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5
兵马未动粮秣先行,写论文也是一样,在写论文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准备充分之后再去写自然会更顺畅,具体而言论文写作有三个准备阶段。 第一,进行研究假设。许多研究项目都始于一个表示假设的陈述。在很多情况下,假设是研究者对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一种预感。小型科研项目只要能精确描述研究目标,列出一系列可研究的问题就够了。第二,确定写作大纲。要从头检查一遍以下步骤:你清楚研究目的吗?你确定吗?你认为它值得研究吗?你决定研究焦点了吗?第三,合理安排时间。你的论文大纲只起到参考作用,写作需按照所属机构指定的日期工作。一定要制定一份时间表,并在日历上标注最后期限,尽可能严格执行时间表上的安排。(摘自《论文写作前的三个准备工作》,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01日)
2024-07-14
(一)引文要相关 引用不只是将他人的观点用引号标示起来,简单将引文从原来的语境中抽离出来。在选择恰当的引文之前,你要了解它们的用途,也就是在你决定插入某段引文的地方,它能起到多大的支持作用。选择引文时一定不要“掉书袋”,而要确保它能支持你自己的论证。 (二)引用要配套 引文不是不言自明,而需要加上“配套措施”,代其立言。要想把引文配套好,需要把它夹到“引用三明治”里,其中“顶上的一片面包”是引用声明,“底下一片”是后续说明。引用声明应写清原文作者,设定好语境;后续说明应解释引文意义,以及你对它的认识。 (三)引用要归纳总结 归纳他人的论点是论文写作的基本技法之一。鲜明的观点需要与其他人的主张联系起来,因此有效地归纳其他人说过的话就很重要。一般来说,好的归纳要在引述和聚焦之间求得平衡,既要忠实地呈现原作者的话,又要突出它在何处让写作者产生了兴趣。(摘自《文献引用的三个规则》,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18日)
2024-07-13
文献述评需要关注的地方在于述评的相关性,即与研究问题的相关性。很多作者在文献述评中能找到引用支撑,也能找到各方面的研究不足,但是,这些不足,与推导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不相关。比如,想要推导使用“扎根理论”这个新方法去研究一个旧问题,但是寻找的研究不足都是研究问题/观点方面的不足,与方法无关。如果别人都未使用“扎根理论”研究某个问题,那么在文献述评环节,需要提供的是,已有研究用的什么方法,有什么不足,而不是去说其他方面。这也可以算作述评的针对性,即自己要突出哪个方面,就寻找哪个方面的不足,当然,各种不足综合起来去写也可以。(摘自《文献综述三步法:提出研究问题的递进逻辑》,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20日)
2024-07-12
“假设”陈述了变量之间的关系,指导研究者应如何验证最初的直觉。“假设”和“理论”两个术语有时可以相互替代使用,特别是在日常的语言使用中。然而严格来说,“理论”一词指的是科学理论(theory),也就是对于自然世界某些方面的解释。这种解释可以通过既定的观察和实验规约被反复验证。因此,在学术研究中,应该按最严格的定义来使用这一术语。小型科研项目不需要像大样本调查一样对假设进行数据验证。一般情况下,只要能精确描述研究目标,列出一系列可研究的问题就够了。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假设,而在于你是否已经考虑清楚什么值得研究,什么不值得研究。在研究的推进过程中,你可以修改研究目标或改动研究问题,但这并不代表你能免去一开始就明确自己打算做什么的需要。在这一步完成之前,要考虑选用哪种数据收集方法无异于搭建空中楼阁。(摘自《论文写作前的三个准备工作》,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1日)
2024-07-11
当前,跨学科研究普遍认同的“整合”概念,即批判评估学科见解并在它们之间创造共识以构建更全面认识的认知进程。这种认识本质上是整合进程的产物或结果。整合进程的结果就是登上更为全面新认识的顶峰。这种认识有时被称为“整合结果”“新的整体”或“新意义”。实现这种新认识需要融合专家见解和来自学科、子学科、跨学科、学派以及有时来自学界以外视野的知识。因为跨学科研究的前提是,学科本身是交叉学科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对于跨学科研究者而言,“整合”是必须创造之物,它并不源自某个预先确定的模式或通用模板,该模式适用于超越特定课程或研究项目所要处理的具体问题。此外,需注意整合活动的核心是批判性评估,而接受批判性评估的是学科见解。整合进程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组合或合并,而组合、合并或融合的是用以生成学科见解的学科概念或理论。因此,整合的结果仅对特定问题或背景有效。(摘自《跨学科研究中的“整合”》,作者:张雯雯,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