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3
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期刊重点选题方向”是静态的、结果性的。它只告诉作者,期刊想要“什么样”的论文。这个“什么样”,更多只是呈现出结局层面的终极样态。但是,上述“终极样态”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对象本身又经历了什么或出现了什么阶段性的现象?我们思考它们,其实就是在思考“期刊重点选题方向”如何聚焦。从这个角度说,借助“过程-结果”维度,有助于明确自己的论文选题。 比如,《中国式现代化与老龄社会文明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对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重点选题方向。从“过程-结果”维度考虑,“中国式现代化”虽然也包含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但我们更应把它视为一项有待实现的综合性“结果”。如果将“中国式现代化”视为“结果”,那么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研究对象又对应着哪些动态对象或阶段性现象?在这方面,这篇论文想到的是“老龄社会”。“老龄社会文明建构”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就是动态与静态、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摘自《利用“期刊年度选题”策划“论文选题”的四个方法》,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2月3日)
2024-12-12
“方法综述”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基于某个问题综述同一研究范式下的研究,一种是基于某个问题综述不同方法下开展的研究。前一种“方法”综述,侧重特定研究范式(方法)在实际分析问题时,所采取的操作步骤或展开逻辑,从而借“综述”明确该方法的操作规范。后一种“方法”综述,侧重不同方法间的比较以及方法共识与分歧,其目的是优化解决特定问题的方法论。 比如《如何打开黑箱?——关于教育不平等的西方民族志研究及其启示》。这篇论文研究的是“教育不平等是如何在学校具体教育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这是一个实然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作者选择综述相关研究,探求问题的答案。需要指出的是,这篇论文只综述使用民族志方法对“教育不平等”开展的相关研究,不综述民族志之外其他方法对该问题所作的探讨;只综述西方学界使用民族志方法对该问题所作的探讨,不综述西方之外其他国家或地区使用民族志方法对该问题所作的探讨。(摘自《文献综述的七种问题意识》,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1日)
2024-12-11
一、研究主题的核心特点+各类访谈对象与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各类访谈对象对研究问题的重要作用。这一策略需要我们首先叙述研究主题的核心特点,之后分别阐述各类访谈对象与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另外,还需要说明各类访谈对象对研究问题的重要作用。 二、扎根理论对访谈样本的要求+样本选择的原则+各个原则的具体选择标准。若想运用这一策略,我们首先需要说明扎根理论这一研究方法对访谈样本的具体要求,然后根据以上要求,得出样本选择的具体原则,最后还需要说明各个原则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三、研究主体的代表性+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研究区域的代表性+样本选择的原则+各个原则的具体选择标准。也即作者需要首先分别阐释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区域的代表性,之后说明样本选择的原则,以及各个原则的具体选择标准。(摘自《扎根理论研究“样本代表性”的三种解释策略》,作者:姚荣霞,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0月25日)
2024-12-10
衔接词对于强化文献与文献之间的关系是较为重要的。衔接词不仅能够帮助作者构建逻辑严密的文献梳理结构,还能增强连贯性和可读性。比如在表示顺序时使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表示因果则使用“因此、所以、由于”等;表示转折则使用“但是、然而、尽管、虽然”等;表示对比则使用“相反、相比之下、另一方面”等。这些衔接词虽然较为简单,但若是用于文献之间的语句衔接,则能够带来平滑过渡的作用,从而使得文献梳理内容整体上较为流畅、连贯。 例如《家庭触发型裂变创业的模式分类——扎根理论方法的探索研究》(《经济管理》2020年第2期)一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在对创业动机的概念进行梳理时,作者实则是按照时间线逻辑来呈现的,使用了“起初、后来、目前流行的观点”来衔接前后各个时期的文献观点。虽然只是添加了一些时间词的表述,但就能达到语意连贯性较好的效果。(摘自《文献综述避免“机械罗列”的四种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8日)
2024-12-09
偷换概念是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比如《智慧教学“知识过载”的积极理解——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视角》(《电化教育研究》2024年第8期)这篇论文,在写作文献综述时,作者批评已有研究“片面化地将智慧教学视为传播知识的载体”,但从作者梳理的文献观点来看,研究者似乎更倾向于表达“智慧教学可以使知识获取更便利”,并未体现出“将智慧教学视为传播知识的载体”,存在偷换概念的倾向,这显然说不通。 从作者发表后的论文来看,作者将“片面化地将智慧教学视为传播知识的载体”改为了“片面理解‘过载’定义”,解释了片面理解“过载”定义的后果,即“会成为深入理解智慧教学知识学习效果的障碍”,从而让文献综述的逻辑更通顺。(摘自《文献综述的五个常见问题:基于五篇C刊论文发表前后的比较》,作者:岳鑫鑫,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11月27日)