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7
众所周知,思辨论文结论是开放的。从外观上看,此类论文的结论往往五花八门,没有固定结构。正因为它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结构,导致很多作者写到结论部分,写完“内容总结”便无话可说了,不知道怎样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升华。为此,我们可以在结论部分讨论“理论运用”,升华理论高度。 讨论“理论运用”,其实就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这是论文结论理论升华的重要途径。通过讨论研究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或现实情境,论文结论就可以将抽象的观点具体化,展示其在真实世界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这一操作,有助于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使论文的理论内容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摘自《论文结论“理论升华”的五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18日)
2024-12-06
一般情况下,使用第一和第二人称如“我”“你”,能够增强亲切感,直接与读者对话,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性。而在论文标题的结论要素中使用第一和第二人称,则能够让读者或者审稿人反观自身,在强化互动的基础之上,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论文与“我”的关系,从而完美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比如《我可以唤起你吗——不同类型直播网红信息源特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20年第1期)。此文标题的结论要素“我可以唤起你吗”则同时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此文研究的是直播网红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而结论要素中,“我”指代的是“直播网红”,而“你”则指代的是包括读者和审稿编辑在内的所有消费者。因此两种人称的运用,让论文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也增强了论文叙述的真实性,让读者不禁思考自己在直播购物中,直播的网红博主对自身购买产品是否产生影响。(摘自《论文标题吸引编辑的五个拟制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1日)
2024-12-05
论文在选择某一研究对象时,针对该对象的研究问题的答案首先是未知的,也即已有研究结论是否适用本文的研究对象未知,那么在推导研究假设时,我们就不能直接由已有研究的结论得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也是适用该结论的,需要进一步推导。比如,曹振祥等的《在线直播教学平台质量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知识共享和满意度的链式中介效应》(《图书情报工作》2021年第4期)这篇文章,作者在论证“知识共享在在线直播教学平台系统质量与大学生学习能力之间具有中介作用”这一假设时,指出“知识共享活动作为一种社会交换行为,会受到信息技术、知识主体等方面的影响”这个一般性结论,之后借助“因网络交互的特性在直播平台上得到了充分应用……在线直播教学平台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等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推导出该条假设。(摘自《“研究假设”提出的常见问题与范文示例》,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4日)
2024-12-04
开闸泄洪型访谈(opening the locks)是研究开始阶段最常见的类型。研究者在这一阶段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知之甚少,但能确定谈话伙伴是非常了解情况的人。使用这种访谈模式,只是为了对所发生的事情有个宽泛的了解,以便找到后续访谈中真正需要深入挖掘的内容。 开闸泄洪型访谈通常围绕一两个设计好的主要问题展开,这些主要问题意在鼓励谈话伙伴能够尽量深入、具体地谈论所要研究的问题。比方说,你可以要求一个政治说客描述一下与某项立法会草案相关的政治因素,你可以问某组织的首席财务总监一项预算是怎么决定的,你可以问一个十几岁的电脑游戏爱好者有哪些电脑游戏,你也可以问一个社会服务机构的负责人该机构在困难时期是怎么维持下来的。某个事件似乎能说明一个重要主题,如果研究者和谈话伙伴都听说过该事件,直接询问该事件预示着什么,即可算作设计主要问题的方式之一。例如:“你觉得会上真正发生了什么?”“那是一个转折点吗?”。在这种访谈模式下,我们希望的是,只要某个主要问题被提出来,熟悉情况的谈话伙伴就会像河流上的某道闸门被打开了一样,河水(信息)奔流直下。(摘自《质性访谈的三种类型》,作者:宋转坤,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5日)
2024-12-03
研究问题可以基于“理论冲突+理论进展+文献批评”模式进行推导。前言首先抛出一个理论层面的冲突问题,之后介绍相关的理论进展,最后通过文献批评得出研究问题。 比如,《理解商业模式:基于哲学三角验证的探讨》(《管理学报》2016年第11期)一文,作者在前言第一段,指出“近年来,商业模式概念得到管理实践界与叙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之后转折,交代了已有文献存在“概念界定的含混与冲突”。针对上述冲突,作者梳理了学界的已有研究,认为已有研究“缺乏对商业模式这一概念基于哲学视角的深层次探讨”。从推导逻辑上说,这属于倒推,但作者在后面紧接着使用多个引用提供了关键解释。比如,“科学哲学可以提供概念工具和框架来反映实践,并有助于理解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更多可选的方式”,最终推导出“本研究从哲学视角出发,借助……哲学思想,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梳理与分析”。(摘自《“争议”导向文献综述写作的九个策略》,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