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4
扎根理论旨在建构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模型,体现对特定问题的探索性研究。然而在三级编码中各级范畴的提炼,出现主观倾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论文作者过于强调自己的想法,甚至用自己的想法取代编码资料表达的本意。因此,若要避免主观,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在一开始,就应强调“原始素材”优先,即应多使用上述素材中的现成表述。与此同时,概念范畴的提炼不能只“忠于原文”,还得“紧扣当时时空及主题问题”。一方面,我们提炼概念范畴时不能自己编造,另一方面也不能机械提炼,而应当结合编码资料中的字词反映的现象,思考其背后的理论意蕴,从中抓取里面有价值的内涵信息。此外,特定素材或语句之所以能进入扎根理论的编码环节,是因为它们跟论文的主题或问题直接相关。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紧扣编码资料的“当时时空”去提炼概念范畴,其实就是紧扣论文的主题或问题进行提炼。(摘自《扎根编码范畴提炼避免“主观性”的四种方式》,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29日)
2024-11-03
利用理论设计解决方案是在论文中增加理论深度的一种方式。比如《“隧道效应”理论视野下的公众文化冲突现象分析——以中国教育改革的“变态性支持”事件为例》这篇论文研究的是公众文化对教育改革的支持影响问题,作者首先分析了教育改革中公众文化冲突的现象,之后利用“隧道效应”理论对该现象进行了解释,之后结合“隧道效应本身是一种生态失衡现象”这一本质,提出“分流”与“平权”两条路径,以解决教育改革公众冲突的问题。再如《预算透明度问题的再界定: 基于中性原则的分析框架》这篇论文研究的是预算透明度的界定问题,作者在第二部分先分析了预算透明度中涉及的制度约束和相机抉择难点,之后分析了预算透明度需要遵循的中性原则,最后结合中性原则给出了提高预算透明度的基本观点。通过上述范文可以看出,利用理论设计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让解决方案有理可循,另一方面也提升解决方案的专业性。(摘自《提升论文“理论性”的五个实用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9日)
2024-11-02
文献综述的“效果”,可分为强化了“研究意义”、强化了“研究思路”等两种情形。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侧重强化“研究意义”,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侧重强化“研究思路”。具体来说,“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分别对应“为何”和“如何”。其中,“为何”是指“论文为什么研究某个问题”。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要想强化研究意义,就要解释研究某个问题很重要、很有意义。而为了解释某个问题很重要,它就要强调“为何”,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很有必要研究。“如何”指的是“如何展开论文的写作”。对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来说,为了得出研究思路,它往往需要在综述中强调学界的已有共识以及共性不足,最后得出自己将如何从这些不足出发,去展开自己的写作。(摘自《引言与正文两次文献综述的四个区别》,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9日)
2024-11-01
研究者根据三件事情决定最佳样本数:第一,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第二,总体的变异性或多样性;第三,资料分析时,同时检验的不同变量个数。在其他的因素不变时,如果总体变异性较大或异质性较高,或者想要在资料分析时同时检验很多个变量,则需要较大的样本。当可以接受较低的精确性或总体的同质性较高或是一次只检验几个变量时,小一点的样本就够了。子群体资料的分析也会影响到研究者对样本大小的决定。如果研究者想要分析总体中的子群体,他需要比较大的群体。一个经验法则是对每个要进行分析的子群体最好大约都要有50个个案。因此,如果我想要分析某个团体,而它只占总体的10%,那么我应该要有10*50,即500个个案的样本,以确保有足够的个案进行子群体的分析。(摘自《概率抽样的样本规模确定方法》,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4日)
2024-10-31
论文的理论框架是体现跨学科意识的重要部分。这要求学者们能够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这需要先思考你的研究问题与哪些学科领域最为相关,并思考这些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后要从不同学科中体现出与你的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将这些关键概念整合到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中,并思考如何将不同学科的概念和理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框架。最后需要解释各个理论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支持你的研究问题。(摘自《论文跨学科写作的六个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