持或反驳论点的对应论据,从而使论证更加全面,强化论文的批判深度;另一方面,“立场抑扬”丰富了论文内容层次,通过变换写作立场,论文的阐述不再是单一的线性推进,而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推进。这一写法的典型结构是,拟评价的内容+内容价值+内容争议+本文论点。(摘自《论文段落“有深度”的五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8日)
2024-10-29
负面性反问,就是聚焦特定现象的“负面”,也就是围绕不好的方面进行反问。我们所说的研究问题,都是指那些悬而未解、有待继续回答的问题。而“负面”,恰恰因为其“不好”,而具备了对其进行反问、求解的前提条件。比如,《真理为何不平等》一文,就是使用了“负面”反问来提出问题。具体来说,学术研究的目的是获得真理,每一个真理似乎都应当拥有平等的被研究、被发现的“待遇”。但是,从认知的角度看,有些真理非常琐屑无聊,完全不值得花时间去研究。“真理”之间存在不平等,这是一个“负面”现象。据此,我们就可以反问:真理为何是不平等的?(摘自《核心期刊常见的八种“反问式”选题》,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30日)
2024-10-28
“理论”与“实践”总会存在一定的鸿沟,论文写作也不例外。“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有两类情形。一是,论文得出的理论滞后于实践,需要根据不断发展的实践进行理论更新。如《何为引领青年?——基于政策文本的扎根理论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9期),提到“面对时代发展与环境变化,引领青年的内涵可能会动态调整,但基本逻辑线索组成的模型框架不会出现大的变动。……。因此,“何为引领青年”的研究远不会终结,相反会随着经验材料的增多,随着引领青年实践的深入而变得更加丰富,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是,论文局限于探索性研究而缺少验证性研究。它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论文得出的理论性结论,没有回到现实实践进行检验。另一种是,论文得出的理论观点还没做定量的信效度检验。(摘自《实证论文“研究局限”自我批评的七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18日)
2024-10-27
章节之下“段落”是论文写作的底层单位。借助“主题内容裂变式”写法,可以实现论文段落的纵深扩充和饱满充实。 “裂变”是指,一个对象分解成两个或更多较小对象的过程。将“裂变”迁移到论文写作领域,就是把主题内容分解成两个及更多主题内容。“主题内容裂变式”强调内容的细化和聚焦,需要诉诸论文作者自己的“逻辑”。它从一个中心主题出发,通过逻辑思维,探索与之相关的多个子主题。通过多角度的探讨,呈现中心主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实现论文段落的纵深扩充。其典型结构是,一级向二级主题过渡+二级主题界定+主题维度依据+具体维度概述+具体维度分析。其中,“具体维度分析”可以是原因分析、总体影响与个体影响、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等。摘自《论文段落“有深度”的五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8日)
2024-10-26
一、“看”选题:主题明确、问题清晰、方法/视角合理。可以先从选题三要素的角度来看该选题的研究主题是否明确、研究问题是否清晰、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是否合理,若选择的范文符合这些要求,便可以模仿标题的结构形式来初步确定自己的选题。 二、“看”结构框架:总结基本结构思路。论文的结构框架代表着论文的谋篇布局,其最直接的体现则是论文每一部分的大标题。通过判断大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便可以得知该篇范文是如何对论文展开分析论证的,且能够看出范文分析的充分性和完整性。 三、“看”各部分形式规范:提取基本要素,提炼基本思路。研究范文各个部分的规范要素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可以避免自己走较多弯路。实际上,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字、前言、引文、结论等均可以加以研究,总结其基本的逻辑构成。 四、“看”观点论证思路:感受范文论证逻辑性、充分性和学理性。作者们需要深入到范文的论证过程中来研究观点论证的逻辑性、充分性和学理性。(摘自《论文仿写的四个实用技巧》,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