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9
偷换概念是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比如《智慧教学“知识过载”的积极理解——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视角》(《电化教育研究》2024年第8期)这篇论文,在写作文献综述时,作者批评已有研究“片面化地将智慧教学视为传播知识的载体”,但从作者梳理的文献观点来看,研究者似乎更倾向于表达“智慧教学可以使知识获取更便利”,并未体现出“将智慧教学视为传播知识的载体”,存在偷换概念的倾向,这显然说不通。 从作者发表后的论文来看,作者将“片面化地将智慧教学视为传播知识的载体”改为了“片面理解‘过载’定义”,解释了片面理解“过载”定义的后果,即“会成为深入理解智慧教学知识学习效果的障碍”,从而让文献综述的逻辑更通顺。(摘自《文献综述的五个常见问题:基于五篇C刊论文发表前后的比较》,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7日)
2024-12-08
一篇批判性评论一共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引言中写完所有的文献引文后(这一部分绝对不要忽略),概述文章内容,解读作者的意图。第二个阶段:将文章中你尤其感兴趣的部分分别单独拿出来进行总结。你可以选择探讨它的内容、文风和方法,只要是让你最感兴趣或与你的研究最相关的都可以。针对每一个方面进行一段简要的批判和评估。第三个阶段:针对所有已经评估的点做总结性评估,而不是评估整篇文章内容,这是在引言部分要完成的。(摘自《批判性评论的三个阶段与示例》,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18日)
2024-12-07
众所周知,思辨论文结论是开放的。从外观上看,此类论文的结论往往五花八门,没有固定结构。正因为它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结构,导致很多作者写到结论部分,写完“内容总结”便无话可说了,不知道怎样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升华。为此,我们可以在结论部分讨论“理论运用”,升华理论高度。 讨论“理论运用”,其实就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这是论文结论理论升华的重要途径。通过讨论研究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或现实情境,论文结论就可以将抽象的观点具体化,展示其在真实世界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这一操作,有助于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使论文的理论内容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摘自《论文结论“理论升华”的五种写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18日)
2024-12-06
一般情况下,使用第一和第二人称如“我”“你”,能够增强亲切感,直接与读者对话,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性。而在论文标题的结论要素中使用第一和第二人称,则能够让读者或者审稿人反观自身,在强化互动的基础之上,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论文与“我”的关系,从而完美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比如《我可以唤起你吗——不同类型直播网红信息源特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20年第1期)。此文标题的结论要素“我可以唤起你吗”则同时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此文研究的是直播网红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而结论要素中,“我”指代的是“直播网红”,而“你”则指代的是包括读者和审稿编辑在内的所有消费者。因此两种人称的运用,让论文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也增强了论文叙述的真实性,让读者不禁思考自己在直播购物中,直播的网红博主对自身购买产品是否产生影响。(摘自《论文标题吸引编辑的五个拟制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1日)
2024-12-05
论文在选择某一研究对象时,针对该对象的研究问题的答案首先是未知的,也即已有研究结论是否适用本文的研究对象未知,那么在推导研究假设时,我们就不能直接由已有研究的结论得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也是适用该结论的,需要进一步推导。比如,曹振祥等的《在线直播教学平台质量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研究——知识共享和满意度的链式中介效应》(《图书情报工作》2021年第4期)这篇文章,作者在论证“知识共享在在线直播教学平台系统质量与大学生学习能力之间具有中介作用”这一假设时,指出“知识共享活动作为一种社会交换行为,会受到信息技术、知识主体等方面的影响”这个一般性结论,之后借助“因网络交互的特性在直播平台上得到了充分应用……在线直播教学平台更加贴近学生的兴趣”等这一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推导出该条假设。(摘自《“研究假设”提出的常见问题与范文示例》,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