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理论争议”就是对同一个现象或问题,出现了多种看法或观点。既然看法不一,那么就需要澄清分歧,达成一致,这就适合做综述研究。“理论争议”与“悖论”有些像,二者都牵扯到“对立”或“矛盾”。所不同的是,“悖论”的对立,是问题本身自带的,也即“对立”的存在而使得“悖论”成为一个问题;而“理论争议”的对立,并不是“问题”的最早缘起(虽然我们经常说,可以基于“争议”提出问题)。因为这里的“理论争议”并不像“悖论”那样,天然地自成一体,自带“对立”。“理论争议”的“对立”属性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在它之前已经存在了一个研究问题。假如没有那个研究问题,也就不可能出现对该问题的各种回答,更不会出现不同观点间的理论争议。甚至可以说,那个研究问题本身,也并不像“悖论”那样自带“对立”。简言之,只有当这个研究问题与关于这个研究问题的各种观点结合在一起时,“对立”才得以出现。(摘自《文献综述的七种问题意识》,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01日)
2024-11-23
情感性反问,就是突出情感因素,在反问中体现作者对特定问题的态度。比如,《消费能使我们幸福吗》一文,就使用了“情感”反问来提出问题。幸福关涉情感体验,把“幸福”和“消费”结合起来进行反问——消费能使我们幸福吗?上述问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的特定情感。提升国民幸福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幸福感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效用”,而“效用”又被假定为消费函数。从微观上看,消费依赖于个体收入,从宏观上看,依赖于经济增长。看上去,收入增加或经济增长能提升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从而提高幸福感。但与此同时,人们也会看到有些人收入不高,幸福感却很高。而且,上述情形比“有钱人幸福”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收入或许并不直接影响幸福感,“如何花钱”也即消费,才可能直接影响幸福。但它到底是不是直接影响?我们不妨先满怀深情地提出反问:消费能使我们幸福吗?把问题留给学界探索。(摘自《核心期刊常见的八种“反问式”选题》,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9月30日)
2024-11-22
总体思路是基于框定研究的时间范围(When)的框定,突出研究的时代背景或时效性,深入探究某一现象或事件等为何会在这一时间节点发生、其背后的原因或影响因素是什么(Why)。这种结构的研究问题有助于深入探讨特定现象或事件在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及其背后的原因,为理解社会、文化或自然现象的演变提供有价值的视角。 例如,《“无根一代”崛起?——数字时代青年“断亲”现象研究》(《青年探索》2024年第5期),这篇论文中研究的是“断亲”现象(What),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平台对日常与公共生活全方位渗透嵌入,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时代(When)。数字时代即时通信的普及和交通工具的便利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易得可及,走亲戚用时也相对缩短,范围也相对扩大,但亲戚间的交流却浮于表面。“过年为何使年轻人想‘断亲’”“现在年轻人为什么不爱走亲戚了”等相关话题频上热搜,青年“断亲”“无根一代”等现象备受社会关注。(摘自《基于“5W”组合策略提出研究问题的六个实用模板》,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17日)
2024-11-21
一、构建新理论框架。质性研究在建设新的理论框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已有实践研究已很多,但相关领域内还缺少理论总结或尚未建立起成熟理论时,进行质性研究可以从众多经验入手,发现新的模式、关联和概念,归纳总结新的理论模型。 二、深入探索和理解复杂问题。当研究对象涉及复杂的人类行为、态度、信念或社会现象时,质性研究可以提供深入理解和详细描述的机会,。质性研究能够通过对个体经验、案例、访谈等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机制,获取具体的建设性意见。 三、了解个体/参与者的经验和感受。当研究关注个体的经验、感受、观点或态度时,质性研究可以提供深入理解,并允许研究者捕捉到个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探索新领域/新问题。当研究领域尚未被深入探究或理解时,质性研究可以用来开展初步探索,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指导。 五、探究社会互动和文化意义。质性研究是理解文化意义和社会互动的有效工具,质性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社会互动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动态。(摘自《质性方法适用的五种情境》,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24日)
2024-11-20
这一写法主要适用于运用扎根理论这一方法研究“XX对XX的影响”这类问题,比如“XX对XX的影响机制”“XX对XX的影响路径”等等。要想运用这一方法,作者需要首先论述研究主体对研究客体的作用机制,之后阐释作用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最后还需要说明研究客体的优化路径。 范文《角色认同与创业机会开发:以技术创业为例》符合这一写法。从摘要可知,本文的研究主体是“角色认同”,研究客体是“创业机会开发”。作者首先叙述了研究主体对研究客体的作用机制,也即第四句作者提到了,“角色认同是影响创业者开发不同创业机会的微观解释机制,……,进而影响了其对外界环境中新颖信息的捕捉与吸收”。第五句,作者又叙述了作用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第六句,作者又介绍了研究客体的优化路径。(摘自《扎根理论论文摘要“研究发现”的五种写法》,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