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1
当前,跨学科研究普遍认同的“整合”概念,即批判评估学科见解并在它们之间创造共识以构建更全面认识的认知进程。这种认识本质上是整合进程的产物或结果。整合进程的结果就是登上更为全面新认识的顶峰。这种认识有时被称为“整合结果”“新的整体”或“新意义”。实现这种新认识需要融合专家见解和来自学科、子学科、跨学科、学派以及有时来自学界以外视野的知识。因为跨学科研究的前提是,学科本身是交叉学科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对于跨学科研究者而言,“整合”是必须创造之物,它并不源自某个预先确定的模式或通用模板,该模式适用于超越特定课程或研究项目所要处理的具体问题。此外,需注意整合活动的核心是批判性评估,而接受批判性评估的是学科见解。整合进程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组合或合并,而组合、合并或融合的是用以生成学科见解的学科概念或理论。因此,整合的结果仅对特定问题或背景有效。(摘自《跨学科研究中的“整合”》,作者:张雯雯,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25日)
2024-07-10
首先,在策划选题择定理论环节,就应根据研究问题的特性及需要,去选择与其紧密相关的理论,确保理论的选择不是出于流行或表面的原因,而是基于其对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和解释力。其次,在文献综述或研究设计中,不仅要概述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内容,还要阐释理论如何能够有助于研究问题的解决,即其适用性为何。最后,在论文其余各部分的具体论述之中,需注重理论与研究内容的无缝对接,避免生硬套用理论或简单罗列数据,深入剖析数据背后的意义,用理论透析实证发现或研究观点,将理论与研究融合互嵌,实现理论与实证结果的深度对话。(摘自《论文“扣大帽子”的四种表现与对策》,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26日)
2024-07-09
国外期刊论文选题要实现国内知识向国外的溢出,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特色”元素。这里的“中国特色”元素,是一种泛指。一提到某事物,人们就能想到“中国”。只要能起到上述效果的事物,就可以视为“中国特色”元素。在实际选题时,我们可以直接把“中国特色”元素作为研究对象或变量,也可以将其作为背景信息,还可以将其作为理论视角,等等。 比如,Confucianism and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firms一文,研究的是儒家文化是否影响员工持股计划的采用。这里的“儒家文化”,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要素。再如,Examining guanxi as an environmental-dependency-coping strategy in China: A 3PL provider’s perspective一文,研究的是“关系”是否以及何时是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管理环境依赖的战略选择所必需的。这里的“关系”,就是跟中国“人情社会”紧密相关的、外国人多有耳闻但不完全懂得的概念范畴。以上两篇论文是把“中国特色”元素直接作为研究对象或变量。(摘自《国外期刊论文选题的五个建议:基于8本SSCI期刊的选题分析》,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2日)
2024-07-08
(一)质的研究 格拉泽和施特劳斯自己的研究已经有效地确定了与扎根理论方法有关的研究类型,到目前为止,最常使用扎根理论的研究者都是使用质的数据的。 (二)探索性研究 由于扎根理论着重于发现,同时也强调脱离已有概念和理论来开展研究,所以对那些想在研究对象或者拓展深化已有的相关理论方面探索新领地的研究者来说,扎根理论特别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三)与人互动的研究 扎根理论法适合那些关注人类互动的社会研究,比如实践活动和常规情境或者是参与者的观点等内容。 (四)小规模研究 扎根理论和质的研究密切相关,希望通过研究特定案例形成对案例的解释,需要对行动和实践的详细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性研究具有价值,所有这些特点都使得扎根理论研究适用于个人进行的、有严格经费限制的小规模研究。(摘自《扎根理论方法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13日)
2024-07-07
使用文献不能平均用力,要依据文献与自己研究的相关度而定。刘军强教授在《写作是门手艺》一书中将文献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核心文献,即最相关的文献是跟自己的研究主题直接相关的文献。二是经典文献。每个领域都有一些人所共知、广为引用的文献,如果不熟悉这类文献,就会让人质疑我们的基本素养。三是沾边文献,这类文献跟自己的研究相关但不是直接相关,适当引用可以向读者展现我们的文献阅读面和视野。四是瞎说文献,即一些文献纯粹是胡说八道,引用并批驳可以正视听,这些可以考虑作为文献述评的对象。五是聚集文献,即重复性、相似度较高的文献可以组团引用。(摘自《文献综述时,怎样判断文献质量以及与自己论文的相关性?》,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2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