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8
价值论点指的是对观点优劣、行动过程、行为或立场等做出评价和判断。实际上在其定义中,最重要的就是“评价”“判断”这两个词。在文献综述过程中,并非全都是由其他学者的观点组成,需要有论文作者的“介入”,否则就变成了文献的拼凑,这并非实际意义的文献综述,更遑论对研究问题的推导。因此,价值论点实则就是作者在整理资料阶段所发现的一些规律、特征,这些规律或特征就是作者的评价或判断。在进行文献梳理时,作者将其凝炼地呈现出来,作为一种价值论点而存在。价值判断要呈现出来,一方面是为了体现文献梳理的严密逻辑,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对文献梳理观点的把控,以便更好地为研究问题的推导服务。为了证明所做出的评价或者自己的态度是成立的,仍然需要提供“赞成证据”,即表示支持或赞成的证据。(摘自《文献综述的五种论点及其写作逻辑》,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31日)
2024-11-17
一、摆脱段落末尾的累赘。当一个段落的最后一行只有几个字时,可称其为“累赘”。应该尽可能地把它们删掉,特别是当你面临的是页数而不是字数的限制时,作者所提供的经验法则则是,如果该段的最后一行字数多少,就应重写该段,或者重新撰写该行所在的句子,之道“累赘”的情况不再显著。 二、不要使用现有关键概念的同义词。在学术界,使用关键概念的同义词会造成混乱。有时候类似的术语可以代表不同的概念,因此在谈论你的理论概念时要保持语言的一致性。 三、使用引文时需谨慎。使用引文来支持你的论点、定义和主张等时,要注意谨慎。不要每隔一个词就引用一个参考文献,也不要觉得你必须引用关于某一主题的所有研究。要全面而明智,每篇文章的引用都要有目的。如果你只引用了一篇文章,而在统一问题上至少还有两处引用,那么请放弃额外的引用。必要时这是缩短论文的一个好方法。(摘自《论文写作十八条全指南》,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26日)
2024-11-16
“域外启示型”论文,整体逻辑都是以国外经验分析为主,以对国内的启示为结尾。对于“域外启示型”论文来说,主要是基于中国某方面问题,借由别国经验来写个人观点或启示,如果没有了国内问题的存在,那么只是介绍国外经验便成了机械的文献梳理。而写好中国问题,不仅能增强立题依据,还能在写启示时能有针对性。 另外,还要注意国外经验的分析要有深度。不论是介绍一个问题的几方面,还是介绍一个方面的几点,介绍基本情况、现有内容是其次,分析其中涵盖的经验才是重点。(摘自《“国外启示”类论文的两种推荐框架》,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27日)
2024-11-15
有现成的或可迁移的成型理论作为框架依据,当然很好。但更多时候,我们找不到那种成型的理论。这时,可以借助现实经验、生活常识去思考所需要的框架依据。也就是,从现实经验、生活常识来看,某个问题可能涉及哪些方面,那就把这些方面作为自己分点阐述的具体维度,充当自己的框架依据。当然,这么说可能仍然有些含糊。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论文来看一下。 《“以谣辟谣”:政府回应中的特殊现象及其解读》(《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这篇论文,正文第一部分写的是政府“以谣辟谣”现象的呈现与类别。既然是“现象的呈现与类别”,那么就涉及“类别”是哪几类、怎么分类。“分类”要有说服力,就得提供框架依据,也就是解释为什么“以谣辟谣”现象是这几类而不是其他几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很难找到现成的“分类”理论。这时,便可以借助公认的已有经验去思考框架依据。具体来说,从生活经验的角度看,政府“以谣辟谣”并不是随机偶然地散落于各个公共事件中,而是集中多发于公共政策事件、官员违法违纪事件、突发性公共事件等3个领域。这是谁都无法反驳的事实。据此,就可以围绕上述三个领域,将“以谣辟谣”现象划分为政策议程型、官员庇护型、危机事件型等3种类型。(摘自《思辨论文正文写作的八种推荐框架》,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4日)
2024-11-14
微观民族志主要关注小范围、具体情境中的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与传统的民族志研究大型社群或文化整体不同,微观民族志侧重于深入观察和分析特定小组或特定事件中的动态。微观民族志的特点有以下几点。一是小范围研究,专注于特定的人群、场域或事件,例如一个课堂、一个社交群体或一个社区活动。二是细致观察,采用参与观察、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个体的行为、互动模式和社会关系。三是情境强调,重视研究对象所处的具体情境,探索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社会互动。四是理论反思,通过微观观察提出对更大社会结构或文化现象的理解,常常结合个人经验与社会背景。(摘自《民族志方法的三种类型》,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