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1
学术论文需要体现学理性。这里的“学理性”就是“理论性”。寻找论文的理论,第一步要做的是明确为了“什么”而寻找理论,也即,需要明确所寻找的理论要在论文中发挥什么的作用。这就涉及“什么是理论”,或者说理论的构成。 社会理论包括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以及说明该关系的因果机制或理由。相应地,理论就可以划分为相关性理论、解释性理论、规范性理论等几种类型。如果你寻找理论是为了提出研究假设,那么,就应重点关注相关性理论,它阐述的正是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你是为了搞清“为什么”,那么,就应当寻找解释性理论,从而发现研究对象的原因和理由。如果你想在论文中指出“怎么做”,那么就要关注解释性理论和规范性理论,它们都会为你提供一个“应该怎样”的理论解释框架。当然,尽管我们在这里把理论划分为相关性理论、解释性理论和规范性理论,但实际存在的理论可能并不像上述分类这样泾渭分明,它们很可能缠绕在一起,同时包含在一个理论里。这个时候,我们更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灵活提取自己所需要的那些理论内容。(摘自《寻找论文理论基础的五个快捷方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08日)
2024-11-30
利用专业理论对论文研究问题展开分析,是提升论文学术深度的有效方式。论文研究问题与理论匹配,是理论有效嵌入论文内容的前提。如果论文研究问题与理论不匹配,便无法使用这个理论进行研究。所以在将理论嵌入论文内容之前,我们需要先判断论文研究问题可以匹配什么理论。这个时候,从拆解论文研究问题下手,条分缕析地将研究问题所涉及领域、关键词、出发点等与理论进行匹配,不失为解决办法。具体而言,拆解论文研究问题,使其与理论匹配。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三步为论文的研究问题寻求匹配的专业理论。其一,判断某理论在论文研究问题所属领域是否有使用先例;其二,提炼论文研究问题的关键词,判断其与理论的适配性。其三,判断论文研究问题的出发点,选择更适配的理论。(摘自《论文“理论嵌入内容”的三个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09月07日)
2024-11-29
很多经典作品之间可能会有相同的主题体现,又或是在其思想表达的某个特质上存在相通性。因此,对用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又或是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的某一特质展开分析比较,是比较研究的一种典型选题思路。这一选题思路的重点是作品比较的特质需凸显出来,不可宽泛地对两部作品进行宏观层面的比较,而要聚焦到一个有研究价值的点上。 例如《跨文化视野下的“新国民性”——以<狂人日记>与<伤魂>的比较研究为中心》(《南方文坛》2022年第4期)。该文聚焦到两部作品的“新国民性”上。作者发现,新时期伊始的“伤痕文学”更多是经历过浩劫之后的中国人民心灵的伤痕和痛苦的宣泄,但其中所蕴含的反思与批判意识和五四启蒙思潮有着内在的联系,尤其是《伤痕》对《狂人日记》的戏仿与致敬使其延续了鲁迅的过敏性批判,在全球化视野下提出了“新国民性”问题。由此,作者便对两部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下“国民性”的体现上进行了深度比较。(摘自《“比较”研究的六种选题思路》,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27日)
2024-11-28
在撰写初稿时,论文作者可以把各种辅助说明的材料全部写下来,等到修改时,则需要大刀阔斧去芜存菁。修改阶段的焦点是把进行中的论文初稿紧缩精简。 对论文初稿的缩减,可找出多重例证、微型叙事或其他论证材料是否有不必要的重复,把最好的留下来,其余的都可以舍弃。以摘要的方式,概述你所看到的普遍模式,保留一个或两个足以说明模式的例子即可。你可能很想保留紧密相关例子之间一些小细节,毕竟那是你深入钻研资料之后才发掘出来的。但是,这些你自认为有着重大意义的细节差异,读者眼里,可能往往微不足道,很难激起任何深刻的感觉。比如,质性研究者在将访谈对话转成文字时,大部分都可以看见甚至“听见”受访的信息提供者,可是读者无法做到这一点。对他们而言,这些只不过是没有生命的文字,而看起来没什么两样的文字一再重复出现,只会让读者感到厌烦。因此,对这些重复性文字的删减有利于提升论文的精炼度。(摘自《论文缩减的四种策略》,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19日)
2024-11-27
很多作者在写扎根理论论文摘要中的“研究发现”时,容易出现简单罗列各个范畴的问题,通过“研究主题+各个主范畴与副范畴之间的关系”的写法,可以有效避免这一问题。这一写法是将论文研究主题与编码中各个主范畴、副范畴串联起来,整合成一句话表述出来。 范文《何为引领青年?—基于政策文本的扎根理论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21年第9期)运用了这一写法。从题目可知,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引领青年”,研究问题是“何为引领青年”。作者在摘要提到了“引领青年意味着在引领青年的思想与组织渊源指引下,由共青团等主体组成的引领青年的体系,通过运用工具、方式方法等发挥引领青年的能力,面对与破解引领青年的竞争与挑战,作用到各类青年对象上,对其思想政治、价值观与时代意识等客体因素产生影响,让青年具备与社会、时代和体制相容的特质,以实现引领青年的目标”。作者首先叙述了论文的研究主题“引领青年”,而后阐述各个主副范畴“引领青年的思想与组织渊源”是主范畴,“思想与组织渊源”是对应的副范畴;“引领青年的体系”是主范畴,“引领的主体”是对应的副范畴;以此类推。可见,这句话很好地回应了题目中的“何为引领青年”这一问题。(摘自《扎根理论论文摘要“研究发现”的五种写法》,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