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4
“现实情境的依存性”是研究问题符合真实情境的首要特征,也是必要特征。它指的是,研究问题所处情境必须紧密联系现实,其逻辑起点、矛盾焦点和价值落点,都要依附于当下社会、经济、文化或技术等环境,能够在其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情境映射,因为脱离具体情境的问题容易陷入概念空转的窠臼。 比如《国际体育组织问责的制度性困境与纾困之道: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这篇论文,它的研究问题是“国际体育组织问责的制度性困境”,它在现实情境中的映射是:体育赛事中,兴奋剂滥用、比赛操纵和腐败等事件的频发,削弱了国际体育组织的权威性,暴露出现有问责机制的不足,这凸显了国际体育组织构建有效问责制度的紧迫性。因此研究国际体育组织的问责机制对于提升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效能、确保体育活动的正当性和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摘自《真问题的四种类型:四篇C刊论文从选题到发表的案例分析》,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3月13日)
2025-03-23
主题访谈探讨事件发生的内容、时间、方式、原因或后果。例如,苏联是如何崩溃和解体的?法官为什么作出将数吨重的十戒雕像移到公共建筑这一明显违背宗教行政应该分离的宪法规定的决定?主题访谈寻求对特定时间和地点中令人迷惑的处境的解释。 在主题研究中,问题在一开始就非常明确。主题访谈的目的是通过将不同人的谈话汇总在一起来寻找前后一致的解释,尽管研究者承认每个人都可能对相同的事件作出自己的建构,但依旧坚持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梳理、取舍和分析,创造出他们自己的解读,可以简单得像评估研究中的总结性陈词,如“该方案发挥了作用”,“该方案成效低下”,也可以复杂到描述细节,譬如讲述环境保护人士如何在快速增长的地区创造出保护公共空间的有效联盟。主题研究者不像摄影师,他们更像技艺娴熟的画家——自己选择细节,从中创作出一幅图画。(摘自《质性访谈的两种形式》,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3月14日)
2025-03-22
该写法主要是从多个主体出发,依据“四个什么”,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抑或多个主体共同合作,解决某一个问题。这一句式的好处是能够从多主体的角度出发,比较全面地提出对策建议,避免“假大空”现象的出现。 可以使用下述模板:对于XX(本文的研究问题),我们要正确应对,不能一概拒斥。一方面,要充分意识到“什么内容”(本文的研究主题)对于“什么主体”(本文的研究主体)的积极意义,“有什么用”(本文研究主题对研究主体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意识到,“为什么有用”(本文研究主题对研究主体的消极影响)。基于此,为了正确应对......(本文的研究问题),国家和社会要“有什么用+为什么有用”(国家和社会的具体做法);学校要“有什么用+为什么有用”(学校的具体做法);“什么主体”(本文的研究主体)要“为什么有用”(本文研究主体的具体做法)。(摘自《论文“对策建议”部分的五种写法》,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3月15日)
2025-03-21
作者可以在摘要最后一句话,先论述本文的理论价值/意义,再论述本文的实践价值/意义。该写法比较简单,作者只需要围绕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结果,找到符合自己论文内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之后展开论述即可。这里的“理论价值”指的是对已有理论的潜在价值。比如澄清概念、揭示机制、构建指标、纠正观点、补充资料等;“实践价值”指的是对已有实践的潜在价值。内容上可以从什么内容(国家、社会政府、行业/产业/机构/企业等)、有什么用(能解决这些主体遇到的什么难题)、为什么有用等去写。(摘自《实证论文摘要最后一句话的五种写法》,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3月9日)
2025-03-20
并行推理,通常是指文献梳理过程中引用多条文献,提供不同的观点来论证文献综述中的某一条论断。比如“关于……研究,xx学者认为……;xx学者提出了……;在xx学者看来……”。这种推理方式相对简单,很多作者经常使用这种推理形式来展开文献综述,但因为罗列了很多文献,一段话写不完,需要两三段来“堆砌”这些文献,导致文献综述显得冗长且对论文研究问题的推导帮助不大。并行推理如果想要做到简洁有力,需要注意两点:一,只重点梳理与论文研究问题相关的观点,不“面面俱到”;二,不同方面的文献梳理之间需要衔接,从而确保段落内部句子之间的连贯性。(摘自《文献综述写作的“一段话”模板》,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