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5
论文在选择某一研究对象时,针对该对象的研究问题的答案首先是未知的,也即已有研究结论是否适用本文的研究对象未知,那么在推导研究假设时,我们就不能直接由已有研究的结论得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也是适用该结论的,需要进一步推导。比如,曹振祥等的《在线直播教学平台质量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知识共享和满意度的链式中介效应》(《图书情报工作》2021年第4期)这篇文章,作者在论证“知识共享在在线直播教学平台系统质量与大学生学习能力之间具有中介作用”这一假设时,指出“知识共享活动作为一种社会交换行为,会受到信息技术、知识主体等方面的影响”这个一般性结论,之后借助“因网络交互的特性在直播平台上得到了充分应用……在线直播教学平台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等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推导出该条假设。(摘自《“研究假设”提出的常见问题与范文示例》,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4日)
2024-12-04
开闸泄洪型访谈(opening the locks)是研究开始阶段最常见的类型。研究者在这一阶段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知之甚少,但能确定谈话伙伴是非常了解情况的人。使用这种访谈模式,只是为了对所发生的事情有个宽泛的了解,以便找到后续访谈中真正需要深入挖掘的内容。 开闸泄洪型访谈通常围绕一两个设计好的主要问题展开,这些主要问题意在鼓励谈话伙伴能够尽量深入、具体地谈论所要研究的问题。比方说,你可以要求一个政治说客描述一下与某项立法会草案相关的政治因素,你可以问某组织的首席财务总监一项预算是怎么决定的,你可以问一个十几岁的电脑游戏爱好者有哪些电脑游戏,你也可以问一个社会服务机构的负责人该机构在困难时期是怎么维持下来的。某个事件似乎能说明一个重要主题,如果研究者和谈话伙伴都听说过该事件,直接询问该事件预示着什么,即可算作设计主要问题的方式之一。例如:“你觉得会上真正发生了什么?”“那是一个转折点吗?”。在这种访谈模式下,我们希望的是,只要某个主要问题被提出来,熟悉情况的谈话伙伴就会像河流上的某道闸门被打开了一样,河水(信息)奔流直下。(摘自《质性访谈的三种类型》,作者:宋转坤,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5日)
2024-12-03
研究问题可以基于“理论冲突+理论进展+文献批评”模式进行推导。前言首先抛出一个理论层面的冲突问题,之后介绍相关的理论进展,最后通过文献批评得出研究问题。 比如,《理解商业模式:基于哲学三角验证的探讨》(《管理学报》2016年第11期)一文,作者在前言第一段,指出“近年来,商业模式概念得到管理实践界与叙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之后转折,交代了已有文献存在“概念界定的含混与冲突”。针对上述冲突,作者梳理了学界的已有研究,认为已有研究“缺乏对商业模式这一概念基于哲学视角的深层次探讨”。从推导逻辑上说,这属于倒推,但作者在后面紧接着使用多个引用提供了关键解释。比如,“科学哲学可以提供概念工具和框架来反映实践,并有助于理解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更多可选的方式”,最终推导出“本研究从哲学视角出发,借助……哲学思想,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梳理与分析”。(摘自《“争议”导向文献综述写作的九个策略》,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6日)
2024-12-02
“轻率概括”是指基于不充分的样本或证据做出的概括。比如《人工智能、要素禀赋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208个城市的经验证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4期)这篇论文,写文献综述时,作者指出“虽然近年来现有文献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整体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些许不足,有待进一步拓展”。在这个观点中,作者直接将批评的焦点指向“整体研究”,说明整体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然而,根据知网文献的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发展的研究已有不少,早已不是“探索阶段”。作者提出的这一观点,未能反映整体情况。 那么如何避免轻率概括呢?可以将上述表述中“整体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修改为“人工智能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和路径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将“仍存在些许不足”修改为“此前研究在该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也即,作者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前沿文献,并调整了对这些文献的总结概括。(摘自《文献综述的五个常见问题:基于五篇C刊论文发表前后的比较》,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7日)
2024-12-01
学术论文需要体现学理性。这里的“学理性”就是“理论性”。寻找论文的理论,第一步要做的是明确为了“什么”而寻找理论,也即,需要明确所寻找的理论要在论文中发挥什么的作用。这就涉及“什么是理论”,或者说理论的构成。 社会理论包括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以及说明该关系的因果机制或理由。相应地,理论就可以划分为相关性理论、解释性理论、规范性理论等几种类型。如果你寻找理论是为了提出研究假设,那么,就应重点关注相关性理论,它阐述的正是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你是为了搞清“为什么”,那么,就应当寻找解释性理论,从而发现研究对象的原因和理由。如果你想在论文中指出“怎么做”,那么就要关注解释性理论和规范性理论,它们都会为你提供一个“应该怎样”的理论解释框架。当然,尽管我们在这里把理论划分为相关性理论、解释性理论和规范性理论,但实际存在的理论可能并不像上述分类这样泾渭分明,它们很可能缠绕在一起,同时包含在一个理论里。这个时候,我们更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的,灵活提取自己所需要的那些理论内容。(摘自《寻找论文理论基础的五个快捷方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