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0
这一写法主要适用于运用扎根理论这一方法研究“XX对XX的影响”这类问题,比如“XX对XX的影响机制”“XX对XX的影响路径”等等。要想运用这一方法,作者需要首先论述研究主体对研究客体的作用机制,之后阐释作用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最后还需要说明研究客体的优化路径。 范文《角色认同与创业机会开发:以技术创业为例》符合这一写法。从摘要可知,本文的研究主体是“角色认同”,研究客体是“创业机会开发”。作者首先叙述了研究主体对研究客体的作用机制,也即第四句作者提到了,“角色认同是影响创业者开发不同创业机会的微观解释机制,……,进而影响了其对外界环境中新颖信息的捕捉与吸收”。第五句,作者又叙述了作用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第六句,作者又介绍了研究客体的优化路径。(摘自《扎根理论论文摘要“研究发现”的五种写法》,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09日)
2024-11-19
“政策”一般是指导性的,政策内容往往高度凝练而不可能事无巨细。但是,从政策发布到实际落实,里面的很多细节都需要厘清,否则会影响政策执行的效能。特别是,以一种理论思维审视政策中的模糊之处。因此,使用政策内容作为研究背景,而且准备以设问的方式交代研究背景时,我们便可以围绕“反思政策背后的理论模糊点”展开写作。 比如,《“互联网+”为什么加出了业绩》(《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5期)。作者在引言部分第1段第1句引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针对这一政策,作者紧随其后发出三连问:“实体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中的传统企业如何推进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是否能帮助传统企业提升业绩?“互联网+”帮助传统企业提升业绩的机制与路径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十九大报告本身没有直接回答的问题。这就是政策存在的理论模糊点。(摘自《论文开篇第一句的五种“设问”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05日)
2024-11-18
价值论点指的是对观点优劣、行动过程、行为或立场等做出评价和判断。实际上在其定义中,最重要的就是“评价”“判断”这两个词。在文献综述过程中,并非全都是由其他学者的观点组成,需要有论文作者的“介入”,否则就变成了文献的拼凑,这并非实际意义的文献综述,更遑论对研究问题的推导。因此,价值论点实则就是作者在整理资料阶段所发现的一些规律、特征,这些规律或特征就是作者的评价或判断。在进行文献梳理时,作者将其凝炼地呈现出来,作为一种价值论点而存在。价值判断要呈现出来,一方面是为了体现文献梳理的严密逻辑,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对文献梳理观点的把控,以便更好地为研究问题的推导服务。为了证明所做出的评价或者自己的态度是成立的,仍然需要提供“赞成证据”,即表示支持或赞成的证据。(摘自《文献综述的五种论点及其写作逻辑》,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31日)
2024-11-17
一、摆脱段落末尾的累赘。当一个段落的最后一行只有几个字时,可称其为“累赘”。应该尽可能地把它们删掉,特别是当你面临的是页数而不是字数的限制时,作者所提供的经验法则则是,如果该段的最后一行字数多少,就应重写该段,或者重新撰写该行所在的句子,之道“累赘”的情况不再显著。 二、不要使用现有关键概念的同义词。在学术界,使用关键概念的同义词会造成混乱。有时候类似的术语可以代表不同的概念,因此在谈论你的理论概念时要保持语言的一致性。 三、使用引文时需谨慎。使用引文来支持你的论点、定义和主张等时,要注意谨慎。不要每隔一个词就引用一个参考文献,也不要觉得你必须引用关于某一主题的所有研究。要全面而明智,每篇文章的引用都要有目的。如果你只引用了一篇文章,而在统一问题上至少还有两处引用,那么请放弃额外的引用。必要时这是缩短论文的一个好方法。(摘自《论文写作十八条全指南》,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26日)
2024-11-16
“域外启示型”论文,整体逻辑都是以国外经验分析为主,以对国内的启示为结尾。对于“域外启示型”论文来说,主要是基于中国某方面问题,借由别国经验来写个人观点或启示,如果没有了国内问题的存在,那么只是介绍国外经验便成了机械的文献梳理。而写好中国问题,不仅能增强立题依据,还能在写启示时能有针对性。 另外,还要注意国外经验的分析要有深度。不论是介绍一个问题的几方面,还是介绍一个方面的几点,介绍基本情况、现有内容是其次,分析其中涵盖的经验才是重点。(摘自《“国外启示”类论文的两种推荐框架》,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