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7
乱扣帽子谬误是指错误地以为因为给某个特定事件或行为起了个名字,所以合理解释了这一事件。比如《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实现的影响因素——扎根理论分析》(《高等教育管理》2024年第3期)这篇论文,在写作文献综述时,“缺乏对其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因此,在国家大力发展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政策导向下,坚持公益性办学方向,系统探讨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实现程度的影响因素,符合国家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宏观制度设计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作者将“影响因素分析”归因为“政策导向”,这样的解释过度简化了问题,阻碍我们了解更深度的解释。 但在论文发表后,作者将上述政策导向调整为“这导致民办高等教育在现实中逐渐形成了‘营非不分’的局面,使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备受质疑,违背了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政策的初衷……”,在修改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出现了紧迫问题需要解决,同时这样的表述,也帮助作者有效提升了论文质量。(摘自《文献综述的五个常见问题:基于五篇C刊论文发表前后的比较》,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7日)
2024-12-26
探测性问题是让讨论继续进行,同时又获取进一步澄清的技术。探测性问题让被访者继续谈论眼前的话题,使其说完某个想法,补充某个缺失的板块,或者让其就所说内容做出详细说明。其他探测性问题则可以用来获得与特定观点相关的例子或证据。日常对话中,人们经常担心自己的喋喋不休会使听众感到厌烦。探测性问题恰好针对人们这种不愿深入细节的倾向,鼓励对方提供更为多元化的答案,并对之进行详细的说明。探测性问题的表述形式十分程式化,一样的问题可以用在不同的访谈当中,至于究竟选择哪一种表述就要看谈话的具体情境——探测性问题的表述一定要与当下的情境意义相符。如果有人对你说:“我去了购物商场”,你不要问:“你能给我举个那样的例子吗?”而应该问:“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总之,探测性问题的表述一般不构成问题。它们简单、短小、平凡,只要与被访者所说内容相协调就可以了。(摘自《质性访谈的三类问题:主要问题、追踪问题和探测性问题》,作者:白玉盼,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5日)
2024-12-25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需要考虑到研究主客体的决策心理或者思考过程,例如决策过程受他人观点的影响程度,决策的动机和需求等等。特定的方法可能适合用于特定的决策过程,如社会心理学经常使用的实验法就可以了解研究对象在决策过程中受他人观点的影响程度,而文本分析法更侧重了解研究对象为何做这种决策。 以《通识课程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现状研究——基于2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通识课程的文本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23年第1期)一文为例,该文想要探究“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生通识课程涉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情况,因而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本科生通识课程内容简介进行剖析与归纳。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原因方面,作者提到“文本分析法是质性研究方法中的重要组成,其通过对大量文本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并赋予意义,以此获得对文本资料的深入理解”。正是因为文本能最直接帮助作者认识群体的决策动机,所以作者选择了使用文本分析法。(摘自《选择“研究方法”的五个依据》,作者:张雯雯,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5日)
2024-12-24
随着现实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对问题阐释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需要作者使用更新的视角对传统资源进行阐释,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以《“愚公移山”寓言在现代中国的阐释与运用(1936-1976)》(《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1期)为例,作者在前言中提到“在风云多边的近代中国,‘愚公移山’有着多重面相”。虽然之前也有学者对其展开探讨,但是因其含义丰富且时代的迅速变迁,学界并未道尽其深刻内涵。比如,有的学者研究“民族精神与愚公移山”的关系问题,但是淡化了中国现代革命这一时代背景,且史料基础较为单薄;还有的学者借用“愚公移山”来研究民国时期的“人生观”,并未将愚公移山放到“新中国成立后”这一背景下。其次,作者也提到“之前的学者多着眼于经典文本,没能从社会史角度关注‘愚公移山’的阐释、传播和利用”。基于此,作者将“愚公移山”放置在现代中国革命的脉络中,考察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如何阐释和运用“愚公移山”这个历史资源,并展开一个传统资源现代意义的生成和流变,丰富并更新了原有结论。(摘自《论文选题三法(通用版)》,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9日)
2024-12-23
可以借助“生成机制+现实挑战+建构路径”这一框架实现“理论-实践”相统一。首先从理论层面介绍实践的生成机制,之后介绍实践中遇到的挑战,最后介绍如何克服现实挑战并建构相关路径,从而达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生态财富化:实践生成、现实挑战与建构路径》(《青海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一文的写作框架,就采用了这一写法。 具体来说,“生态财富化”是“把生态环境变成一笔财富”,“财富化”虽然代表着“生态”这一事物的动态转化,带有一定的实践色彩,但是“生态”变成“财富”也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其“实践生成机制”,这是理论层面。明确了理论层面的生成机制后,我们拿着这些理论认识,去审视现实中的“生态财富化”,就会发现它现在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克服。这些“挑战”就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好在论文前面已经探讨了“实践生成机制”,要回应这些现实挑战,只需要围绕“实践生成机制”去分析那些现实挑战,找出阻碍实践机制生成的环节或因素,从而构建出相应的实践路径。(摘自《思辨论文“理论-实践”相统一的一种推荐写作框架》,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