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4
微观民族志主要关注小范围、具体情境中的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与传统的民族志研究大型社群或文化整体不同,微观民族志侧重于深入观察和分析特定小组或特定事件中的动态。微观民族志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小范围研究,专注于特定的人群、场域或事件,例如一个课堂、一个社交群体或一个社区活动。二是细致观察,采用参与观察、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个体的行为、互动模式和社会关系。三是情境强调,重视研究对象所处的具体情境,探索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社会互动。四是理论反思,通过微观观察提出对更大社会结构或文化现象的理解,常常结合个人经验与社会背景。(摘自《民族志方法的三种类型》,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31日)
2024-11-13
把握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已有研究时间脉络,识别出重要的时间节点和转折点,为文献梳理提供时间维度。在这一文献梳理逻辑中,首先需要明确研究主题在时间向度上的起点与终点,这有助于划定文献检索的时间范围。例如,如果研究主题关注的是近二十年来的人工智能技术,那么我们需要收集从2000年至今的相关文献资料。然后可以将这个时间段进一步细分,比如每五年作为一个阶段,考察每个阶段内,已有研究学者对它做了哪些研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清晰地展现研究主题随时间演变的趋势,关注不同时间段内学者们的观点变迁,有助于我们呈现相关研究的动态演进过程。 以C刊论文《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园区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的文献综述部分为例,这篇论文研究的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作者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自2013年提出到彼时的2015年,根据“战略”三年间的发展历程,分别梳理了不同时间阶段的已有研究的重点,如第一阶段的研究集中在“战略考量层面”,第二阶段的研究集中在“建设的切入点”,第三阶段的研究集中在“具体措施”,整个文献梳理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摘自《文献综述的“5W”逻辑》,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3日)
2024-11-12
“反常”意味着超出了人们的已有经验,让人感到陌生。“陌生”会让人产生疑惑,“有疑惑”就需要答疑解惑。当我们说某个现象或某个对象“反常”时,其实是在说,这些现象或对象表现出不同寻常的一面,挑战着人们的已有认知。“不同寻常”或“不符合已有认知”又说明,人们是通过比较而得出“它是反常的”这一判断的。因此,围绕“对反常现象产生疑惑”所写的研究背景,往往少不了多个对象之间的比较。 以《中国企业“凭什么”完全并购境外高新技术企业——基于94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4期)为例。作者在引言部分引用权威数据,证明中国企业已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上的重要买家。但在中国企业“买买买”的背后,他发现了一个反常现象:“在并购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时,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实践中倾向于选择激进式的完全并购,即并购目标企业的绝大多数甚至是全部股权。”之所以说“反常”,是因为上述并购不同于“传统理论所倡导的渐进式的部分并购”。最后,作者围绕上述“反常”现象进行设问:具有外来者劣势、后发者劣势和来源国劣势等多重劣势的中国企业(Deng,2012),究竟是“凭什么”能够完全并购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而不惧“食不下咽”和/或“消化不良”的风险?(摘自《论文开篇第一句的五种“设问”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5日)
2024-11-11
可以使用“研究较少”+“较少关注带来的问题”这种形式增强文献批评的说服力。以《民营企业是为创新而寻租吗?——基于税负的中介效应研究》(《科学学研究》2016年第3期)为例,文中作者研究的问题是寻租如何影响民营企业创新绩效。 文献综述部分,作者先梳理了寻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之后总结得出“这些研究间接表明寻租能够缓解企业的现金流约束,而解决资金短缺难题正是缓解民营企业创新投入资金不足的关键点”,并指出尚未有研究关注“寻租效应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的传导机制”。之后,作者从政策的视角引出企业寻租与创新的联系,即“企业研发成果可减免税收”,并引用了学者观点建立了税收与寻租的联系,从而推导出自己的研究问题。 也就是说,作者虽然提到了“某某方面研究较少”,但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政策交代了“较少研究”这一方面的缘起,也即较少研究的这一方面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基础。借鉴这一写作思路,我们在文献综述评述已有研究较少时,可以尝试着寻找下自己研究的某一方面在现实中有何问题,为研究问题的提出奠定现实基础。(摘自《文献述评的五个写作模板》,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14日)
2024-11-10
广泛阅读指的是让自己打破常规,阅读所学领域以外的文本。广泛阅读能为你的研究注入新的生命力。因为其他领域的思想者思考、感知的角度以及他们的观点是你从未接触过的。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一是选择“非专业”材料。在进行广泛阅读时,你不一定要从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专家开始读起,有时不妨先选择一些涵盖范围较广的行业出版物来充实一下背景知识,特别是在你对要研究的领域还不熟悉时。这类文本阅读起来会更容易,毕竟它们的目标读者不仅仅是学者,而是和你一样受过良好教育、充满好奇心的广大群体。二是自建思维导图。哪怕这些资料中的启发与你的研究重点只有很少的关联,也要好好地把握、思考,并画出相应的思维导图,创建属于你自己的联系。三是与他人进行讨论。可以和同事或朋友在社交媒体上或线下面对面讨论自己在阅读中的启发。(摘自《文献阅读的两种思路:广泛阅读与精细阅读》,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