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专业理论,使其与论文论证过程匹配,是理论有效嵌入论文内容的重点。很多作者没能有效将理论嵌入论文内容,常常是因为论文中仅泛泛提到理论的名称,如“在xx理论基础上……”,之后便开始写自己的内容,造成理论与论文研究内容“两张皮”现象。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拆解理论。将理论的各个构件,分别嵌入论文论证过程中的不同模块,从而让论文“充满”理论。拆解理论,主要是拆分理论所涉及的主体、思想,分别与论文研究的对象、论点、论据匹配,主要包含以下两步。第一,阐述清楚理论所涉及主体与论文研究对象的匹配性。第二,呈现理论思想与论文论点、论据的匹配性。(摘自《理论与内容“脱节”问题的三个解决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01月12日)
文献综述的“效果”,可分为强化了“研究意义”、强化了“研究思路”等两种情形。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侧重强化“研究意义”,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侧重强化“研究思路”。具体来说,“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分别对应“为何”和“如何”。其中,“为何”是指“论文为什么研究某个问题”。前言部分的文献综述要想强化研究意义,就要解释研究某个问题很重要、很有意义。而为了解释某个问题很重要,它就要强调“为何”,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很有必要研究。“如何”指的是“如何展开论文的写作”。对正文部分的文献综述来说,为了得出研究思路,它往往需要在综述中强调学界的已有共识以及共性不足,最后得出自己将如何从这些不足出发,去展开自己的写作。(摘自《引言与正文两次文献综述的四个区别》,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01月23日)
“理论-实践”是论文写作常用的问题密码之一。不过,借助“理论-实践”这一知识沟提出研究问题后,还应进一步确定对应的研究框架。“起因+困境+反应+评价”这一研究框架是论文正文实现“理论-实践”的一种典型写作框架。 “困境”也跟“理论-实践”紧密相关。一般来说,“困境”是指事情进入到一个难办的地步。而要改变这种“难办”的局面,需要剖析“困境”背后的理论与实践逻辑。特别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困境”,早已时过境迁、答案已知,我们需要分析这些“困境”中的经验教训,并做出理论总结。由此得到这一写作框架,即首先介绍事件的缘起(“实践”),之后介绍这件事陷入了什么困境(“实践”),以及当时各方有何反应、有何作为(“实践”),最后对上述历史做出点评(“理论”)。(摘自《思辨论文“理论-实践”相统一的六种推荐写作框架》,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7日)
概念论点是对主张、观点或者现象的定义或描述,这一论点的类型理解起来较为简单。实际上就是对某一概念进行下定义。在进行文献综述之时,恰好围绕一个概念展开相关研究主题或研究问题的论述,首先需要对该概念进行下定义,将其概念陈述出来。或者在研究中或在前后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中存有不同的概念解释,也需要呈现相应的概念论点。 例如,在《宋代儒家视野下的堕胎问题》一文中,作者既然提到了是研究宋代的堕胎问题,那么“堕胎”肯定存在与现代的堕胎不尽相同的地方。因此,作者在文献综述部分对现代和古代对“堕胎”不同的定义给出了概念论点。呈现这一概念论点的目的是为了澄清古现代的区别,以便在后文从宋代法律和儒医的视角看待堕胎问题之时,提供较为清晰的基础性概念。(摘自《文献综述的五种论点类型及其逻辑》,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1日)
一、判断某理论在论文研究问题所属领域是否有使用先例。比如《多源流理论视域下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发展困境与提升路径》这篇文章在引入理论视角时,作者认为,多源流理论在教育领域是适用的,那么自然也适用作者研究的“研究生教育”。 二、提炼论文研究问题的关键词,判断其与理论的适配性。比如《信息不对称理论视域下新高考改革的困境及突破》这篇文章在引入理论视角时,在提出的问题中,关键词包括“媒体宣传”“受众了解程度”等,这些关键词的连接点即是“信息”,作者进而引入“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判断论文研究问题的出发点,选择更适配的理论。比如《农村家庭“因教致贫”现象解读与政策建议——基于脆弱性理论视角》这篇文章在引入理论视角时,提出“已有研究大多数是基于个体层面的静态对比,而较少涉及群体层面的动态分析”,并说明“在群体层面,‘因教致贫’问题的动态形成过程具有较为显著的脆弱性特征”,之后便引入了脆弱性理论。(摘自《理论与内容“脱节”问题的三个解决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5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