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1
在我们眼中,即使一个错误的理论也比一个无法知道对错的理论要好。对于理论的可证伪性的强调促使读者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研究的不确定性:谨慎对待理论并防止将其教条化。如果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来质疑最初的理论,研究者应该随时做好抛弃这些理论的准备。对待任何理论,研究者都应该自觉地询问:哪些证据可以证伪它?该问题适用于所有的理论及相关假设。有一点值得向读者说明,就是理论和假设的评估过程是很灵活的:某个特定的实证检验结果并不能立即肯定或者否定理论。当一个检验结果和理论预期不一致时,研究者不能马上就抛弃这个理论,而是应当想想出现这种结果是不是由于一些偶然性的原因。即使理论可能在某些特定环境中不适用,但通过一定的调整能保持理论的适用性。(摘自《实证研究中建立因果关系的三个原则》,作者:阿依慕,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4月11日)
2024-06-20
这一写法批评已有研究存在方法局限,过于依赖思辨或量化方法,而忽视了质性方法的重要性。强调超越传统研究方法,倡导采用扎根理论等质性方法。 比如,《MOOC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16位教师学习者的扎根理论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22年第4期)一文,就是从方法维度展开批评。该文没有只说“思辨研究不好”,而是强调质性研究的方法优势,即“借助观察、访谈等深入现场”。因为它研究的是“MOOC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理”,而这涉及广大师生的背景条件、内心体验。相比单纯靠整理文献做思辨研究,深入现场做观察、访谈的扎根研究,更能走进师生的“内心”,因此可从“方法革新”角度开展文献批评。(摘自《扎根理论论文“文献综述批评”的五个维度》,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5日)
2024-06-19
(一)可实践性原则。包括社会实践,以及对现实政策、社会现象与问题的实践。(二)科学性原则。选题应当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以及科学的价值。(三)可行性原则。如专业主观性条件与客观条件是否都具备?选题的大小是否合适?(四)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灵魂,而创新需要基础。从当今学术的发展来看,我们目前所提倡的是一种交叉学科的研究趋势,而交叉学科是创新的沃土。(五)价值性原则。它主要强调用理论意义带动学科应用价值,进而促进产业发展,最终达成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应用带动产业发展的目标。(六)连续性原则。研究应当具有持续性。对于一个项目而言,前期研究的积累、对于这一项目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以及之前项目的完成情况等等,都是我们要考虑的。(摘自《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选题的六个原则与四种思路》,作者:陈长洲,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2年7月16日)
2024-06-18
这里说的“普遍任务”,是指学界存在的普遍而又重要的特定问题。“代表性理论”是指,在前述重要问题领域所存在的那些典型理论。围绕这些典型理论做比较分析,可以深化对学界重要问题的理解,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比如,阶级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之后,继承发展阶级意识理论便成为中西马克思主义者的普遍任务。作为中西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的毛泽东与卢卡奇,也分别从本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对阶级意识问题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比较两人的阶级意识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两人不同的实践导向与理论归宿,而且能为当今重建马克思主义阶级意识理论提供参考。(摘自《比较研究类论文的九种选题思路》,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2月13日)
2024-06-17
提出的“路径”观点不可以无凭无据,要呈现针对性的问题予以对照。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呈现方式:或是在文章中单设一个章节说明围绕XX目前的现状/现实困境/问题,或是在“路径”的阐述段落中,夹杂着与路径相对照的现实问题的说明,以前者的形式呈现较多。但此时,可能会面临一个“问题”与“路径”是否一一对应的疑问。有些作者认为,若是现实问题一一对应,难免机械。但实际上,“机械”与否,实际上与标题的设置与内容的呈现不无关系。以课堂教学举例来说,若“问题”的标题设置为“缺少师生互动”“教学内容枯燥”,而到了“路径”部分,为了体现问题针对性,标题则设置为“师生有效互动”“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则很容易陷入“机械”,因此,“问题”与“路径”的对应是必要的,一一对应当然是可行的,只是需尽量避免呈现方式的上的显性“机械”。(摘自《论文“对策建议”部分写作的三个建议》,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