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0
在方法方面,定性和定量研究都需要达到完整性、清晰度和可信度这三个原则,但二者仍存在区别。无论是在数据和方法部分还是在专门用于研究背景的单独章节中,定性研究必须提供对研究背景清晰而详细的描述,这通常超出了定量研究所提供的范围。而这样做较为重要,因为了解背景的细微差别是解释数据和研究结果的关键。 此外,定性和定量研究都有各种不同的方法,但定性研究的方法需要更多的解释和论证,因为与定量研究相比,定性研究为学者提供的某种便利的、标准化的、被广泛理解的标签和分析工具要少。定性方法部分也揭示了更多关于研究者的个人历程,会花费更多时间描述研究者如何分析他们的数据。且由于没有统计学检验可以依赖,定性研究更注重展示数据本身以及所采用的汇总和分析过程。(摘自《定性论文与定量论文的六个区别》,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17日)
2024-07-29
“核心观点+核心维度”这一写法,是“总-分”的具体化。其中,“核心观点”对应的是“总”,“核心维度”对应的是“分”,是对“核心观点”的具体展开。“核心观点+核心维度”之所以算“总-分”的具体化,是因为这里的“核心观点”虽然是各自所在论文的观点核心,但不是全文观点的全部,而“核心维度”同样不是论文全部观点的所有维度,而只是核心观点的维度。比如,《容错机制运行受阻的影响维度与管制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一文,作者给自己理论模型起的名字是“四维理论模型”,“四维”是“场景-制度-内容-行动”,这就是核心观点。提出核心观点后,作者又分别对这四个维度做了介绍,明确了各维度在模型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自《论文摘要“研究发现”的八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9月28日)
2024-07-28
通过突出“后果”来呈现研究背景,可以提升论文吸引力。这是因为,“后果”往往意味着不好的一面,负面的结果更可能触发读者内心的情感,使其感同身受、产生共鸣。此外,严重的“后果”能够凸显问题的紧迫性和警示性。以《城市房价泡沫及其传染的“波纹”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12期)为例: 首先,该文从住房制度改革谈起,提到“房价泡沫化不仅导致城市的中低收入阶层难以实现‘住有所居’,还可能将大量资源引入房地产行业,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房价事关民生,能够引发读者共鸣。该文不仅讨论了房价上涨对个人的影响,还提到了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于国于民都不利,有助于读者认可问题的严重性。之后,该文又提到“部分城市的房价泡沫会迅速传染到其他城市,引发所有城市价格超调。忽视房价泡沫传染效应可能使房地产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被低估”。这句话说的是房价泡沫的传染效应,以及在风险告知中提醒人们注意相关后果。上述风险警示,能够引起读者对潜在问题的警觉,从而更加关注论文的实际展开。(摘自《论文开篇“研究背景”吸引编辑的四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4日)
2024-07-27
实际上,整合是个持续不断的平衡行为,因而跨学科研究工作往往是个混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从互相反驳的不同立场中挑出利弊,同时也需要保持这些立场之间的平衡。在平衡过程中,有些人可能会认识到自己的学科基础和工具不能完全应对问题,有些人可能反而能够发现开始其他学科视野的不足。 例如学界关于光与色彩性质的跨学科研究,物理学家仅关注有关颜色方法的控制,通过质量、能量和物质现实等宽泛概念去展开研究,但是给出的答案过于草率,对光、质量和能量等问题的科学答案不够有力。其认识到自己学科的局限性,与此同时也认识到哲学等人文社科存在同样的局限性。(摘自《跨学科研究中克服学科单一性的三种方法》,作者:张雯雯,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7日)
2024-07-26
由于学科观点主要用语言表达,观点的矛盾可能包括嵌入其中的术语或概念。研究者通常会遇到四种关于概念矛盾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一:同一概念掩盖了相关学科观点中的不同上下文意义。当两门学科使用同一概念描述问题的某个方面时,研究者需要仔细寻找内涵意义以及外延意义的差异。 问题情境二:不同概念描述相似思想时引起的语义分歧。 问题情境三:所用的不同概念无法由阐明或修正其意义来解决时引起的真正分歧。 问题情境四:只有少数作者使用的概念。概念是对同一问题相关观点之间矛盾的可靠根源,所有作者都必须使用与问题有关的一个或多个概念,如果某个概念只有少数作者在用,那么很有可能造成观点的争议。(摘自《文献综述寻找空白的三种方式》,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