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2
学术论文中引言的作用在于介绍论文的主题,澄清写作目的,明晰研究问题,阐述研究思路。若是论文中有理论视角,可先在引言处对这个理论进行阐释,用以说明该理论解决本文研究问题的适切性。也即,为何使用该理论进行阐释?该理论与论文的研究有何契合之处?这个思路的写作框架可概括为:研究背景、研究重要性、研究视角、研究思路。 比如在《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演进历程与未来取向——基于“赋能、赋权一资本积累"的贫困治理分析框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这篇论文的引言中,首段通过研究背景提出研究主题“反贫困”,继而说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后,作者想“剖析治理过程背后的经济学逻辑”,便提出“资本”这一重要视角。而为何要从“资本视角”切入?作者呈现了两个原因,并以“因此,从资本视角去剖析中国共产党的贫困治理问题是……”提示读者“‘我’对理论视角的适切性做了解释”。(摘自《论文引言的四种写作思路》,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1日)
2024-12-21
“What(什么)﹢Where(哪里)﹢When”是提出研究问题的一种思路。按照这一逻辑提出论文的研究问题,首先需明确研究的核心内容或现象是什么(What),是某个特定的现象、行为、政策,还是某个理论;随后要界定这一内容或现象发生的具体地点或空间范围(Where),将研究问题置于特定的地理或文化背景下;最后要指定研究问题所涉及的时间范围或时间点(When),它对于理解现象的发展变化、周期性或时代特征至关重要。 如《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公平政策的国际演进——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大学教育科学》2024年第1期)这篇论文。研究内容为“教育公平政策”(What)这一政策,将这一研究内容的空间视野放在了“国际”环境(Where)上,并限定在“普及化阶段”(When)这一时间节点上,即通过对高等教育公平政策较成熟的先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相比大众化时期,普及化阶段的各国高等教育公平政策在政策目标、价值导向、公平原则、参与主体、招生政策、资助政策以及策略手段上的特点,从而为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摘自《基于“5W”组合策略提出研究问题的六个实用模板》,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17日)
2024-12-20
质性研究在建设新的理论框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已有实践研究已很多,但相关领域内还缺少理论总结或尚未建立起成熟理论时,进行质性研究就可以从众多经验入手,发现新的模式、关联和概念,归纳总结新的理论模型。比较典型的质性方法就是扎根理论。扎根理论适合用于缺乏成熟理论的研究领域,由研究者根据对质性材料的分析,从基本的数据开始进行逐步逐层归纳最终构建出理论模型的方法。 以《上下有序与耦合协同:乡村治理绩效的实现路径——基于“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扎根理论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7月)为例。作者在文中提到“乡村治理绩效实现路径的得出,建立在理解复杂和新型的治理样态,并基于资料总结逻辑理路的前提上,扎根理论的本质即系统解读来自实践的资料并构建理论模型,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扎根理论相匹配。”基于此,作者以三届 “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样本,构建了“乡村治理绩效的实现路径”理论框架,将乡村治理绩效的实践经验理论化。这种尝试构建新理论框架的研究情境,可以选择质性研究方法。(摘自《质性方法适用的五种情境》,作者:施利娟,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24日)
2024-12-19
如果准备在论文正文的某一部分,就特定问题从某几个方面分点阐述,则需要事先提供框架依据,用来解释为什么要按这几点而不按其他几点展开。拆分特定概念,并在概念比较中得出特定的维度,这些维度则可成为正文特定部分分点阐述的依据。 《国际学术人才市场中我国学术职业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11期)正文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就使用了这种框架依据。这个小节写的是“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因此需要在文中交代其本质属性为什么是这几个而不是其他几个,这几个本质属性是怎么得出的。为了回答上述问题,论文作者先把“学术职业”拆分成“学术”和“职业”。相比较而言,“职业”是“学术职业”的底层概念。由于“职业”一词在英文中对应着多个单词,所以这个文把“学术职业”的“职业(Profession)”与occupation、vocation展开比较,从而揭示出学术职业的3层含义,即学术人才需要依靠学术职业获取生活必需的物质基础;高深知识赋予学术人才特定的专业权利;学术人才以学术为业,以发现真理、传播真理作为职业追求。而上述3层含义,分别对应着3个维度即物质、精神、学术,于是得到了分点阐述的框架依据。(摘自《思辨论文正文写作的八种推荐框架》,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04日)
2024-12-18
层进思维是一种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逐层深入分析问题的方法。适用于对文献梳理内容的安排。即在检索文献后,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等文献排列与组织,体现前后文献间的紧密逻辑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够凸显出文献梳理中的重点内容。 例如《我国乡村绿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基于乡村污染治理主体异化的学理阐释》(《经济问题》2023年第8期)这篇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在围绕“如何通过有效治理乡村污染推动乡村绿色发展”梳理文献时,作者便运用了层进思维。以时间线为基底,伴随着“乡村污染治理的探索-失败(存在的问题)-再探索”这一层层推进的思维,对学界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例如早期研究中注重政府治理作用的“项目式治理”,而这一方式却存在问题,后期把污染治理交给“市场”之后,又从资本下乡改造小农空间等方面进行探索。但依靠“市场”也存在局限性,由此最终落脚到了文献述评处所提到的“由具体的主体来操控”。在文献梳理中体现出了两个梳理重点,即“依靠政府和市场的乡村治理”分别包含哪些方式,有何局限性。(摘自《文献综述避免“机械罗列”的四种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